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发挥财政支农“杠杆”效应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可谓重中之重。农业的关联词不仅是农民、农产品,更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时代内涵和现实性意义。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发展步伐加快,科技水平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但依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大部分地区农业基础都相对薄弱、农业效益较低、缺乏资金的扶持。因此,财政支农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筹码,发挥这一筹码的杠杆效应,有助于农业发展更好地与现代化接轨,将乡村振兴落到实处。
  关键词:财政支农;“杠杆效应”;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812.8;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4-0023-02
  一、财政支农的背景
  “民以食为天”在任何年代都不过时,也印证了农业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作用。作为国民的支柱产业,农业在发展中面临着很多难题,必须随着经济的增长不停地更新发展理念。财政支农的目的是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走中国特色化农业发展道路,促进城乡一体化形成新的格局。加大财政支农的投入力度,健全农业市场及服务体系,以确保国家的粮食储量。
  我国的农业发展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的过渡。尽管如此,相比我国邻国的日本、韩国,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便开始实行了农产品的保护政策,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农业仅相当于韩国日本转型时候的水平。在这种大环境下,对我国农业经济必须提出更高的要求,若想与时俱进地发展农业,必须着力重视财政支农。
  当前我国农业大而不强、大而不优、大而不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发挥财政支农对农业的推动作用,要依靠科技力量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转型升级。
  将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几乎是每一个经济体发展起飞的必由之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欧盟、日本、以色列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传统农业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二、财政支农的发展现状
  财政支农是通过资金以及制度上的优惠给予农村相应的扶持和帮助。一般可分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项目,以及农村实际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关于财政支农的框架已经逐步建立起来了。从财政支农的政策上,尽可能多地减轻农民的负担,比如,实行四减免、四补贴政策,从不同角度上促进农业有条不紊地向前发展。自2010年起,财政补贴额度和范围都有所增加,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的金融服务,也调动了人们发展从事农业的积极性。通过“家电下乡”、“六小工程”、“两免一补”、“三奖一补”等财政支农方式刺激了农村经济,带动了消费水平的提升。就目前而言,农村的教育、文化、医疗等方面也在渐渐缩小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财政支农从原来的“稳健”转向了积极,以推动农村改革,振兴乡村发展为载体,全面启动“财政支农”等方面建设。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强调了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必要性,主要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优先发展农村,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在全国两会期间,一个最大的热门话题就是乡村振兴,很多领导、代表纷纷进言献策。在2019年2月20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要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逐项明确阶段性工作举措,推动乡村振兴一年一个新进展,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未来国家的现代化。目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明显短板,解决三农现实问题已经是国家层面非常紧迫的课题。
  今年是新一輪农村改革的开局之年,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仍然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要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推进农村改革。
  农村改革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新主体、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驱动力。
  三、财政支农的杠杆效应
  财政支农政策的出台,是为了保证经济更好地运转。就我国目前的国情而言,形成财政支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和谐统一是十分必要的。我国的经济实力于世界各国而言是较为雄厚的,财政支农不会对国家经济造成很大压力。扶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使土地资源利用率更高,产生更多的效益,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设好生态,有助于资源的循环使用。以上这些都需要资金作为基础,因此财政支农的作用显而易见。当前,我国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阶段,城乡人口格局也在发生着变化。目前仍然有约5.64亿的人留在农村,预测到2030年城镇化的覆盖率达到70%,也依然还会有4亿多人还在农村。要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就必须解决农村的生产生活。不能说城市的发展像欧洲,农村的发展犹如非洲一般。一个发达的城市,势必要带动周边落后的农村向前发展。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同时也作出了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庄严承诺,在一号文件中也特殊强调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决不动摇。
  四、财政支农发展面临的瓶颈和问题
  (一)财政支农的资金投入相对匮乏
  财政支农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助推剂,尤其是对于相对贫穷的地区而言,财政支农有助于该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资金缺口一直是制约财政支农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财政支农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一些地区每年甚至每个月财政支农的金额是不固定的,这就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带来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并且,财政支出的费用相对分散,集中性不强,农业重点项目不够突出,导致农民的收益不明显,农业整体发展未有大幅度的提高。一些地区甚至财政紧张,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善,不但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面临着很多新的矛盾,由于缺乏财政支农的长效机制,以致于很难形成长期有效的生产能力。   (二)财政支农的方式落后,监督体制不完善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财政支农的方式也應该合理地去利用网络,将其衔接起来。以往农业补贴都是以一卡通进行发放,在这过程中经手资金的部门太多,而且都是分级管理,如果联系的不够紧密,往往会导致资金使用不当的现象发生,也会使权限变得模糊,一旦出现资金缺少的情况,便很难调查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现行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基本上是延续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集中的模式,即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监管方式并非全无好处,但弊端就在于无法保证财政支农的资金使用效果,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极为严重。除此之外,由于条块分割的特殊性,使得资金使用不够集中,也很难形成合力。如今土地形势严峻、土地资源稀缺,那种自上而下的审批制度会耗时太长。财政支农体制落后,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业者的积极性,也会让工作进展的速度变慢。比如,可以考虑是否开通线上应用系统,分区域、分模块进行统筹,公开财政支农系统,以提高效率。
  (三)财政支农结构不合理,未实现真正“支农”
  财政支农的资金一方面用于支农,但大部分资金都用在了“养人”上。很多地区往往打着“财政支农”的幌子滥用资金,用于给农业行政事业单位开支等等。从财政支农的结构上,一部分资金用于扶持农业推广、农产品服务,以及农业经济发展,补贴一些农业的高端产业项目,资金真正流入农民手里的份额少之又少。由于财力有限,导致小型农业企业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扶持,使得农业发展的保障呈现后劲不足的状态。
  五、针对财政支农发展采取的对策
  (一)增加财政支农的资金投入力度
  财政逐年增加支农比例、拓宽融资渠道为中央直补、地方直补、无息贷款、资金众筹等。财政应设立专项资金、融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以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工作为契机,用于抵押贷款所产生的风险补偿金。财政设立贷款贴息专项资金解决农业发展融资难题。财政设立产业发展扶持专项资金开创现代农业建设新天地。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为己任,进一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拓展多元化经营的手段。明确财政支农的重点,给予农民相应的保障政策,使财政支农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一直都是迫在眉睫的难题。财政支农的方向有兴建农村交通、道路建设,比如建设三四级公路等等。兴修水利、农田灌溉、防洪堤坝建设等等。重点建设农业产业和农村市场,各种农业基地建设,完善城乡的农贸市场,等等。招商引资,建设农事村办服务点,更好地为农业发展服务。
  (三)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农的结构
  根据财政支农的范围,对象的变化,适时调整财政支农的结构。保证财政在收支中遵循严谨的原则,资金经手的各部门需要有明细的记录,使资金更为集中,促使财政的导向更为明确,而不是扶持项目众多,漫无目的,要保证重点,压缩一般,形成合力。将财政支农与科技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重点扶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农业项目,着重向生产区和优势区倾斜,保证财政支农的辐射范围更广,使惠农效果更明显。此外,还要兼顾小型农业企业,提高真正流入农民手里的资金份额。
  (四)着力促产业融合,做活三产
  推进农业产业与商贸、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支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拓宽农产品及加工品直供直销渠道,着力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同时,积极支持和发展农业新业态和新产业,培育农村、农业发展新动能。
  综上,财政支农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建设的重点工程。就目前的发展形势看,财政支农具备良好的前景。要重点培育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这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落实扶持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政策,完善“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利益联结机制,发挥财政支农的“杠杆“效应,推动农村发展,真正实现小康经济,振兴乡村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清.十九大经济发展思路的创新[J].党政研究,2017,(10).
  [2]  金洪云.农村振兴政策[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4).
  [3]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关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几个理论与政策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2016,(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847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