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创建一流科研院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习军 李江伟 马晓红

  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创建于1949年,其前身为平原省农业试验场、新乡市农科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的农业科技研究机构之一。
  几十年来,新乡市农科院在党和政府的指引下,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与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历经风雨,艰苦创业,专心致力于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科研成果推陈出新。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九五”以来,农科院领导班子大胆探索,积极调整科研方向与任务,确立了以科技创新为中心,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紧紧围绕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这个重要目标,相继承担了国家及省、市重大、重点科技项目201项,累计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344项,先后选育出各类农作物品种170个,创造了多项全国、全省第一;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科普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农业科研先进单位、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科研能力百强院所等多项殊荣。
  近十年来,在保证科研、生活正常进行的同时,新乡市农科院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科研投入、改善科研条件、强化基础建设,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形成了育种研究、栽培技术研究、实用新技术研究相结合的多学科发展格局,并建成以农作物新品种研发为主的种业、农化、园艺和农产品加工等四个支柱产业,为我国的农业科研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机制创新,促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快速发展
  新乡市农科院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目前共有2个国家综合试验站、1个国家星火计划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级综合试验站、1个市级科技创新中心和5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创新建设的载体和实施主体基本形成。其中,工程技术中心在我院科技工作中具有核心地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科技人员中,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名,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岗位专家2人,河南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岗位专家1人,河南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河南省优秀专家1人,河南省首席专家2人,河南省三农活动优秀专家3人,新乡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7人,新乡市优秀专家17人,从而形成了一支以技术带头人、科技骨干和研究生组成的科技创新群体,年平均科研人力资源位居全国地市级科研院所前列,科研综合实力2006年跻身“全国科研综合能力百强院所”,2008年被河南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南省五好科研院所”。1978年以来,该院先后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9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54项,地市级科技成果奖183项。
  队伍建设是课题建设和科技创新的核心,没有一流的人才队伍,就不可能建设一流的科研院所,也不可能开展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活动,更产生不出一流的成果。实现科技创新的核心是人,是队伍,是团队。没有优秀的人才,没有由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组成的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优秀团队,实现科技创新是不可能的。新乡市农科院始终狠抓科技队伍的建设,他们的具体做法是:
  1、树立新的人才观,提高科技队伍的综合素质,这些素质包括学术水平、学术潜力、职业道德和责任感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完善科研质量评价综合体系,改革和规范科技人员选拔、评聘、管理和考核制度,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在人事制度方面,打破管理岗位和科研岗位的界限,强调科研工作是提高专业业务水平所必需的要素。
  2、本着以人为本、鼓励创新、长短(期)结合的原则,根据学科(课题)发展需要,制定优惠政策,形成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及其学术梯队;创造有利条件,整合人力资源,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优化学术梯队,建立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使一批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
  3、利用各种机会,同国内外优秀人才建立联系,吸引他们加盟,进行科研合作和技术交流。建立联系网络,采取优惠政策,多渠道、多方式引进优秀科技人才,特别是做好拔尖人才的引进工作。
  4、建立重大科研项目管理人制度,对一些重大科研项目实行学术负责人和项目管理人共同负责制,由项目管理人对涉及项目的人力资源、研究经费、项目进展及其成果等进行总体管理和协调,学术负责人负责涉及项目的专业技术问题的总体管理和协调。并且从政策上承认和激励项目管理人的劳动。
  5、加快优秀创新人才的培养,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攻读硕士、博士,培养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与科研实力强的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鼓励科研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的相关工作,以利于培养接近市场、熟悉市场的复合型人才。
  该院为建立一支高素质科研队伍,以适应农业全球化趋势,还进一步扩大了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近十年来,相继有美国、英国等国家的6名外国专家来院开展小麦、水稻育种等技术交流与合作;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天津水稻所、河南省农科院等国家级、省级、市级的100多个科研单位和中国农大、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先后来院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派出30余名专家到省内外先进科研单位进修学习和技术交流;与国内100多所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关系,承担了一批科技合作项目。通过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使该院在国内外、省内外的声誉和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科技创新,使学科建设不断上水平、增效益
  新乡农科院科技发展的实践证明,只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才能使科研工作不断上水平、增效益。
  农业科研院所是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综合示范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群体,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创新活动以及在科技发展中所取得的重大突破,都和学科(课题)的发展与创新密切相关。所以,学科(课题)建设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基础,没有一流的学科,没有特色和创新的学科,就很难实现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而科技创新的关键是瞄准国家、省、市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经济发展目标,结合学科(课题)建设,抓项目、建基地、促人才,抓住重点,真正体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思想。新乡农科院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结合国家、省、市科技发展目标,积极争取和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重要性。通过承担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可以凝聚科技队伍、巩固研究基地,形成和发展研究方向。因此,该院强调以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为纽带,依托国家、省级重点课题,以凝练课题方向为主导,以自主创新为目标,以拔尖人才为学术带头人,凝聚学术骨干,整合优质资源,加强组织协调,推动科技创新,形成结构合理的科技创新团队。通过项目研究,加强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农业实用新技术研究,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新模式,拓宽合作科研和应用开发的新路子,使整体科研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在学科建设上,该院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突出自身优势和特点,以重点学科(课题)建设为重点,提出了学科建设实现三个转变,即实现已有优势学科从国内先进水平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转变,实现常规育种方式向生物工程育种方式的转变,实现以育种为主的学科结构向综合型学科结构的全面转变。同时,在传统优势课题、新课题和交叉课题三个方面实现扇形辐射,真正做到学科(课题)建设的闪光点从重大项目中产生,把有限的资源真正用于体现科研单位水平和地位的学科、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上,为科研单位的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了良好的平台,从而增强了科研实力,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十五”期间,该院科研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院所行列。
  在学科(课题)的创新性、交叉性、融合性,发挥综合优势方面,该院根据地域特色,设立了综合性、跨学科的新乡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探索和开展跨学科、跨部门开展科学研究的实践;并且利用高新技术育种方法改造常规育种,不仅使传统的育种学科向新兴的生命科学和现代农业科学渗透,而且形成了学科(课题)新的增长点。

  目前,新乡市农科院在学科(课题)建设方面已经形成自身特色,育种研究、栽培技术研究、实用新技术研究相结合的多学科发展格局。小麦、玉米、水稻、蔬菜作物育种居国内先进水平,食用菌、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实用技术研究居全省先进行列。
  “八五”以来,新乡市农科院共承担国家“863”高新技术、农业部跨越计划、河南省重大专项等各类项目153项,累计从国家、省和有关部门争取各类项目资金3260.98万元。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41项,省级科研项目56项,市级科研项目56项。科技经费自2002年以来逐年递增,2009年科技经费达到400万元以上。
  三、观念创新,建立从科研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完整机制
  新乡市农科院为使科研紧密地联系农业生产,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科技服务,下大力气狠抓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从科研到成果转化、进而实现产业化的完整机制。
  近年来,该院在进一步完善已有国家试验站、省工程技术中心、省试验站和市工程技术中心的同时,积极拓展研究方向和领域,建成成果转化中心、示范展示中心等与产业和新乡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新型研发基地。通过与上市种业公司的“强强联合”,将科技成果转化的几项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技术、人才、资金、市场和管理)进行有效的整合,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形成了“科企联姻”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运作模式。大力拓展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先后与省内外100余家单位建立了良好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合作关系,同时建立了一些地区性的以新产品开发和应用技术为主要目标的联合研发机构。通过合作,集中优势力量从事科技项目的研究,拓宽了科技创新渠道。例如,该院与河南农业大学合作过程中,不仅建立了河南农业大学水稻工程技术中心新乡分中心,而且为该校水稻栽培育种重大项目承担了重要研究任务,从而实现了科研院所和知名高等院校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该院为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利用科技和人才优势,先后组建了新乡市新科农化有限公司、新乡市新科园艺有限公司、新乡市新科农业技术有限公司等4个经济实体,孵化了农作物、蔬菜种子、农化、园艺、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咨询等多个项目,已基本形成了以农作物新品种研发为主的种业、农化、园艺和农产品加工等四个支柱产业。
  2004年,该院通过招商引资,组建了河南敦煌种业新科种子有限公司,进一步加大从科研到成果再到产业化的转化力度。2006年,该公司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全国种业五十强”企业。
  四、管理创新,为科学研究提供有效的组织保证
  在科技管理体制中,新乡市农科院注重正确把握和处理科技管理的集中与分散的关系、学术管理与组织协调的关系、激励与规范的关系,从而在制度上为科技创新创造有利的条件,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组织保证。
  1、强化院所在组织重大项目上的调控能力
  通过一定的调控手段,使得院所主要科研力量集中于符合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发展的研究方向,并通过投入一定经费,引导和组织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研项目。从2000年开始,该院专门设立“培植计划”,主要用于支持科研人员和创新团队为争取国家重大项目而开展的前期预研工作,检验项目完成好坏的主要标准看是否争取到国家、省、市重大项目。根据不同的学科和条件,规定了一定的投入产出比,允许一定的失败率。在该计划的实施中,该院特别注意结合国家、省目标进行项目策划和组织多学科(课题)合作。通过实施“培植计划”,研究项目与国家、省、市目标结合更加紧密,同时使该院的科研力量也实现了有效的跨学科联合。
  2、充分发挥科研项目负责人的积极性
  在科技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坚持项目负责人负责制的管理机制,项目负责人可以根据所进行的科研项目的具体情况,整合与项目有关的科技资源。
  3、实行相应的人事改革配套制度
  在人事管理方面,打破管理岗位和科研岗位的界限,坚持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相结合的原则,加大科技人员的流动与交流。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必要的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采用固定人员编制,其他大部分研究人员采用流动人员编制,结合研究任务的进展进行聘任,逐步形成“能上能下”、“能走能留”、用科研项目进行人员管理的局面。在人员工作考核中,本着以人为本、实事求是、鼓励创新、长短(期)结合的原则,正确处理量和质的关系,更加关注科研工作的过程考核,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4、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
  建立激励机制,支持科技人员的发明创造,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存在和竞争,提倡学术思想交流,重视多课题交叉和非共识研究项目所具有的创新潜力;积极鼓励院内科研力量瞄准国家目标和市场需求,与种业企业合作,联合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和工程项目或相应配套项目,提高集成创新的能力,使科研单位或科技企业掌握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同时建立学术规范制度,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和价值观,尊重科研人员的劳动,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对以科技成果、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与外单位联合组建的科技开发实体,实行规范管理。一方面积极推进科研工作与产业界和地方经济的联合;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和条例进行统一规范和引导。
  正因为坚持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新乡市农科院在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进程中,迈出了一串串坚实的脚步,取得了一个个令人瞩目的成绩,获得了众多殊荣,已成为豫北广袤大地上一颗熠熠闪光的农业科技明珠。我们应该为之欢欣鼓舞。但是,在我国农业科技快速、持续发展的今天,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该院在推进科技创新方面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自身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1、由于该院是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吸引高水平人才存在一定困难,学术队伍相对国内同类研究机构,尚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博士少、拔尖的年轻学术带头人少。因此,发现、引进和培养高水平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科技骨干已成当务之急。
  2、课题结构不平衡,学科的主要优势还仍然集中在育种方面,缺少能够真正适应21世纪主导学科发展的科研基础,学科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在管理体制方面,缺少灵活有效促进交叉课题、新课题发展的机制。课题内部和课题之间互相较为封闭,严重制约课题交叉与融合,影响了科学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4、尚未建立一套合理、客观、公正、科学的科技评价机制。目前的评价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科技创新的要求,对原始创新研究的鼓励不够,比较注重短期效果,存在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的倾向。等等。
  面对这些问题,新乡市农科院将以党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指示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励精图治,深化改革,锐意创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整合科技资源,努力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为创建一流科研院所而奋斗!我们相信,新乡农科院只要坚持不断创新,努力攀登,一定会在农业科研上取得新的成就,为我省的农业发展,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367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