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民水稻育种家张友光的创新之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贾志安

  金秋送爽,大地撒金。
  9月28日上午,在新乡获嘉县亢村,来自山东、江苏、安徽及我省的近500名种业公司经理、经销商、农资经营者、种植能手,齐聚农民水稻育种家张友光今年新通过审定的“光灿1号”稻田前,有的量株高,有的查籽粒,有的看长相,有的算产量……一幅动人的“科普实验课”画图在这里美丽绽现。
  在水稻品种观摩会现场,张友光面对长相清秀、籽粒饱满的“光灿1号”,从种植到施肥,从防病到管理,从收割到产量,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在这里,记者看到了广袤的大地就是他的舞台,丰收丰产则是他最大的希望和寄托。在他成功的背后,则是他三十年如一日的艰辛付出。
  少年心事当拿云 何惧生活几艰辛
  在刚落成不久窗明几净的院子里,在清茶氤氲的馨香中,记者“看”到了农民育种家张友光的成长之路、奋斗之路、心酸之路、创新之路,犹如一幕幕影像,在岁月的胶片里定格、显影……
  张友光1952年出生在获嘉县贺村。在那半年粮食半年菜的清苦日子里,他虽然在家排行最小,但依然只上到初中就不得不中途辍学。张友光虽然年幼,却从小喜爱农业生产,空闲时,总喜欢向大人请教什么是农业增产?怎样防治病虫害?怎样灌溉管理?可在那个知识贫瘠的年代,他的这些问题谁又能说得清楚?这就使生性好强的张友光苦思冥想,总想找到谜底,找到一个完整的答案。
  岁月如梭。转眼,张友光已经26岁了。1978年的春天到来了,伴随着些许料峭的寒意,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获嘉贺庄这个相对偏僻的村庄。当分田到户的政策落实以后,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农业发展迅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少年的疑问并没有从张友光的脑海中逝去,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加迫切,面对品种和技术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他再也坐不住了。
  “我们这个地方是个传统的水稻种植区,当年我们这儿种植的是新稻68-11品种,由于种植方式和技术棚架问题,每亩地最多能打五、六百斤,我就想能不能培育一个新的品种,增加水稻产量。当时我们村有一个民办教师,他很喜欢水稻研究,我就经常去和他讨论。这个民办教师有一个在中科院工作的姓屈的老师朋友,在水稻培育方面有些影响。有一次,屈老师来我们村民办教师家里,我不能放过向他学习的机会,于是就问了屈老师关于水稻育种的几个问题,表示愿意拜他为师。那个民办教师就带着讽刺的口吻跟我说,‘你还准备培育水稻品种么?你行么?这些都是大学生、科研单位做的事。’那种轻蔑嘲笑的口气使我第一次受到打击。可我不服气,我在心里说,我一定要做出些成绩给他看看。我们附近有一个在水稻育种方面很有能力的农业技术员,每次给农民讲课内容总不重复,深受农民喜爱。我就找到他想跟他学习,可对方却说:‘就你这个样子,初中没毕业,想跟我学育种,等下半辈子吧。’这是我受到的第二次打击。那时的我年轻气盛,可是自己真的什么都不会,只有一腔热情。但是,经过这两次打击,我不仅没有退缩,反而下决心认准了水稻育种,一定要做出个样子,不蒸馒头蒸(争)口气。”谈起当年育种的缘起,张友光记忆犹新。记者分明感到张友光那融入骨子里的倔犟。也许正是这种“倔犟”,才成就了今天的农民育种专家。
  “秘方”辗转复三次 稻田花香蕴矢志
  张友光要搞水稻研究,要搞新品种培育,这件事在亢村乡、在贺庄村、在亲戚朋友中传开了。他们都认为这是个玩笑。有的还嘲笑地说:“育种是那么简单的事?他一个农民,初中没毕业,他敢?他能?”有的说:“发神经了,过一阵吃点苦头自然就好了。”还有的说:“他要能育出品种,太阳就从西边出来了。”……冷嘲、热讽、挖苦如冰水似冷风一并朝他泼来、吹来,都认为他不好好种地,尽想邪的歪的,是不务正业。就连他的爱人也不相信他能培育出什么新品种,一度把他的“秘方”连着藏了三次,以此来浇灭他那股炽烈的“走火入魔”之火。
  “培育品种,说起来容易,可一接触实际,才知道远远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可是我又是个犟脾气,开弓没有回头箭,不干出个样子决不罢休!为了解决基础知识的欠缺,我买了关于水稻育种的书籍,日复一日的苦读,白天读,晚上躺在床上还读,贪婪地吸收着知识的营养。现在我可以说,那时学习的理论知识给我打实了基础,已经融入到我的血液中。”说起往日的发奋攻读,张友光仍然显得亢奋。
  “光有理论知识还不行,要想真的去操作,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为此,我去过北京中关村,去过中国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遍访名师。我特别感谢在技术指导上给予我很大帮助的三个老师:俞松坚、何相宜、王生轩。在和河南省农科院俞松坚教授谈起水稻的理想株型时,俞松坚教授很生动地说,‘你选出的理想株型究竟是怎样的理想株型,是持久的还是暂时的,是大家认可的还是你自己认为的?是具有潜力的还是昙花一现的?’俞教授一连串的提问,使我对理想株型的认知提升了一个台阶。后来,经朋友介绍,我在原阳结识了一个水稻爱好者。我经常去找他,和他就育种问题进行探讨交流。通过交流和争论,使我逐步有了一个明确的育种方向和实验方法。我就用铅笔在烟盒纸的背面将要领记下来,回家后用一张白纸工工整整地抄下来贴在墙上,每天都要复习一遍,然后就去稻田看株型、找变异株、做杂交。后来因墙体潮湿使那张纸字迹模糊了,越来越看不清楚,我就凭着记忆自己又写了一张。为了防潮,我把它贴在屋里最好的柜子上的玻璃上。我爱人看后很生气地说:‘弄一张白纸贴在这里,不吉利,撕下来扔了吧。’我坚持不让,可不知什么时候那张‘秘笈’还是被我爱人用铲子给铲掉了。我只好凭着记忆又写了一遍,再次贴到玻璃上。爱人看到我这样执著,也就不再反对了,而是默默地支持我,承担起家里的全部家务。”说起妻子,张友光眼睛里充满温情和歉疚。
  科学探索的道路从来是崎岖不平的,对于农民出身的张友光尤其如此。“为了培育新品种。我用过‘温烫法’,用过‘杂交法’,用过‘变异法’,可是都没有成功。我在资金极度短缺的情况下,出去打短工,每天挣5~6元钱贴补家用,给爱人治病,还要照顾两个孩子上学。那时的我,经常借钱。家里的房子是全村最破烂的。记得有一次小女儿看到墙上突然伸进了一只手,吓得大叫,原来是邻家的孩子调皮,将手穿过墙上的破洞,伸进屋子里了。可不论咋样,我也要坚持搞下去。”说到这儿,张友光有些伤感的语气中透露出那种特有的坚韧。
   痴心育种三十载 辛勤浇开科研花
  经通过了无数次的失败,经历了几十载的艰辛,张友光终于找到了抗性好、抗倒伏、产量高而稳定、米质优的亲本材料。该品种表现优异,打破了河南省水稻“优质不高产,高产不优质”的怪圈,张友光将它命名为“红光梗1号”。2002年,他的“红光梗1号”顺利参加了区试;2005年4月,“红光梗1号”顺利通过了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当听到‘红光梗1号’通过河南省审定的消息时,我是真的高兴啊,泪水无声地在脸庞流淌。为了这个品种的审定,我真的太不容易了!我的爱人为了支持我的水稻新品种研究,在患有高血压、腿疼病的情况下默默帮助我,积劳成疾,去世时年仅53岁;为了育种,我经受了多少冷嘲热讽的打击,我的房子多少年都是用木棍支撑着才不至于塌下;为了育种,我借遍了全村父老的钱,是他们的支持使我走到了今天……”当喜讯传来的时候,一向坚强的他流泪了。因为这成功背后包含了他太多的艰辛。这时的他也许最能体会“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真正内涵。
  “如果说‘红光梗1号’是我历时了25年的一次长征,那么2010年5月最新审定的‘光灿1号’就是我的第二次长征。”当记者问到“光灿1号”为什么能在短短的5年就能通过审定时,张友光充满自信地说:“在你登堂入室之后,你积累的材料和你观察创新的习惯思维将会令你在水稻育种上走入一个相对新的世界,这也可能就是厚积薄发的道理。”如今,张友光组建了“光灿种业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水稻新品种的研发、繁育、推广工作。当记者问到张友光下一步计划时,他动情地说:“为了黄淮稻区的农民,为了三农的大发展,我坚信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在3~5年内再培育出另一个新品种,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我一个农民育种人应有的贡献!”
  这就是张友光――一个中国农民育种家的襟怀,一个中国农民的创新理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367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