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2003年度中国百货行业发展状况回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楚修齐

  
  一、中国百货业发展状况
  
  为了定期总结中国百货行业的发展情况,给行业和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从2003年开始,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与北京锐迪流通经济研究所合作,对国内百货行业的资料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并在本届论坛上首次推出2003年中国百货行业的发展报告,现在在报告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会员企业的具体情况,对2003年中国百货行业整体发展状况做一简要介绍。
  2003年中国百货行业发生了很大变化,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从2002年开始,在调整转型的理念引导下,国内传统百货企业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整个百货行业的经营状况开始好转,但是2003年春季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使刚刚回暖的百货行业再度陷入困境,短期内销售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疫情得到控制后,国内百货企业克服困难,采取多种针对性的措施,销售的业绩又重新回到正常的上升轨道。
  据统计,2003年全国202家重点大型百货企业实现零售额1658亿元,同比增长16.9%,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幅度。作为城市的窗口,在繁华城市的功能方面,国内百货企业一直发挥着其他零售业态不可取代的作用。在2003年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国内百货企业,特别是大型百货企业的销售规模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长,这表明国内百货企业正在逐步走出困境,以全新的发展模式继续在国内零售市场发挥主导作用。经过分析,我们对2003年中国百货行业的总体发展状况做了简要的归纳。
  
  第一、销售规模持续增长
  从总体上讲,2002年-2003年中国百货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大胆探索创新,进行战略和经营策略的全方位调整。从2002年开始调整的效果开始显现,整体销售状况好转,经营业绩开始提升。据统计2002年全国570家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大型零售企业当中,百货商店占377家,占企业总数的66.1%,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收入净额1514.6亿元,比上年增长6.1%,占零售业商品销售收入总额的62.9%。进入2003年销售状况继续向好,据中国百货商业的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全国202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实现销售额2167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零售额达1658亿元,比上年增长16.9%,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同时国内零售业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也在上升,据统计,2002年全国限额以上的百货零售业实现的零售额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9%,比上年增长0.3%,相比之下进入中国零售百强的百货企业,它的发展速度更加突出。从2002年中国零售百强企业的统计数字看,百货企业实现的销售额1640亿元人民币,比2001年增长了59.5%,百货企业实现的销售额占零售百强企业销售总额的56.4%,这一数字比2001年提高了8.7%,充分显示了国内大型百货企业的强劲发展势头。
  根据国家商务部公布的数字,在全国前30名连锁企业当中有11家为百货集团企业,约占36.7%。这11家百货集团2003年实现销售额998亿元,平均同比增长23.5%。2003年最重大的突发事件就是初春时节的非典疫情,这场疫情来势猛,波及的面宽,受SARS影响,2003年百货企业的经营状况呈现了大幅的滑坡。根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的统计,2003年1-6月份,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实现了零售额771亿元,仅占全年零售总额的36%。疫情对不同城市和地区百货业的影响程度差别很大,最严重的是北京市,北京市的几家百货商场的销售额同比下降幅度高达70%以上。从商品销售状况来看,非典期间服装类的商品销售下降幅度比较明显,其中2003年的4月份销售额下降幅度达18.9%,相对而言鞋类、化妆品和珠宝类的销售比较平稳。从2003年的6月份开始,非典疫情得到控制,市场迅速恢复到往日的销售水平。
  
  第二、经济效益喜忧参半
  经过2001年的销售低谷以后,2002年国内百货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额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根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会员企业主要的统计,2002-2003国内大型百货零售企业的年收入增长率为9.8%,特别是经历了2003年的SARS疫情,百货行业的销售规模仍然保持了相当的增长,这是非常难得的。在盈利规模有所增长的情况下,2002―2003年度百货企业的运行效率没有明显的提高。根据统计,2003年国内大型百货零售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为1.74,净资产的周转率为6.47,略高于2002年的水平。根据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有关数据显示,在各地区限额以上的百货零售企业中,总资产周转率最高的为私营企业,2003年达到2.23%;其次为外资企业,2002年达到2.1%;而国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最低。
  此外,根据中百协会的统计,2002年百货企业的人均劳效提高了6.4%,2003年又比上年提高了20.33%。再对这些企业具体分析,2002年进行减员的企业占50%以上,2003年进行减员的企业占92.5%,因此,近两年百货零售企业的人均劳效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减员带来的。长期以来管理低效一直困扰国内零售企业,业内人士常常将这种症结归结于体制的禁锢,尽管大批国有百货企业已经完成了重组改制,公司的治理结构也得到了优化和规范,但是这种体制的变革并没有给企业带来管理效力的提升,这说明体制的变革是为企业提供了规范化、科学化的经营平台,并不能天然的使管理效率得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加强,全面提升百货行业的管理水平,经营水平还需要下很大的工夫。在销售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国内百货企业的利润率仍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根据统计,2002年全国200家主要的百货零售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几乎与2001年持平,没有明显的提高,造成利润率多年徘徊不前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价格战导致利润下降,由于价格战仍然是国有百货企业最常用的竞争手段,因而大幅度的、高频率的打折促销,大大削弱了百货企业的获利能力;
  2.成本费用控制不利,据统计,2002年百货企业的成本费用总额为1512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6.2%,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43%,同比增长了0.25%,成本费用总额的上升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3.由于诸多百货企业在进行多业态或者多元化的快速发展,资金需求很大,导致资产负债率较高,据统计,2002年全国570家大型零售企业中,资产负债率超过80%的就有371家,占企业总数的65.1%,百货零售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6.1%,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不仅带来很高的财务风险,而且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第三、品牌经营成为重要的竞争手段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品市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消费者开始从温饱型或者功能型消费向品牌型消费转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特别是较高收入人群在购买商品时开始关注和重视品牌,市场的变化促使百货商店进行经营策略的改变,品牌的概念受到充分的重视,通过品牌经营寻找市场突破口,已经成为百货企业的共识。例如赛特购物中心在销售规模从2000年-2003年年均增幅在6%的情况下,同期利润总额的年均增幅达到40%,年均人均劳效每年130万元,年人均创利每年10万元,大大高于国内百货业的平均水平,其中品牌化经营是取得这一业绩的重要原因。由此看出品牌化经营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和获利的重要手段。
  
  二、中国百货业发展特点
  
  2003年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百货行业的主旋律,而扩张则是百货企业实现发展的主要途径,我们经过研究,认为2003年中国百货行业呈现以下三个发展特点:
  
  1、连锁化经营初见成效
  由于百货商店具有投资额高、商品结构复杂、服务要求较高等特点,在2003年以前,国内百货商店的连锁化发展之路并不顺利,对于百货业态是否适合连锁经营也一直存在争论。2002至2003年间,百货商店连锁化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店铺的数量稳步增长,经济效益逐步好转,商品统一采购比例逐步增加。例如王府井百货集团,在全国开设的百货连锁店已达9家,其中广州王府井百货的投资回报高达100%,成都王府井百货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大大高于当地零售商。2003年中国百盛集团在全国连锁店的店铺数量已经达到34家,商品统一采购的比率高达70%;大连大商集团,利用兼并收购的手段,也迅速的建立了遍布东北三省的百货商店连锁网络。总体讲国内百货商店连锁化发展仍然处于尝试和起步阶段,其中外资和台资企业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内资企业,虽然许多百货企业店铺数量达到一定规模,但多数只是一个品牌店的分店,这种状况是否是百货业态连锁经营的选择,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
  
  2、多业态发展势头强劲
  在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下,越来越多的百货零售企业开始进行多业态的发展,在进入2002年中国零售百强的百货企业当中,采取多业态发展策略的百货企业占31.8%,而且排名越靠前这一比例越高。据统计,进入前20名的百货企业中,有80%是多业态发展,多业态发展已经成为国内百货企业参与竞争、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多业态发展策略已经对百货企业的业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进入2002年,中国零售百强的50名百货企业当中,进行多业态发展的百货企业销售额平均增幅达52.6%。在国家商务部2004年2月份公布的2003年连锁30强企业中,有11家是百货零售企业,这些企业无一例外都是进行了多业态的发展,在巩固百货业市场份额的同时,大力开发新型业态,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百货企业在选择进入的业态的时候,主要集中在连锁超市和便利店这两种业态,据统计在进入2002年零售百强的百货企业中,有27.3%的企业选择了超市业态,有19.7%的企业选择了便利店业态,体现了业态结构趋同特点。由于目前国内零售企业进行新业态开发时,基本采取的是拿来主义,直接引进国外同种业态的经营模式,在营销策略上也大多是模仿,这样做的好处是节省了独自探索的时间和成本,但业态的趋同最终将导致同地域、同档次多家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2002年至2003年间,一些百货企业也进行了其他新型业态的尝试,例如北京的新燕莎集团,推出了奥特来斯折扣店,也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效果。
  
  3、资本化扩张方兴未艾
  虽然国内企业发展历史较长,但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产业集中度偏低。据统计我国2002年零售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均为1%,而在经济发达,国家零售业的产业集中度几乎在10%以上,因此零售行业存在着极大扩张空间,而通过资本运作,达到提升市场占有率、扩大企业规模的目的已经成为百货企业跨地区、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统计资料显示,在2001年至2002年间,国内零售百强企业重大并购事件,主要集中在以超市等新型业态为主力的连锁公司中,但是2003年商业重大并购事件的主体几乎全部集中在百货类的上市公司当中。国内百货零售行业正在酝酿一场大规模的兼并重组风暴。在2002至2003年期间,百货行业兼并重组事件层出不穷,概括起来主要有几种形式:(一)区域性的整合。这种整合常常带有政府扶持的背景,例如在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有上海一百、上海物资、上海华联和上海友谊等四大商业集团合并组成上海百联集团,实现地区资源优势整合。百联集团目前在国内属于销售规模最大的商业集团公司,资产总额达400多亿。(二)扩张性兼并。对诸多百货零售企业来说,兼并重组是企业迅速扩大销售规模的最有效的途径。有着东北第一商业股之称的大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继续通过兼并重组方式在区域迅速扩张,百货连锁店已经遍布东北地区近二十个主要城市,在东北三省形成了具有垄断性的、区域性的竞争优势。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凭借自身品牌优势和上市公司的资金后盾,通过兼并租赁等手段进行跨地区连锁化经营,目前已经在成都、广州、武汉、石家庄、包头等地开设了王府井百货连锁点。(三)壳资源重组。在国内的商业上市公司当中,绝大多数属于传统百货业,由于这些企业股本规模比较小,资产质量优良,内在重组需求很大,因此壳资源重组的价值显著。近年来由于商业零售业的竞争越发激烈,一些竞争力差的商业公司没有适应中国零售市场整合带来的强大冲击,只能通过大规模的资产置换摆脱困境,例如长百集团于2003年9月将长百股份29%的国有股转让给上海合浦元企业发展有限公司,ST民生向浙江红楼转让股权等等案例。这些案例全部都是壳资源重组的典型代表,在未来几年当中那些业绩连续下滑的百货上市公司将可能出现转让壳资源,从而成为国内商业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重点。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虽然资本再次显示了强大的威力,但由此引发的重组后公司企业文化的冲突,不仅降低了重组带来的积极影响,也极大的增加了重组的成本,而且削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貌合神离的婚姻应当极力避免。
  
  三、2004年中国百货行业的发展前景
  
  首先,在新型业态的迅猛发展和零售市场全面开放的巨大压力下,国内百货行业的竞争环境将更加严峻。在单店获利空间相对稳定狭小的情况下,百货企业通过多店铺和多业态的策略求得发展空间,因此连锁化经营和多业态拓展将成为2004年中国百货行业发展的主流,从而实现良好的规模经济效益;但是随着规模扩张,店铺数量迅速增长的同时,连锁经营引发的管理问题2004年将更加突出。
  其次,由于国内百货行业是典型的竞争性行业,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国有资本将逐步退出,这种状况不仅为业绩优良而且具有竞争优势地位的国内百货集团提供难得的扩张机遇,同时也使具有雄厚资本实力的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成为可能,因此那些竞争力衰退、业态单一、业绩较差的百货企业将很可能在2004年成为并购的对象。
  第三,经过近年来的调整,百货企业将更加重视特色化的经营,不仅通过店铺定位,商品结构实行特色化,同时服务品牌的特色化和服务手段的特色化也将受到空前重视,从而带动整体百货行业服务水平的提升。
  第四,由于百货企业开始追求特色化和品牌化经营,将对品牌商品形成极大需求,那些品牌形象独特,产品质量优良的供应商将受到百货企业的青睐,而品牌个性模糊、营销渠道混乱的供应商将会受到百货企业的排斥,因此百货行业的这一变化将最终对服装服饰、化妆品等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总之2003年是中国百货行业走出困境、继续发展的一年,在经历重大疫情的考验之后,中国百货业变得更加顽强,面对新型业态迅速发展以及国内零售市场的全面开放,只有不断地创新、求变,同时理顺经营机制、规范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中国百货业,我们相信一定会迎来更加光明的2004年。谢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394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