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科研态度的调查与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目前高校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如:高校教师科研工作中的个人行为、功利性行为、视科研为负担、科研成果的“脉冲现象”、科研成果的“剽窃”等问题。这些问题追根问底就是态度问题。高校通过津贴、职称晋升、科研奖励、住房分配、地位提升等途径来提高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却仍然导致上述问题的重复出现。本研究通过对高校教师科研态度的调查,能及时了解高校教师的科研态度状况,发现高校教师在从事科研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不正确的态度,发现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的对策。
对象与方法
通过对高校部分教师的个人访谈,专家指导,自编《重庆市高校教师科研态度调查问卷》,对重庆市部分高校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包括重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和重庆教育学院五所高校,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对回收问卷不完整或明显不认真答题的试卷不做统计之列,选取了363份调查问卷作为有效问卷。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问卷编制及其来源
通过构思编制科研态度调查问卷。科研态度问卷分为三个维度:一是认知成分,指高校教师对从事科研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包括积极肯定认识或消极否定认识;二是情感成分。指高校教师对从事科研工作而引发的情感体验,包括喜欢或不喜欢的情感体验;三是行为成分,指高校教师对从事科研工作所采取的一种行为倾向,包括积极主动和消极被动的科研行为。调查问卷试题共54题,采用5点量表记分,从“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
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从有效的363份问卷统计可得,教师对自我科研态度的评价为:重点大学的教师自评为主动型的占57%,自评为被动型的占35.7%;而一般大学的教师自评为主动型的占50.4%,自评为被动型的占43.7%;其中五所高校相比较差的高校教师自评为主动型的占27.8%,自评为被动型的占59%。同时对调查问卷打分,再采用统计软件进行结果分析,将不同年龄、职称和学历教师的科研态度进行差异比较,得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结果:
高校教师科研态度年龄差异
从表1可知,只是在不喜欢态度上有明显的年龄差异,其他各因素的科研态度在年龄上没有明显的差异。但进一步对不同年龄段作方差对比分析,结果如表2所见:对科研的认识,31岁至40岁的高校教师与30岁以下的高校教师有明显差异:从对科研的喜爱来看。31岁至40岁的高校教师与30岁以下的高校教师有明显差异,且与51岁以上的高校教师有差异,但未达到显著水平。从行为角度来看,31岁至40岁的高校教师主动性远较30岁以下及51岁以上的高校教师强,具有显著差异。
高校教师科研态度的学位差异
从表3可以看出,学位在科研态度的各个方面均表现出明显差异。为了探讨不同学位对科研态度的认识,对不同学位高校教师的科研态度进行进一步比较。如表4可见:具有博士学位的高校教师(以下称博士)对科研的认识方面,持肯定认识和否定认识均高于具有硕士和本科学位的教师(以下称硕士或本科),而硕士与本科之间没有差异。在情感方面,博士喜爱和不喜爱均高于硕士和本科,硕士与本科之间也没有差异。从行为角度来看,博士主动性和被动性也与硕士、本科有着显著性差异,硕士与本科则无显著差异。总的来说,博士的科研态度高于硕士及本科,而硕士及本科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高校教师科研态度的职称差异
从表5看出:职称仅在喜欢和主动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其他方面没有差异。进一步对不同职称教师的科研态度分组比较可知:对科研的认识方面,教授要高于讲师和副教授,讲师与副教授没有差异。在科研情感方面,教授高于讲师。副教授与教授及讲师均没有明显差异。在科研行为方面,教授高于副教授,但讲师与副教授的主动性没有差异。总的来说。教授在科研态度方面好于副教授及讲师,而副教授与讲师之间没有差异。
原因分析
本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教师的确有较大部分在科研态度上存在一些问题,且高校教师的科研态度在年龄、学位、职称上都存在着差异,特别是在学位和职称上存在显著差异。分析其原因可知:1、部分高校教师还没有真正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把从事科研看成是一种压力或完成任务,甚至部分高校教师从事科研纯粹是为了获得较丰厚的经济利益。2、高校教师科研态度在年龄上的差异,其主要原因是30~40岁间正是晋升时期,晋升对论文及科研课题有要求,因此这段时期的高校教师从事科研活动更积极主动。3、具有博士学历的高校教师在科研认识、情感方面及行为方面均高于具有硕士和本科学历的高校教师,其原因主要是具有博士学历的高校教师的科研态度好的原因是他们经历了更长时间的学习和探索,特别是攻读博士阶段,正是培养科研意识,激发科研动机的时期,在导师的引导下,已经有能力承担科研课题。4、教授在科研态度方面好于副教授及讲师,而副教授与讲师之间没有明显差异。教授的科研态度好的原因是教授工作时间长,在经过晋升阶段时,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探索,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有了自己的见解,并且有不少的科研成果,有了从事科研的经验和条件,并且教授对于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等外部激励已比较淡薄。更多在于对科学研究的执著与追求。
结论
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纬度,认知是基础,情感成分是核心和关键,行为是一种准备倾向。积极肯定的认知和情感,能够引发人积极主动的行为:反之,消极否定的认知和情感,将引发人采取消极被动甚至抵触的行为。因此,帮助高校教师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对其从事科研活动至关重要。
良好的科研态度是高校教师积极从事科研的心理准备状态。职称、学历越高对科研的认识越高、情感越好、行为表现更为积极主动。科研管理部门应怎样帮助高校教师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呢?首先要教育高校教师认识科研对国家、高校的重要性,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高校教师只有真正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才能调动自身的热情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主动地从事创新性工作,正确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问题。其次,从培养科研情感人手,学校领导应在多方面切实关心科研人员,比如生活方面关心科研人员的家庭状况、孩子就读问题、住房问题及津贴等等,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让科研人员在从事科研工作中尝到甜头,得到好处,从而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再次,在激励方面,学校科研奖励体制中既要着重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激励,更应关心教师职称晋升和学历的提升,要激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向上,不断提高自身学历和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多出成果,加快职称晋升,从而树立更好的科研态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493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