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纪起
[中图分类号]K825.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0)07-0077-02
我是一名在农村小学任教多年的教师。现在农村学生父母外出务工的也越来越多,造成在家的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伴随这一现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他们无论是学习习惯的养成,还是平时的行为习惯,甚至于家庭教育,都比父母在身边的孩子要差的多。
一、儿童的基本状况
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二是上代监护,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典型代表:今年我带的班级中的宋炳玉,父母均在天津打工,跟着自己的奶奶和老奶生活,平时父母寄回的钱确实不少,足够他们三口人生活及教育所用。但由于奶奶和老奶的年龄太大,文化水平低,且他们只有这一个独苗,两位老人对这个孙子别溺爱,可以说是衣来伸的,饭来张口。但由于两位老人对教育的认识不足,也有此力不从心,只是管吃管穿,致使该生的习惯养成特别差,作业潦草,且不能及时上交,甚至一次作业教师催促多次仍交不上的现象。现在是我班的一位“老大难”。
二、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习状况一般
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
典型代表:我校四二班的黄程同学,原来是在班成绩不错,基本上属于优等生,学习认真刻苦。但这个学期她父母买了一个车,父母两个同时外出,将这个女儿独自留在了家中,他们一个星期也不见得能回家一次。这样就没有人监督黄程了,学习习惯逐渐下降。作业虽然能够完成,但基本上是在应付。最近一次检测,班中有两个D级,而她就是其中一个。
2.心理情感不健全
“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典型代表:我校六二班李想同学,父亲在杭州干建筑,在家由母亲看护。但母亲监管力度不够,对他的思想教育也跟不上,造成他形成了我行我素的偏激性格。如:在村里经常追着四五岁的小孩要东西吃;自家的门口拦截比他小的小孩子;在班级中班干部管理时不听甚至和班干部顶撞等行为。而他自己对这此行为认识不足,只是认为这是和同学或本村的小孩子闹着玩的。
3.道德行为差
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学的东西。
4.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
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元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典型代表:我班的王建同学,家中有四辆货车在外跑生意,生活非常富裕,吃的穿的比一般的同学要好上很多。但有一点,这个学生的行为习惯差,非常懒惰,认为自己的家庭条件好,将来不一定指望考上学来谋求发展。平时的作业十次有九次完不成,我们课任老师也多次和其父母交谈,但效果不明显。
三、教育“留守儿童”的基本策略
1.要求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商,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加强管理,施以爱心
我们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已经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村都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档案资料的内容有,“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临时监护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我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石,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我与村上的“留守儿童”交朋友,时刻关心、爱护、照顾他们。
总之,一个孩子的身心、人格、思想的健康发展离不了家长的教育。“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就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现在起,时时、处处、事事关注留守儿童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602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