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困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0—0026—01
一、留守儿童性格、心理困境初探
1. 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尚小就离开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从情感上容易缺乏依靠。尽管他们有爷爷奶奶的疼爱,但由于爷爷奶奶也年迈体弱,又缺乏正确的情感疏导观念,使得孩子们遇到不顺遂之事无人倾诉,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就容易造成沉默寡言、内向、孤僻、缺乏自信等性格。
2. 自卑敏感。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不在父母身边,与其他孩子相比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尤其是参加学校或社会活动时,他们的自卑心理更加强烈。他們时常会形单影只地进行活动,脱离集体组织,并由此感到孤独和寂寞,长此以往难免会形成自卑、敏感的性格。
3. 失衡叛逆。留守儿童由于是隔代教育,老人与留守儿童的思想观念差异巨大,因此得不到应有的束缚和教育。长此以往,这种潜意识的厌恶心理影响了他们与人的交流与沟通,也造就了他们失衡与叛逆的心理。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疏导、教育的策略
1. 交流沟通,扫除阴霾。学校是孩子主要的学习活动场所,他们大部分时间都与教师相处。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像学生的家长一样,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性格和心理了如指掌,给予他们自由与平等的交流氛围与空间,这样他们才能够得到强烈的情感依靠,同时产生倾诉的意识,从而对教师产生更多的信任与感情,得到教师充实的教育与疏导。如,教师应积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将他们的姓名、性别、年龄、习惯、品质、爱好、性格特点、智力水平、学习态度,甚至是病史、病症、家庭融合度、与务工父母的沟通状况等都一一记录在案。然后,根据档案记录分析留守儿童的各种困境与心理,积极地与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与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改善他们沉默寡言、内向、孤僻的性格,为他们扫除心中的阴霾,从而建立起纯净、自信、自强的心理堡垒,为今后的心理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2. 鼓励关爱,阳光永驻。教师的鼓励和关爱是孩子心中的柔顺剂,能够帮助他们推动心理的变化。在留守儿童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能够给予学生及时的疏导,使得他们能够将学习中的问题变成强劲的动力,从而激发出他们良好的学习积极性。而在学生生活不顺之时,教师的一句关怀之言,则能够很好地转嫁他们对于父母的思念,从而使他们能够感受到来自“大家庭”的温暖,放低自卑、敏感的性格,融入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同时与旁人建立起交心的关系。如,教师可以在学习中为留守儿童构建互帮互助的“学习对子”,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或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或社会实践,来强化他们的集体参与感,消除他们莫名的孤独感;还可以多跟他们外出务工的父母建立联系,及时反馈给他们孩子在家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这样父母及时掌握孩子动态能够更加安心地在外打工,而孩子也能及时了解父母情况,感受来自远方的关爱。教师默默的付出、浓浓的关怀,会使学生心中阳光永驻,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3. 情感互动,留守心田。为了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学校可以采取多样的情感交流活动,使他们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加自主自觉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来对他们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也可以利用现代化网络开设“亲情视频”,让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能够时常“会面”;还可以让教师用“临时父母”、“爱心妈妈”等角色,在生活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与呵护。这样一来,教师在与留守儿童单独的相处中,能够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使他们在“家”中畅所欲言地讲着私密的话语,谈着心灵深处的感受,不仅能够带给留守儿童正常的家庭温暖,还能改善他们羡慕、嫉妒的心理,从而使他们放开心中的包袱,形成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心理。
总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已经不仅仅只是家庭或个人的问题,它还关系着社会经济与学校教育的深化发展。一个健康的校园心理教育氛围,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的温暖与抚慰,改善了他们留守家中监护人教育观念的滞后,感受到温馨的呵护和备至的关怀。因此,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都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使他们能够在离开父母怀抱的同时依然能够感受到来自大家庭的温暖,从而使得他们的心理充满阳光,进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593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