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工作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城市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必然结果。城市建设趋于完善,这一背景下城市发展机遇增加对人口的吸引力显著上升,农村劳动力呈现外流趋势,这是当今的社会现状。然而这一局势下隐藏着一系列问题,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偏离心理发展轨迹,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本文具体阐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并且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以保证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精准扶贫;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心理教育
从留守儿童的心理入手,通过各项措施弥补教育缺失,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依托国家、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相关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促使儿童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心理发育不健全
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未来,家长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城市闯荡,孩子则多由老一辈看管。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这一阶段独有的年龄特征,其身心还处于发展阶段。小学阶段正是处于认知世界,学会爱与被爱的年龄,但是由于现实原因,留守儿童从小缺乏家庭的关爱。父母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在父母的陪伴和教育下才能够培养儿童的良好品质。然而教育期望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家庭教育,缺失学生放纵自我,难以对学生进行管控。老一辈的教育方式已然落后,家庭作为第二学校其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受环境影响,这些儿童从小便封闭自己的内心,明显特征在于缺乏安全感,不与别人交流沟通。身边的亲人和孩子之间存在年龄代沟无法深入感受儿童的情绪,难以消除儿童的不良心理。长此以往,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得越发孤僻、内向,甚至产生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2.易受社会不良思想影响出现,不良行为
小学阶段的孩子不具有是非辨别能力,极易受不良思想和影视剧影响。儿童心理扭曲,走向错误的道路而不自知。在错误的思想下学生会做出令自己后悔终生的不良行为,更甚者还会毁掉自己的一生。小学阶段学生对社会具有极强的被认同的欲望,但孩子不似成人已具有丰富的阅历,自身抵抗能力较差同时学生还未达到法定年龄,一些社会不良人员看到这一特征,威逼利诱学生做一些违反犯罪行为。根据调查显示,违法犯罪行为人员中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所占比重较大,数据能够反映一定的社会现状,这应该引发我们的深思。
3.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到位
我国正在积极进行社会转型,留守儿童是转型期间形成的具有特殊属性的弱势群体。然而在现有学校教育中,一些学校和教师的工作重点仍停留在提高学生成绩、保证学校升学率上,教师没有关注学生成长,师生关系较为僵硬。教师不具有先进意识,没有采用情感教育方式走进学生的心房。教师没有投入时间和精力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无法照顾学生情绪。另外留守儿童心理较为敏感脆弱,过于重视他人的看法,情绪阴晴不定,心灵状态不佳。教师在与之交流沟通时不具备言语技巧,这样只会将学生推得更远,加剧学生心理问题。
二、如何做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1.从家庭教育出发,避免出现监护缺位状态下的逆反
家长要尽可能将孩子接到身边照料,从而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保证家庭教育的完整性。另外家长要提高自身认知,让学生形成努力学习的正确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另外家长要坚持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的教育原则,不能一味宠溺儿童,要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其次家长要加大儿童心理教育的关注和重视程度,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避免态势的蔓延。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家长要以身作则,构建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从而拓展学生的思想深度与广度。学生在校时间较长,家长和教师之间要多进行沟通交流,从而达到思想共识,共同为解决儿童心理问题而努力。
改变老一辈“养而非教”这一旧的教育模式,保证自身教育思想的先进性。在儿童教育工作上既不能过分溺爱又不能过分严厉,要意识到对儿童的过度关爱只能毁了孩子的一生,要将对儿童的关爱倾向于精神生活而非物质生活。
2.从学校出发,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1)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
学生缺乏家长的陪伴会滋生怨恨情绪,在时间或者其他因素的催化作用下可能引发出厌世情绪、出现报复社会的心理。教师要把心理教育放在首位,引导学生站在家长的角度上换位思考,从而体会父母的不易,促使学生具备感恩之心。另外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弥补儿童的情感空缺,让学生学会爱与被爱。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更是情感活动的组建者。教师要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各式各样的集体活动,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温暖孩子的内心。教师要积极开设“我与家长写封信”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写信这种方式与父母进行情感交流。写信不像打电话那么直接,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在纸上,更利于学生抒发自身的情感。
(2)提供良好的心理教育条件
学校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学校要有所作为,要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设立心理咨询室,并向社会招收在心理学上有较高造诣的专业人才,保证心理教师队伍的先进性,从而帮助学生解开心理困惑,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另外要设置心理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同时,要在心理教学过程中渗透法律知识,有效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3)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
学校要建立学生的在线档案,要求教师深入学生群体进行文字记载,从而保证学生成长进程的动态化。档案作为学生在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反映学生的心理状况,具有真实性和有效性。学校要设置专门的人员从事档案管理工作,严格按照行为标准完成数据收档、分类管理,保证工作的程序化,构建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体系。
三、政府发挥自身职能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政府要加大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力度,制定相关措施鼓励私人企业建立寄宿制学校,给予其政策支持,从而吸收社会资金完成留守儿童建设工作。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保证精准扶贫工作质量必须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托,完善制度体系,进行社会改革。首先要积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学生入学条件,消除区域歧视和身份歧视。同时要致力于农村建设,保证城乡资源的协同性,设置工作岗位减少人员流动。
四、从社会出发,营造良好关爱氛围
儿童的发展关系社会、国家的发展前景。我们要凝聚社会力量关注儿童成长。开展“社会妈妈”“知心姐姐”活动带给留守儿童心理慰藉,彌补儿童的成长空白期,促使儿童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消除儿童内心孤独感、引领儿童走出自己的世界消除心理问题。各地区工委可以组织各阶层给儿童讲授自身故事,培养留守儿童的良好品质。媒体发挥自身作用设置固定节目传播正能量,激励留守儿童努力向上,具有阳光健康的心理。社会形成合力共筑儿童友好家园。
五、结束语
精准扶贫理念提出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为了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还是为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保证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只有政府、社会、学校、媒体、家庭五位一体,形成合力才能够做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才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营造引领避风港,才能够为儿童成长铺路,保证留守儿童健康、阳光成长。做好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工作保证人才培养的有效性能够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春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育问题[J].教育现代化.2017(33):12—23.
[2]冯向文.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现状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7(11):34—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90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