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白洪察

  【摘要】 本文从新课标理念出发,如何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在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释疑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并通过培养学生质疑来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关键词】 质疑;方法;释疑
  
  新课标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才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为什么可以做出科学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的追究问题罢了。”他甚至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毋庸置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要把质疑作为改进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举措,使学生养成爱思考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同时,教师要树立教学相长的观念,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虚心向学生学习,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也要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坦诚虚心态度,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是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学习。作为历史与社会课教师,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不断质疑,同时教师要更认真对待、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老师不鼓励不支持学生质疑。出于狭隘的师道尊严,有的老师怕被学生问住,面子上不好看,因而不喜欢那些“打破砂锅问(纹)到底”的学生,而喜欢不质疑的学生。有的老师甚至错误地认为,学生与老师争辩问题,是对老师权威的冒犯和不尊重,会降低自己的威信,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迷信权威、迷信书本、迷信老师的思维定势,不敢对有疑问的问题提出质疑,从而限制了学生质疑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力求营造有利于教学的氛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他们敢于质疑。
  1.1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课堂上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教态要自然、热情大方、举止从容、和蔼可亲;教学语言要有感染力,以情动人,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不仅要照顾到经常质疑的同学,而且要消除那些很少提问或不提问的学生的紧张情绪,使这部分学生敢于质疑。
  1.2 要多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发言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给更多的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大胆思考,各抒己见,允许学生当时质疑。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和点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质疑、释疑的场所。我在安排小组合作探究时要求他们轮流发言,使每位学生有所思,有所想。并且在探究合作中能主动质疑、释疑。
  1.3 激励勇气,引导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和希望。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知识时,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质疑解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主动性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及时地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他们的发言,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和认可,对自己充满信心,即使学生提的问题毫无价值,也不能轻率地予以否定。
  
  2 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里就有一个方法问题。教师要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乐于质疑,从中能享受到质疑的乐趣,而不是把它看作是苦差事,要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2.1 抓住课题、标题质疑。教材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课题、标题很多,抓住课题、标题质疑,往往可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在学习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古老而年轻的北京”标题出现后,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题后,说一说,哪些景物表现了北京的古老,哪些景物表现了北京的年轻。这样从课题入手解剖,层层推进,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内容。
  2.2 用插图质疑。利用课本插图、图表和各种图片中所含各种地理信息设疑,不但能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如七年级上册插图5-5楼兰遗址,在二千年以前,这里是绿树环绕,水流清澈的绿洲,可现在为什么荒无人烟了呢?促进学生思索楼兰古城衰亡的原因。
  2.3 用假设质疑。提出某些不存在的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这些现象存在的话会产生什么后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学习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众多人口”一目时,提问:假设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全国各地的人口平均分布,会产生什么后果?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开放的思索,许多学生大胆设想,畅所欲言,学生通过自己搞清楚的问题,印象深,记忆牢,认识也深刻。
  2.4 用情境质疑。通过小品、诗歌、歌曲、录像和实地考察等手段,制造一定的环境氛围,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未来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在《长江之歌》那动人旋律的回荡声中,再向学生提问长江发源在哪里?长江之水流向何方?长江源流有什么特点?
  2.5 用故事质疑。讲故事质疑,学生既能增长知识,又能加深对相关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如学习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石油宝库”一目,讲伊拉克战争的故事,美国控制中东地区,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目的是什么?然后讲解波斯湾地区石油资源丰富,石油带来的变化。
  
  3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释疑
  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有了“疑难”就要想方设法解决。如何解决?
  3.1 坚持开展小组合作活动,鼓励组内自主释疑。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我都坚持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课堂上我把学生的质疑与小组讨论合并起来,学生读了课文后提出了很多问题,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解答,不能解答的问题全班交流。这样一来通过小组讨论过滤掉了一些浅显的问题,而把一些有难度的问题相对集中起来,全班交流。既充分利用了时间,培养了学生质疑、释疑、自主学习的能力,又有效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重点,突破了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学生提出“为什么说北京既古老又年轻”的问题,就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主动质疑问难,让学生在质疑和释疑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
  3.2 鼓励学生提问,师生互动释疑。尽管教师在上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解决了一些浅显的问题,但学生还会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猜想,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对于学生的问题,多数可以采取让同学们自己在相互讨论中解答,也可以通过教师作些补充和归纳加以明晰。如学习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1月、7月平均气温的教学。展示:《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和《海南和漠河1月景观对比图》指导学生从等温线的特点和图上的颜色来观察各地的气温,鼓励学生结合旅游等亲身体验和所见所闻,阅读分析地图,并提出问题。学生小组活动讨论后提到的问题:①7月份秦岭――淮河分界线的大致温度是多少?②分析青藏高原和漠河温度低的原因是否一样?③吐鲁番为何是夏季全国温度最高的地方?学生都一一做了解答。
  总之,教师要解放思想,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同时不要使学生的质疑问难流于形式走过场,只有这样,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才会真正提高。“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创造良好的质疑氛围。使学生产生求知欲的动机,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为新时代培养更多的富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7
  [2]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李堰 2005.8
  [3] 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人民日报海外版 李元卿 徐建华
  收稿日期:2008-03-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39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