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级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祖家
【摘要】作为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我们根据学校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探索,制定了本校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课程内容、管理机制、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形成了自己一定的办学特色;在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引发了我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关键词】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The countryside junior middle school collated and corrected copy curriculum develops practice and ponder
CHENZu-jia
【Abstract】 As a countryside junior middle school, we according to the school characteristic to have the plan, to have the destination to carry on the collated and corrected copy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exploration, has formulated the overall goal, the curriculum content,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he appraisal mechanism and the safeguard mechanism which this school curriculum developed, has formed own certain school characteristic; In the development and in the implementation collated and corrected copy curriculum process, we have also encountered many difficulties and the setback, has initiated us the ponder which develops to the collated and corrected copy curriculum.
【key word】collated and corrected copy curriculum; The collated and corrected copy curriculum develops practice; The collated and corrected copy curriculum develops ponder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041(2007)10-0068-04
1问题的提出
由于人多底子薄,基础教育投入有限等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集中体制的课程行政政策,中小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和教材都由国家统一规定。这一体制是针对中国的国民基础和国民教育现状而制定的,它在整体平衡地区之间的学校教育资源和教学质量上有一定的功效;但也造成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只有统一性而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只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等弊端。1996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部中明确指出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些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给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依据,也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是什么?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内容、管理评价机制等是什么?校本课程究竟该如何开发?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做出的关于课程开发的决定或所采取的课程开发活动方式,其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校自身,其核心在于强调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基地,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决策依据,以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
校本课程的产生既弥补了现有体制的不足,又引导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与创新。教改的需要加上大环境的驱使,我们学校有步骤地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开发。
2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
2.1现状分析。我校是一所地处崇明东部的农村初级中学,创办于 1960年,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现在我校已发展成为一所有在职教职工100多人,学生1400多人,在崇明东部较有规模和影响的学校。凭借学校毗临崇明东滩的优势地理位置,我校在湿地、岛文化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比较显著成绩并有了自己的一份独到见解。裕安中学所在崇明县陈家镇是上海城市规划中的一城九镇之一,是未来沪崇苏越江通道登陆所在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依照崇明岛域总体规划,陈家镇、上实园区和前哨农场组成的崇东地区是崇明生态岛未来的门户地区之一,是全国沿海大通道的生态窗口展示地区,也是崇明岛交通通达性最高的地区之一。
全镇拥有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电磁电线、电工器材、棉纺、冶金合金材料、包装印刷纸业、制药模具等六大支柱产业,其工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60%。同时,陈家镇地区是全国最大的中华绒螯蟹的天然种苗基地和扣蟹养殖基地,建有华东地区最大的蟹苗交易市场,其蟹种历年销往全国各主要成蟹产地,曾被国家农业部授予“长江口中华绒螯蟹”养殖之乡称号。已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东滩,水土洁净、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物资源多样,是发展绿色农业和休闲旅游度假的理想场所。
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勤奋朴实、好学上进的农村教师和学生,这是我们的优势。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改善使家长对教育重要性认识提高,日益重视对子女各种能力的锻炼和培养。继往开来的裕中领导高屋建瓴,在加强初中基础教育工程的同时,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研究,发挥各个教师的特长,挖掘一切潜力,倡导教学课改,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研究兴趣,借此铺开他们对素质教育的探索。
2.2课程目标
2.2.1总体目标。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学校形成办学特色。落实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二期课改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以点带面、全面推动”的办学理念。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从而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达成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建个性化的特色校;学生――育有智慧的实践者;教师――塑反思型的教育者;班子――做有思想的领导者。”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家乡、学校、家庭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知识,尝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从现实生活中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操作步骤和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在实践活动中培养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敢于实践,乐于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养成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品质。
2.2.2分阶段目标。根据农村边远地区学生的特点,我校在课程开发和学生培养上,实施分年段开发课程,即将整个课程的过程放长,使目标的实现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反复性和递进性。
第一阶段(初一年级):以“选题”和“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为载体,学习查阅文献、网络资料、问卷调查、访谈、演说答辩等几种常见研究方法的基本常识,并通过亲身尝试初步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着重培养以下几种实践能力:查阅文献资料的技能,数据归类统计的能力,与人谈话的技巧,演说技巧,答辩中的临场应变能力和民主集中、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等。
第二阶段(初二年级):以“实施研究”“撰写研究报告、演示汇报”为载体,为载体,在实践中继续运用和巩固已经学过的几种常见的研究方法,同时尝试观察、实验等新的研究方法,着重培养:资料搜集、数据整理的科研意识,分析资料、提炼观点的能力,制订计划、独立构思的能力,观察生活、独到地分析问题的意识及预见困难并进行预防的能力,面对困难的应变和处理的能力,多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个性化观点的能力,关注社会、他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等。
第三阶段(初三年级第一学期):以“撰写研究报告、演示汇报”及其其后的宣传、报导为载体,重点培养学生整理并利用资料佐证观点的能力,熟练操作、运用多媒体的能力,清晰自如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条理明晰的书面表达能力,综合思辩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等。
2.2.3课程内容。校本课程的内容一般以主题(或课题)形式呈现,根据其主题形式的不同,一般分为这几部分:社会实践系列、科学探索系列、报评书评系列、语言操演系列。以我们学校来说,前两个主题,一般是按年级进行分列的(主要是初一、初二两个年级),而后两主题是全校参与的。
初一年级:实践背景下的问题研究。比如概念的认定,学科知识的整合,调查的可行性分析等。
初二年级:综合课程背景下的问题研究。比如生活中的科学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物理、生物、化学等综合学科的整合等。
这一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通过对自然、社会、生活进行专题调查,掌握发现矛盾和问题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怀疑和探究性思维的品质,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与能力。同时通过这一课程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增进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的关注与了解。
课程内容的渗透性,也使得一些课程的划分是以对象的主动参与为主的。如一些专题是以学生为主干的,而有些专题是以教师个性化的行为为准的。如“科普英语”,“奥数兴趣班”,“网页制作”,“文学社会”等,就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而提出的课题或主题。
2.2.4课程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涉及具体的教学组织、学生组织以及教师组织三个方面。在我们这样基础比较薄弱的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我校实施的还是比较“保守”的方针,采取以不变应万变之策略,将课程开发纳入校本培训的范围,以教学行政的手段,从校长室颁发,由政教处、教科室,团委统筹安排,其形式大致如下:
在具体的实施的过程中,参与的教师必须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时计划,安排好活动时间和地点,采取课题研究小组形式,在整个研究活动过程中,包括确立研究课题,收集并开发利用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写出论文报告、进行成果展示,都由学生自觉规划和自主设计,老师只需适度参与,重点在总体指导、组织、评价等环节上发挥作用。同时小组群体的共同活动还应该使学生注意彼此的合作,要充分表现学生个体创造性的同时养成团队精神。
所有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要顺利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建设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关键是要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的积极性,转变他们的观念,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因此,引进师资,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稳定师资队伍,鼓励和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就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点。
2.2.5课程评价。现代教育发展对评价有了新的定义,认为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对教育的价值做出判断,并对增值的途径进行探索的过程。它的目的是为了推动,改进;为了教育,发展。而不是为了鉴定,考核;更不是为了选拔,淘汰。由此可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采用以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和经验主义的传统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显然是不行的。校本课程既然是一门新课程,那就需要一种全新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做出客观的、全面的和科学的价值判断。从而使学生的各种智能得到不断的发展,使他们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校本课程开发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活动进度和活动安排;学生也要依据有关要求,自我评审活动的进展情况,随时有针对性地作出自我改进。同时,由老师和专家组成的评价小组运用各种形式(学生汇报、量表等)对学生的研究情况有序地进行跟踪评价,避免课程实施过程失控。
我校主张校本课程评价的表述可以采用学分制与特长认定相结合的形式。学分又有基本学分与奖励学分之分,凡参加课程学习,参与课题研究,态度认真,并能完成基本要求的,授予基本学分。凡在完成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其成果有创新意识,且创造能力较强的,或成果虽不突出,但态度认真、积极主动、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学分。奖励学分的授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别给予少于、等于或大于基本学分的分值的奖励学分。学生特长认定与学分评定相结合,由学生特长认定与课程评价小组完成,对确有特长的学生根据本人意愿授予特长认定证书。
依此类推,学生和校长室、教导室也可以根据教师类似的表现,酌情给分。
2.2.6课程管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处于探索阶段,其顺利实施少不了方方面面的支持。从我校实际情况出发,我们特从以下几方面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予以保障。
领导决策保障:校长挂帅成立“校本课程决策小组”,充分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从师资投入、经费投入等方面对校本课程的开设予以支持,同时对课程实施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做出明确决策。
师资力量保障:从事校本课程教学的教师本身应该具备一定的探究意识、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学校领导决定减少部分教师科目教学任务,花大量精力从事校本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并且县进修学校也给予大力支持,部分学科教研员亲自到第一线执教,指导年轻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教学。
硬件条件保障:我校近期对图书馆、实验室设备和电脑进行了大规模改造,添置了大量图书、实验设施,并在原来基础上重新组建了新的电脑房,现在学校拥有设备先进的电脑房及其它专用室。与以前相比,学生从事课题研究的硬件条件是比较好的。
营造探究氛围:为了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目前拟采取如下措施:校方利用一切机会,宣传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和长远价值,鼓励各学科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积极贯彻研究性学习观念,把校本课程教学中的先进思想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校本课程成果报告会,以论文答辩、橱窗展示、学术论坛等形式进行;学校剪辑有关科学探究方面的录像资料,每周五中午通过闭路电视播放一刻钟左右;同时,还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到学校讲学,激发青少年的研究热情;在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3.1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品位,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校本课程充分挖掘学校的潜在资源,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二期课改理念,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有助于教师成为课程的主动建构者,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3.2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有利于转变领导与教师的观念,培养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人际合作能力”。校本课程开发需要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及家长、社会人士等共同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通过校本课程的参与提升了课程意识,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促进专业的发展;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将与学生共同成长。
3.3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办学特色和课程开发的价值。把办学特色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把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作为课程开发的前提。这就要求课程开发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实践上升到理论。把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对此,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应当建立必要的管理机制、评价机制和保障措施,使课程改革在学校真正扎根,也使学校在课程改革中真正获得发展。
3.4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必须注意听取家长的意见,在学校与家长、及教育行政部门之间搭建对话平台,形成校本课程开发的合作机制,确保课程开发实践的顺利进行。当然,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校本课程形成的沃土,只有通过不断实践、不断修改、不断补充,才能完善校本课程。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工程,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促使学校和谐发展,继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一项基本建设。由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尚在初期,我们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处于尝试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更具体深入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版
[2]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3]崔允:《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
收稿日期:2007-1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50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