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构建人民银行风险评估框架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晏 鹏

   摘要:通过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人民银行的适用性分析,提出了现阶段人民银行建立风险评估框架的基本构想以及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风险评估框架 对策建议
  
   一、风险导向审计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审计方法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账项基础审计方法,审计方式是详细审计,审计的重心在资产负债表,是对会计凭证和账簿的详细审计。二是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审计方式是抽样审计,审计的重点是了解、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三是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审计方式以抽样审计为主并呈现多样化,是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进行的审计,审计的重点是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所在及其风险程度,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风险因素状况、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将内部审计的剩余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两种模式。风险导向审计自产生以来经历了两个阶段,理论界把以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为基础进行的审计称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而以“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的模型为基础进行的审计称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人民银行适用性分析
   基于对风险导向审计两种模式的分析,人民银行主要是以参照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来进行风险导向审计。其一,人民银行总行2006年已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以下简称《内控指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框架,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重点也逐步转向内部控制的评价上;其二,人民银行《内控指引》规定的内部控制五要素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的内部控制五要素相一致;其三,人民银行《内控指引》提出了内审职能要转向对风险的分析与评估上的指导方向。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可以在借鉴吸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新理念的基础上,同时综合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目前,在人民银行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还存在一定的制约条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风险导向审计短期内难以成为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目前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仍以制度基础审计为主,虽然逐步由由监督检查向管理服务、由查错纠弊向促内控建设转变,但由于其职能和实际需要,仍然要承担离任审计、全面审计、领导干部履职审计等大量传统基础性审计工作。因此,现阶段只能采用以制度基础审计为主、风险导向审计为辅的混合型审计模式。
   (二)缺乏现成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目前风险导向审计还处在深入探索和实践阶段,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成熟的理论指导和完善的风险评价体系。风险导向审计的技术方法虽然很多,但在实际运用中较为复杂,既要运用一些传统审计方法又要运用一些先进的数理、统计、信息技术方法。同时,风险导向审计操作流程和实施程序也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管理要求选择适当的审计模式并在实践中加以总结、不断完善。
   (三)风险导向审计工作量大。在风险导向审计工作中,由于审计证据收集的范围扩大,对内部审计人员来说花费的时间更长、技术含量更高、审计成本更大,而且由于审计证据的收集和整理需要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与合作,因而给内部审计人员造成更大负担和压力。
   (四)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人员素质要求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审计理论和实践经验,还要具备必需的管理学知识和经济学知识,能够运用系统的、战略的观点充分了解、分析审计对象所处的宏观环境和发展状况,将审计视角扩展到内部控制以外,从较高层面上评估风险。
   综上所述,目前在人民银行全面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还受到许多制约。但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理念的改变,我们可将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有机结合,吸取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基本观点和做法,则是完全可行的,通过把风险导向审计中控制风险的理念和方法融合到制度基础审计中,将会为探索适合人民银行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积累有益的实践经验。
   三、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人民银行风险评估框架构想
   风险评估是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也是风险管理的组成部分。因此,建立人民银行风险评估框架既是风险管理的需要,也是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需要。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型的、多维的审计模式,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风险模型是“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但人民银行内部审计领域包括诸多审计类型,涵盖的风险类型也较多。
   (一)合理建立风险指标并进行评估。人民银行各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建立风险指标。一是建立固有风险评估指标。结合风险排查结果,以列表的方法逐项列示部门和单位等业务风险指标,根据业务的重要程度、风险易发程度和历年的审计结果,划分风险级次,配之以相应的风险分值,进行定量评估。二是建立控制风险评估指标。设置内部控制完整性指标、内部控制合理性指标和内部控制有效性指标三个定量指标。根据三项指标的评估结果,汇总评估被审计单位的控制风险。
   (二)对重大风险进行评估。首先,根据人民银行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社会主体间的协调因素分析所处的宏观社会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全方位、整体对各方面风险进行评估,发现潜在的重要战略风险以及重大事项。通过对控制环境、管理层风险评估程序、财务报告信息系统、控制与监督等内控机制的主要内容分析人民银行内部关键环节,确定环节风险。对发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总结,确定被审单位的高风险点和高风险领域。最后,针对确定的重大风险领域进一步确定实施的审计程序,并通过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确定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及认定重大风险。
   (三)重视对检查风险的评估。风险导向审计中的“风险”概念是不仅指经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或者其他风险,也包括检查风险。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未能发现重大风险的可能性。审计人员只有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长期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判断力,才能从复杂的审计对象中收集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作出正确、合理的判断。检查风险是审计工作、审计失败和审计责任的关键,人民银行在风险评估中必须重视对检查风险的评估。
   (四)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相融合。人民银行风险管理模式要发挥风险评估的作用,突出管理审计的理念,通过开展风险管理咨询为被审计单位提供增值服务。具体包括七个方面:一是分析风险环境因素的变化;二是在风险事件识别活动中运用某些分析方法,创造性地进行分析判断管理层是否识别了单位的所有风险;三是在风险评估活动中,单位要对已识别的风险事件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四是在风险反应活动中,分析、评价风险回报的合理性、减少风险的措施的有效性;五是在控制活动中,通过设计业务控制程序来限制和降低风险;六是在风险信息沟通活动中,通过评价报告系统确认风险信息是否被准确、及时地传达给相关人员并得到有效管理;七是在监控活动中,通过分析环境和风险变化,检查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已更新,是否能控制新的风险。
   四、风险导向审计在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一)在现有审计项目中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的程序、内容和方法。风险导向审计强化了风险评估程序,要求审计重心前移,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转移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并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整个过程。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可根据审计项目实际情况在账项、制度审计业务流程中选择性的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的程序、内容和方法。一是加入风险识别环节。开展审前调查,查找潜在风险点,初步识别审计风险。二是加入风险评估环节。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对各类风险进行分析,确定其中关键环节,通过对关键环节风险的进一步分析找出未被控制或潜在的剩余风险。三是加入风险报告内容。审计人员在检查审计中发现问题后,要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综合判断问题的性质,充分揭示被审对象存在的重大风险,并从风险角度提出可行的风险管理建议和对策。

   (二)在内部控制评价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在人民银行内部控制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通过风险导向审计有重点、有针对地制定内部控制审计计划,建立基于风险评估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从更广泛的范围了解把握人民银行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有效规避内部控制风险。一是以风险评估为中心,把评价的起点和重点放在关注控制环境和识别业务流程的风险上,分析风险,并提出控制风险的建议和方法。二是以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为重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打造内控信息交流互动平台,设计健全合理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三是以风险导向审计为切入点,应用内部控制评审系统,对风险管理、业务操作、职能履行、安全保卫等各项业务流程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全面风险评估,以揭露问题,堵塞漏洞,促进人民银行内部控制建设。
   (三)适时开展风险导向审计。通过开展风险导向审计,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先进的理念和方法,推动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和转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重点是识别与控制风险,是以宏观层面上可能导致重大风险因素为导向,根据审计取证的结果并结合重要性的判断,归纳和判断整体的风险。最后,在全面识别和评估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形成审计报告并提出具体的审计意见和建议。
   五、提高人民银行风险导向审计水平的建议
   (一)建立与风险导向审计相适应的新型审计组织。在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成立风险委员会,设置风险管理部门,将分散在各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能集中起来,建立以审计智能化、操作网络化、流程一体化为目标的流程型组织。
   (二)改进审计技术方法。加强对审计技术方法的研究改进,在审计实践中大胆采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充分应用分析性测试和使用更加科学的分析工具。
   (三)提高审计人员能力。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特别是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和相关专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提高其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能力。同时,优化审计人员结构,选拔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内审部门。
   (四)建立审计数据库。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必须熟悉了解审计对象,翔实丰富的信息资料是做好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通过建立审计数据库,将被审计对象的审前调查、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后续审计情况等收集整理,录入审计数据库,并适时更新调整。
  参考文献:
  [1]蔡春、赵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J],会计研究.2004(4)
  [3]冯雪,基层央行内部审计业务流程再造[J],中国内部审计.2008(10)
  [4]李德胜,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实务探讨[J],中国内部审计.2009(3)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十堰市中心支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412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