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因子分析法的2009年上市银行竞争力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振静 鲁登荣
摘要:21世纪是经济、金融愈益全球化的世纪,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支柱,金融业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国内各家银行都在不断地提高其经营绩效,努力提升竞争力。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上市银行的绩效进行研究,通过对比各个因子的得分及综合因子得分,来全面的分析上市银行的竞争力。
关键词:上市银行;因子分析法;经营绩效
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银行业全面开放、部分银行改制上市完成,我国银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依然在资产结构、资本质量、资本金充足率、管理水平等方面与国外先进银行有较大的差距。同时,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中最核心要的部分,其竞争力强弱直接影响到我国金融业稳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构建有效的上市银行绩效分析框架和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及监管政策的制定更具有积极的意义。
目前,国际上对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的方式方法主要有,CAMELS评价体系、EVA指标、评级机构评级以及《银行家》等杂志的评级。本文力图借助因子分析方法,客观分析评价中资银行的竞争力情况,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找出影响中资银行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1、评价指标的选取及体系的构建
“因子分析”于1931年由Thurstone首次提出,其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Karl Pearson和Charles Spearmen等人关于智力测验的统计分析。基本原理是以相关性为基础,从协方差矩阵或相关矩阵入手,把联系比较紧密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公共因子所为,把剩余的相关性则较低的变量称为特殊因子,反映了一种降维的思想,这样便于提取容易解释的特征,而且降低了需要分析的变量数目和问题分析的复杂性。
1.1指标的选取及数据收集
兼顾指标的可获得性及代表性原则,本文选取以下四个方面的指标:
规模指标(总资产x1、营业收入X2)、成长性指标(总资产增长率X3、营业收入增长率X4、净利润增长率X5、每股收益X16)、盈利能力指标(人均净利润X6、平均总资产收益率X7、平均净资产收益率X8、净息差X9、成本收入比X10、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对营业收入比率X11)、安全性指标(资本充足率X12、股东权益率X13、不良贷款率X14、拨备覆盖率X15)
不良贷款率和成本收入比是反向指标,需要变换后成为正向指标才可以,通过以下变换实现X'=1-X
本文以四家国有银行及国有控股银行、三家股份制银行和两家城市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各个银行2009年年报,其原始数据如表1:
1.2数据的处理
由于原始数据的量纲不同,需要运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数据未列出)。
1.2.1提取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因子提取的原则是累计贡献率大于等于85%,同时初始特征值要大于1,由表2可知,前四个特征值分别为λ1=4.131、λ2=3.653、λ3=3.496、λ4=3.432,且其总的贡献率到达了91.953%,因此可以认为前四个因子已经基本上包括了所有评价指标所要反映的内容,足够描述银行的经营业绩水平,符合选取标准。
1.2.2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并命名公因子
为使因子之间的信息更加独立,用方差最大化旋转法进行因子旋转,旋转后载荷向两端集中,能更好地解释公共因子,使之具有相对明确的意义,如下表3.
因子1在总资产X1、营业收入X2、平均总资产收益率X7、成本收入比X10、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对营业收入比率X11载荷较大,X1、X2反映了银行的规模,X7直接与银行的总资产有关,X10也体现了规模与成本之间的关系,X11则与银行网点、资历有很大关联,故将F1定义为规模与规模效益因子;
因子2在净利润增长率X5、平均净资产收益率X8、资本充足率X12、股东权益率X13载荷较大,后面三个指标都是直接与资本有关,而净利润的增长往往用来分红及补充资本,可以将F2定义为资本因子;
因子3在总资产增长率X3、营业收入增长率X4、净息差X9上载荷较大,这三个指标都与银行规模的增大以及银行的发展速度有关,将F2定义为成长性因子;
因子4在人均净利润X6、不良贷款率X14、拨备覆盖率X15、每股收益X16上载荷较大,X6、X16反映银行的效益,X14、X15反映银行的资产状况,前者与后者存在一种矛盾的此消彼长的关系,综合起来可以反映出银行经营的稳定性,将F4命名为稳定性因子。
1.2.3计算各公共因子及综合因子的得分
2、分析与讨论
2.1在规模及规模效益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一支独大,除交通银行外,其他三家银行占据前三的位置,股份制商业银行略优于城市商业银行。凭借长期以来在金融业的特殊主导地位,中国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排在前两位,二者得分差别不大,远远领先于其他七家商业银行。二者除了在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的巨大优势外,低的成本收入比、较高的总资产收益率以及中间业务的出色业绩,都使得他们能够顺利将规模转化为优势。华夏银行在资产及营业收入都超过深发展、南京银行、宁波银行,但是其总资产回报率、成本收入比以及中间业务占比都是排在末位,从而使得其在这项指标中处于劣势。这项指标的排名基本上与其规模成正比,这也说明我国银行业基本上维持着与自身能力相适应的适度规模,没有盲目的追求资产规模的扩大,很好的实现了规模经济。
2.2在资本方面,各个类型的商业银行参差不齐,国有商业银行处于中间水平,中行得分最高,远远领先其他三家国有商业银行,但是仍然与处于第一位的南京银行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南京银行在该项指标中得分为1.877,远大于第二位的华夏银行0.385,由于其较高的资本充足率和股东权益率,使得其在该项排名中占据首位,但是受息差大幅收窄及资产规模迅速扩张的影响,其净资产收益率不高,不能很好的运用资本;深圳发展银行虽然净利润增长率(08年大幅计提拨备,导致该年度利润很低所致)以及净资产收益率都较高,但是其资本充足率较低,负债较多,这会限制其贷款的增长,盈利性也就相对较差。
2.3在成长性方面,城市商业银行占据鳌头,宁波银行得分为2.029,第二名的南京银行则仅有0.902,但是也远远领先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之所以能在此方面取得优势,从根本上说是得力于其有利的市场发展空间。股份制商业银行没有过重的历史包袱,不受巨额不良贷款的困扰,再加上国内政策的扶持,使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华夏银行在该项排名中处于末位,其主要原因是较差的盈利能力,如净息差偏低、非息收入占比偏低、业务成本和信用成本居高不下,阻碍了其成长的空间。
2.4在稳定性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表现的更为出色,国有商业银行则没有得到与风险相当的回报,高的不良贷款率,同时伴随低的人均净利润和每股净收益,这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背负各种政策性贷款,使资金流向了低效益的企业,没有形成资源的合理配置。股份制商业银行则正好相反,没有各种政策性的压力,很好的实现了风险与收益的匹配。兴业银行排名第一,其不良贷款率为0.54%,所处样本中最低,拨备覆盖率为254.93%,最高,同时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幅度较少,这都反映了兴业银行在稳健性经营方面做的很好。南京银行处于低杠杆运作,且80%的资产配置在债券上,这样其稳定性高,但是资产配置不平衡。
2.5综合起来看,新兴的南京银行在规模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依靠成长性、高的抗风险性以及资本方面的优势占据了头名,促进其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充裕的流动性减轻了负债业务的压力,跨区域经营对其也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同时南京经济以国有企业为主,抗经济周期能力较强,风险性小。
兴业银行能够排名第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稳定性因子,除了人均净利润位居次席外,其他三项指标均占据首位,但是其资本充足率、股东权益率均偏低,融资需求明显,否则资本瓶颈将阻碍其贷款业务的发展。
中国建设银行位列第三,是国有商业银行中最好的。2010年,在《银行家》杂志评选的“全球银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建设银行的品牌价值排名13位,位居中国银行业的首位,《欧洲货币》、《亚洲货币》均把“中国最佳银行”的荣誉授予建设银行。这主要归功于建设银行在风险的控制性以及公司治理方面的突出业绩,但是建设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偏低,是遏制建设银行发展的首要原因,而且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且调整难度大,将会影响到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质量。
3、建议及策略
3.1继续补充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2010年,建设银行、兴业银行、南京银行等都面临着补充资本金需求。资本充足率是维持银行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衡量单个银行及整个银行体系稳健性的最重要指标。长期以来,资本充足率一直是制约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瓶颈,必须寻求维持资本水平长期充足的有效机制。不断增强传统业务,积极发展中间业务,提高盈利水平,补充核心资本;适度发行混合资本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增加附属资本量,同时要努力的控制风险,减少风险资本。
3.2继续增加规模实力,加强品牌建设。中国银行业中只有工商银行资产总额达到了10万亿,这与国外大银行相比,还要逊色很多。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做大做强,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扩大发展空间。另外,随着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同质性的日益显著、价格手段运用空间的逐步缩小,商业银行必须在明确市场定位的基础上,加强塑造企业品牌的个性特征,努力赢得差异化竞争优势。
3.3强化风险管理,提高风险控制能力。银行是负债经营的高风险行业,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中国银行业在产品种类、服务质量、科技水平、经营管理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改进和提高,但这丝毫不能冲淡中国银行业对于风险问题的担忧。首先,要提高员工内部风险管理意识,培养健康的风险管理理念,奠定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其次,健全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建立风险识别和评估系统,实现风险管理由事后管理向全程管理、定性管理向量化管理的转变。
3.4创新金融产品,为银行未来成长铺路。创新是效益的源泉,日益激烈的金融竞争环境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意识有所增强,多层次、全方位的创新已逐步展开,并呈现合作化和专业化的双重趋势。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的业务创新重点还基本停留在争夺市场份额上,缺乏系统性和战略性。为此,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业要充分汲取国际、国内成功经验,积极适应中国宏观经济和市场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在创新经营思路的同时,更要注意产品和业务的持续创新,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 ;再者,更要注重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强化创新支持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常琨 贾肇源. 因子分析在银行业绩评价中的应用[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4,03.
[2]杜强 贾丽艳. SPSS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03.
[3]葛敏 许长新. 组织生态视角下的中国上市银行生存力研究[J]. 财经研究,2008,02.
[4]何文章 张凤五. 多元统计在上市公司财务年报分析中的应用[J]. 运筹与管理,1998,04.
[5]于良春 鲁志明. 中国银行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研究[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1.
[6]中国上市公司业绩评价课题组. 中国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报告[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415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