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公允价值泛化:趋势还是灾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干胜道

  新会计准则颁布实施以来,公允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会计人挂在嘴边。最近一两年来,国内外有一股巨大的暗潮在涌动,不少人在竭力呼吁,要推动公允价值全面、广泛、大量地在资产负债计量、未来损失估计等方面的运用。这种“公允价值泛化论”,究竟是否值得提倡?值得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同仁们进行深入探讨。笔者是“公允价值泛化论”的坚定反对者。试陈述理由如下:
  其一,是否所有资产负债表项目按公允价值计量就能够使公司账面价值与公司市场价值无限接近?否也。公允价值计量只能解决各项目按报表日的价值列报问题,它不能解决各资产项目组合所能发挥的“协同效应”价值放大问题。
  其二,始终有一些项目是游离于资产负债表之外而存在的,这些项目根据会计的确认计量原则是“永远”无法进入报表体系的。比如,人力资产、自创商誉、忠诚客户、政治关系等,这些账外资产的价值对很多企业来说其价值远比账内资产“值钱”。这就使得“公允价值泛化论”想最终解决公司账面价值与公司市场价值偏离的初衷永远无法实现。
  其三,公允价值计量的基准时间是财务报表的编制日,而因为需要审计等原因财务报表从编制日到信息披露的时间往往在三个月左右。如果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是根据财务报表上的公允价值信息来决策的,试问财务报表上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披露日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相差几何?这种公允价值的时效性问题谁来解决呢?
  其四,资产的公允价值是根据财务报表编制日假定企业买人或卖出资产的价格来计量的,这对一部分资产是这样的。实际上,企业的有些资产永远都是非卖品。比如,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的窖池、可口可乐公司的神秘配方7X、航空公司的飞行员、矿业公司的矿藏开采权等。这些非卖品只能使用估值技术,其中的关键因素资产寿命可能是无限长,利率、通货膨胀率等市场经济下随时都在变化,无法准确估计,而大量使用涉及未来的估值技术只能将我们的会计人员变成“算命先生”,而无法对账表上的众多数据承担“Accountability”(笔者在此将其译为核算责任)?
  实际上,近年来经济领域、会计领域的思潮是深受“决策有用观”的影响。我们千万不能忘记会计的最初和原本目的是为企业管理层的决策服务的,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和投机者虽然也是决策者,但他们在决策时多大程度上利用了财务信息?不得而知。应该说,机构投资者、债权人和员工也是企业财务报表的用户,但会计只能提供通用的财务信息,而不能分别为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差异化的信息,要知道提供信息也是需要花费代价的!
  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提供信息服务的会计有无第二条路可走?回答是肯定的。金融资本家可以通过改变估值方法来将账面价值转化为公司内在价值,为什么一定要会计人员承担计算公司价值的责任?以服务产业资本增值、帮助管理层决策为主,兼顾机构投资者等外部用户决策为辅,才是会计人的使命!公允价值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使用过度滥用只能是一场灾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470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