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的新跨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梅 君
2007年8月9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股票总市值达到21.147万亿元,超过2006年21.087万亿元的GDP总量,这意味着我国股票市场总市值首次超过GDP总量,也意味着中国资产证券化率超过100%。在短短两年时间内,我国股票总市值增加了6倍多,先后超过居民存款余额、香港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值和国民生产总值,股票资产已成为国民财富的重要部分。这是沪深股市的一个里程碑,表明内地股市用不到17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50~100年的路程。对这一重要变化,我们该如何看待呢?
相同的数据,不同的解读
如何看待这一数据?不同的人士会有不同的解读。官方的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在股票总市值取得重大突破时,都给予了正面的肯定。人民日报的文章引用专家观点说,“中国股市作为成长型市场,成长如此迅速是正常的”;“证券市场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中国GDP连续多年高速增长,资本市场也应该高速增长”;“沪深股市这种量价齐升的态势是一种恢复性反弹,是股市与经济发展相一致的愿望的体现”。新华社记者则以《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为题,同样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企业直接融资能力提高,居民理财品种增多,使我国直接融资比重较低的局面有所改变,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升。”
相反的观点则认为,20万亿是一个新数字,但决不代表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发达国家水平。在这20万亿元的庞大规模中,事实上流通市值只有6.88万亿元,只是两市总市值的34%,居民储蓄的43%(以2006年底居民储蓄计)。也就是说,中国实际的经济证券化率其实很低。另一方面,据2006年底的数据,美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值为32.59亿美元,日本股市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值为22.17亿美元,而中国股市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值为8.06亿美元,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显而易见。
同时,在21万亿的背后,中国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是否被高估,是又一个引起争论的话题。有人认为,是业绩高增长支撑股价上升。与股价的狂飙突进相一致,今年上市公司中期业绩增长也超出预期,蓝筹股更是如此。据统计,截至8月10日,共计435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07年中期报告,占上市公司总数的29.19%,加权每股收益0.2293元,可比样本同比增长67.09%,净资产收益率为7.83%。435家上市公司创造净利润457.03亿元,其中具有可比性的380家公司净利润合计429.4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9.02%,实现投资净收益合计75.25亿元,占利润总额的比例11.4%,业绩增长最快的前三个行业为酒店旅游、化纤、元器件。蓝筹股业绩增长也超出市场预期。根据券商研究,2007年中期沪深300指数成分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较2006年中期相比至少增加686亿元,同比增幅31.4%。招商银行半年报净利润同比增长120%,工行中期业绩预增50%以上。海通证券策略分析师张冬云认为,今年上市公司业绩超预期高增长基本已成定局,粗略计算,今年中报上市公司业绩平均水平将增长50%左右,蓝筹股业绩也超预期增长。另据统计,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从2002年1月1日开始算起,比2004年增长了4倍,今年又比2006年增长了40%,预计到07年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长5.6倍。
但也有文章说,基金经理们越来越明显的感受是“要用合适的价格,购买合适的股票,难度相当大”“理性投资现在遇到一些瓶颈,想找比较便宜甚至合理的品种确实很难找”“蓝筹股已经有局部泡沫”。蓝筹股行情已经进入鱼目混珠阶段,正在滋生蓝筹股的局部泡沫。
21万亿市值的历史意义
对于中国资本市场而言,21万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一直伴随着种种怀疑的论调,比如说“赌场论”“泡沫论”“零和游戏论”“全民炒股有害论”等,所以,在发展初期的十几年时间里,尽管也有过牛气冲天的时候,但两市股票总市值始终在三五万亿元左右徘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从未获得确认。有关部门对资本市场的发展采取的也是极其实用主义的做法,比如支持国有企业融资脱困,支持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等。中国资本市场能迈上新台阶实属来之不易,应该说直接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因素:
首先是资本市场的发展正成为国家战略。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一后来被称为“国九条”的文件,首次以国务院文件形式,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并从市场框架以及运行机制上重新定义了中国股市。在当年新华社例行盘点的18个年度热点词汇中,“国九条”与“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审计风暴”等一起赫然位列其中,一并被视为“折射着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并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和改变着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与生活方式”。正是在这一战略指导下,成功地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带来了资本市场的巨变。随着新股恢复发行,上市新股为沪深两市贡献了接近10万亿的总市值。据统计,自2006年6月19日新股恢复发行以来,新上市的126家公司总市值已达到9.6万亿。其中,工行总市值达到2.18万亿,中行1.48万亿,中国人寿1.38万亿。从上述数据中不难发现,新股扩容为沪深两市总市值的增长贡献了一半以上的份额。
其次,普通老百姓投资意识的觉醒。来自证监会的统计表明,在21万亿市值中,基金管理公司、合格境外投资者等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流通市值的比重约为30%。也就是说,70%以上的市值是由广大中小投资者持有的。这已经可以非常明确地表明,中国居民的证券化资产在金融资产中的比重日益提高,中国正跨入大众理财时代。中小投资者投资股票和基金的热情空前高涨,2007年A股出现日开户数近37万的历史高点,一些月份居民储蓄甚至出现负增长,其向股市的搬家也许才刚刚开始。
第三,法律环境的日臻完善。《公司法》和《证券法》是规范我国证券市场的两部重要法律,2005年10月进行了全面修订,对证券市场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提升资本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的地位;为证券市场的创新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建立严格的市场主体约束机制,完善监管措施,使市场更加规范健康;加强对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树立投资者信心;在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下,提升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由大到强:资本市场新课题
按照总市值排名,沪深股市总市值已由原来的全球二十几位上升到第九位;按照募集资金排名,内地股市2007年上半年筹资近2000亿元,有望升为全球资本市场第一位。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表明了内地股市在世界的分量正在增强。在资本市场迅速扩张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大并不等于强。同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相比,我们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第一,从市场的综合性来看,美国、欧洲等国的资本市场,除了股票,权证、债券等衍生品市场都很强大。相比之下,沪深股市则显得相对单一,由于没有债券等基准市场相对照,整个股市也显得很不稳定,比较容易产生上涨或下跌5%或6%这样的巨幅震荡,这对于一个21万亿元的市场而言是极不安全的。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不同形式、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有不同的融资要求,不同性质的资金、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和不同的投资主体,对投资品种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
第二,与国际化接轨的法律环境。应该说,我们在制度上与发达的市场仍有相当的差距,内地市场的发行交易制度,防范市场操纵行为等方面任务依然严峻。与香港相比,沪深股市总市值虽然已经超过香港股市的总市值,但从法律层面看,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市值是金融中心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国际金融中心要有上市公司的多样性和投资者的多样性,例如东京市场虽然市值规模很大,但却无法与纽约和伦敦相提并论,就是因为它的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的多样性与纽约和伦敦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第三是监管水平和监管艺术亟待提高。2007年上半年,证监会为维护资本市场健康稳定运行,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严厉查处,加大了监管和处罚力度。如加大对虚假信息披露和内幕交易违法犯罪案件的打击力度。重点查处了一批违规信息披露和股价异动案件;强化信息披露监管,严格上市公司重组的审核程序,防范各种违规资金进入二级市场;坚决打击利用“老鼠仓”等手段非法牟利活动。但同时应该看到,在我们的监管中,“政策市”幽灵时隐时现,直线思维依然存在。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以来,证监会出台多项举措,拓宽融资渠道,增加投资品种。包括允许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等为境内居民提供境外理财服务,一些基金公司已经获得QDII业务资格;就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公开征求意见,拟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及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境内股份有限公司中开展公司债发行试点;商品期货产品创新速度明显加快;股指期货推出的条件也已具备。同时, 证监会也将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当作今后一段时间一个重要任务。包括积极培育蓝筹股市场,继续推动大型优质企业上市,鼓励现有主板公司利用各种方式做优做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板,支持更多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发展壮大;适时推出创业板市场;积极推动债券市场发展,大力发展公司债券、资产证券化证券等固定收益类产品,稳步扩大基础证券。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若干年发展后,中国资本市场将会成为世界多极金融中心之一。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068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