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国际分工格局下不同类型国家国际分工地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生明 王岳平

  摘要:二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分工格局由农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二重国际分工”逐渐演变为目前的由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和其它发展中国家三种不同发展层次类型国家之间的“三重国际分工”,为了了解不同类型国家在新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及变化特征,文章从产品技术层次和价值链等方面分析了不同类型国家近十多年来的贸易结构、贸易竞争力(TC)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RAC)指数及其变化特征,以分析不同类型国家在国际分工地位及变化特征。
  关键词:新国际分工格局;国际分工地位;三重国际分工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06-0009-07
  收稿日期:2010-03-14
  
  一、前言
  
  一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生产要素的广泛流动,跨国公司取代国家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导力量,国际分工主体呈现多元化,国际分工由产业间向产业内和产品内分工发展,国际分工特征和形态在不断发生变化。并对国际产业发展和分工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第一代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积极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利用自身的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实现了从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到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再到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的逐步升级和转变;继“亚洲四小龙”后,“亚洲四小虎”、“金砖四国”等国家和地区也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国际分工地位不断提升;而非洲、中亚和西亚等其它多数发展中国家则没有把握好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机遇,没有很好地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中,很多国家处于经济全球化的边缘状态。由此,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和其它发展巾国家三种具有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国际分工地位的国家类型,国际分工由18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期间的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二重国际分工”格局演变为目前三种不同类型国家之间的“三重国际分工”格局,其分工特征已经由过去的工业国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农业国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演变成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和其它发展中国家之间相互进行的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之间及工业制成品内部的广泛而复杂的分工特征。
  目前有关文献对于国际分工格局中不同类型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研究,主要是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种类型来进行,很少对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和其它发展中国家三种国家类型进行整体对比研究,汪斌(2006)虽然提到了三种不同类型国家在新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分工特征,并认为在“三重国际分工”格局中,发达国家主要生产高技术产品、中高档资本密集产品和某些档次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主要发展一些资本密集型产品,同时,也开始逐步生产一些技术密集型产品;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某些资本密集型产品及初级产品,但他并没有做深入分析。基于此,本文利用贸易结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贸易竞争力指数(TC)等指标从产品技术层次和价值链等方面分析不同类型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及变化特征。
  
  二、不同类型国家贸易占世界贸易比重及变化
  
  二战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分工深化和产业发展与分工模式的变化,发达国家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或生产环节,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由于在承接来自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及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不同表现,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增长出现差异,促使了全球产业生产格局的变化,发达国家和地区制造业比重出现下降,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比重不断上升。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2008)的统计,1995年欧盟15国、日本和北美三个发达国家(地区)的制造业增加值之和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2.8%,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比重为18.0%,到2007年,欧盟15国、日本和北美三个发达国家(地区)的比重下降到63.5%,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上升到26.4%,其它发展中国家有所提高:这样一种生产格局的转变,也促使了贸易格局的变化,从1996~2007年的三种不同国家类型的贸易比重变化看,发达国家贸易比重不断下降。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则不断上升:发达国家从1996年的69.49%下降到了59.07%,新兴国家从22.3%上升到27.00%,其它发展中国家也由8.21%上升到13.93%(见表1)。虽然发达国家的贸易比重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下降,但目前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三、不同类型国家在不同技术层次产品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及变化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国家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一国在国际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由一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决定。同样,在产业的国际分工中,产品的技术水平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不同国家的产品技术特征反映了国际分工格局的特征。参照Lall(2000)的分类方法,在SITC2.0三位代码的基础上,将SITC0-9类共三百多种产品按照科技含量,分为五类,即初级产品(PP)、资源型产品(RB)、低技术产品(LT)、中技术产品(MT)和高技术产品(HT)。
  表2是不同国家类型不同技术层次产品出口占世界的比重情况,从表2可以看出,2007年,除初级产品外,发达国家各层次技术产品出口占世界出口比重都接近或高于50%,其中中技术和高技术产品比重分别为69.4%和53.95%,说明发达国家产品的出口不仅总体上占据主导地位,而且,中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在世界中的地位更为突出;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各层次技术产品的比重都达到20%以上,比重超过30%的有低技术和高技术产品,分别为38.68%和41.56%,这说明,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总体上还有一定差距,但在低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中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小,特别是高技术产品的比重只比发达国家相差12.39个百分点,说明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高技术产品已有一定基础,并有和发达国家共同主导出口的格局;而其它发展中国家除初级产品比重达20%以上外,其它技术层次产品比重都很小,特别是中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均不足10%,显得无足轻重。从1996~2007的变化来看,发达国家各技术层次产品的比重虽然保持优势,但与1996年相比,已有明显下降,比重下降比较明显的是中高技术产品,特别是高技术产品,下降了17.81个百分点;相反,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各技术层次产品比重明显提高,特别是高技术产

品提高了15.06个百分点;其它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和资源型产品比重提高明显,高技术层次产品虽然也有提高,但由于基础较差,比重提高并不明显。
  从贸易竞争力指数(TC)(表3)来看,2007年,发达国家在中高技术产品具有较大竞争力,而在初级产品和低技术产品的竞争力最弱。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低技术产品的竞争力最强,在中高技术产品也有一定竞争力。其它发展中国家只有初级产品具有竞争力,中高技术产品没有任何竞争力。从贸易竞争力指数(TC)的变化来看,发达国家除资源型产品(RB)有所提高外,其它各技术层次产品的TC指数都出现了下降,其中中高技术产品的TC指数从1996年的0.08下降到2007年的0.04,特别是高技术产品由0.04下降到-0.03,已经由竞争优势变成了竞争劣势。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在资源型、低技术、中技术和高技术产品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在初级产品和中高技术产品都出现了提高,这表明了发达国家产品的总体竞争力出现了下降,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和其它发展中国家产品竞争力总体上出现了提高,中高技术产品提高明显,特别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高技术产品由竞争劣势转变成了初具竞争优势,高技术产品的TC指数由1996年的-0.02上升到2007年的0.06。
  由于TC指数只考虑了本国的进出口情况,为了能更加全面的考虑别国的因素,我们还计算了各技术层次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结果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2007年,发达国家在中高技术产品上有比较优势;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比较优势主要在低技术产品上,中高技术也有一定优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而其它发展中同家只在初级产品有比较优势。从比较优势的变化来看,发达国家在各技术层次产品的比较优势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高技术产品的RCA由1996年的1.04下降到了0.96,由比较优势变成了比较劣势;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初级产品(PP)的RCA由1.03下降到了0.83,由比较优势变成了比较劣势,而中高技术产品总体则由0.88上升到1.01,实现了由比较劣势向比较优势的转变;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和资源型产品的RCA也出现了下降,而中高技术产品的RCA则出现了上升。这说明,发达国家出口产品的技术层次基本没有发生变化甚至下降,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技术层次不断提高,特别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中高技术产品在出口中已经开始具有比较优势。
  对各类型国家不同技术层次产品出口占世界比重、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分析表明,当前,发达国家主导着全球中高技术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但出口比重、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均出现下降;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则主要生产低技术产品,但在中高技术产品的生产中开始追赶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其它发展中国家则主要生产初级产品,但产品技术层次得到不断提高。
  
  四、不同类型国家在不同产品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及变化
  
  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提高,以及发达国家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下降,反映了十多年来,发达国家对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产业转移的层次不断提高,如果仅从产业间的分工来看,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在高新技术产品上的分工地位和发达国家已经很接近,但是,正如前面所述,由于国际分工由产业间向产业内及产品内分工转变,在以产品价值链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形式下,一国或地区的国际分工地位已经不仅仅看其生产的最终产品,还要看其所在的产品的价值链及工序中所处的位置。为了充分反映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根据联合国按宽泛经济类别(Broad Economic Categories,简记BEC)划分的国际贸易分类体系,参考Lemoine和Kesenci(2002)的方法,把BEC数据中工业制成品划分为初级产品、半成品、零部件、资本品和消费品等不同价值链阶段的贸易数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型国家的分工特征。
  从出口结构来看(表5),2007年,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均以半成品和消费品为主,其它发展中国家则以初级产品为主,说明在出口结构上,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与发达国家非常接近;从进口结构看(表6),发达国家以进口最终消费品为主,消费品进口占进口比重的32.79%,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则是中间产品比重最大。从出口结构的变化来看,2000~2007年,发达国家的资本品和零部件出口比重都下降,而初级产品和消费品出口比重出现了上升,在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有所下降;与发达国家相反,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在资本品和零部件出口比重都出现了上升,而初级产品和消费品出口比重出现了下降,在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得到了提高;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出现了明显提高,由2000年的30.11%上升到36.32%,而资本品和零部件则出现下降,分工地位有所下降。
  
  
  由于在产品内分工环境下,出口与进口是相互依存的,忽视进口因素将会得出偏离实际情况的结果,同时考虑进口和出口因素的贸易竞争力指数(TC)比RCA指数更能反映一国的比较优势。因此,本文采用TC指数来分析不同类型国家在国际分工各阶段的竞争力水平以及所处的分工地位。从贸易竞争力指数(TC)(表7)来看,发达国家在中间产品和资本品有竞争优势,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在最终消费品有竞争优势,其它发展中国家则是在初级产品有竞争优势。这说明,在当前的国际分工格局中,发达国家主要是生产和出口中间产品和资本品,并进口初级产品和最终消费品;而新兴国家则是进口初级产品和部分中间产品,进行最终产品的生产和组装,同时也生产部分中间产品;而且其它发展中国家则主要是提供初级产品,在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中处于边缘状态,特别是零部件和资本品,不管是贸易比重还是竞争力都是最弱的。从竞争力指数的变化来看,发达国家在中间产品和资本品Tc指数出现了下降,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则出现了上升,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品与零部件的Tc指数明显下降,初级产品的Tc指数明显上升。
  不管从产值比重、贸易比重及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看,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依然处于主导地位,并通过掌握和控制核心技术、控制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和贸易来实现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利益;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则是从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开始,到近十几年来的通过加工贸易等国际分工方式进入全球生产体系,在全球国际分工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分工地位,产品的技术层次和贸易竞争力不断增强(虽然竞争力主要在产品的组装阶段,关键零部件的竞争力还依然很弱);其它发展中国家则是为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提供初

级产品,还没有完全融入全球生产体系。虽然,在这样的一个国际分工格局中,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竞争力主要在低技术水平的最终产品的组装生产阶段,关键零部件的竞争力还依然很弱,甚至有被固化在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及生产环节上的危险:但是,无可否认,新兴国家正是通过这样的一个分工方式,很快进入技术水平比较高的产品的生产,并通过模仿和学习,迅速提高了自身的生产技术水平,世界不同国家中间产品贸易量与产品技术水平的回归分析也表明,中间产品贸易的提高推动了产品技术水平的提高(UNIDO,2009)。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对不同类型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分析,得到以下几点结论和启示:
  第一,在当前“三重国际分工”格局中,发达国家依然起着主导作用,在国际分工中主要生产中高技术产品,并在产业链分工中处于生产高附加值的零部件和资本品的分工位置,但是,发达国家的中高技术产品及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出现下降,分工地位有下降趋势。
  第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在低技术产品的生产中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在中高技术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中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这种优势仅仅是在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最终消费品的组装生产环节上,在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等生产环节则存在明显的劣势,但是,分析也表明,近十多年来,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在中高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的零部件的生产中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都得到了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第三,南于还没完全融入世界的产业内和产品内分工体系中,而其它发展中国家仍主要为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提供初级产品,但是,低技术产品的生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分工地位有所提高。
  第四,在当前的国际分工格局中,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竞争力主要在低技术水平的最终产品的组装生产阶段,关键零部件的竞争力还依然很弱,甚至有被固化在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及生产环节上的危险。但是,无可否认,新兴国家正是通过这样的一个分工方式,很快进入技术水平比较高的产品的生产,并通过模仿和学习,迅速提高了自身的生产技术水平。
  第五,我国作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与本文所分析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所处的地位相似:我国的对外贸易模式也基本上是输入中高技术产品,输出低技术产品,但贸易品的技术含量在不断升级,比较优势逐渐向中等技术产品延伸,高技术产品也已接近比较均势;但从价值链分工来看,我国目前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低附加值的最终消费品阶段,而高附加值的零部件阶段仍处于比较劣势,国际分工地位并不高,但专业化领域逐渐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环节转移,国际分工地位不断改善(唐海燕,2009)。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这些特征与我国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其它先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产业和生产环节,不断融入产业内和产品内分工为主的全球生产体系是分不开的。三十年来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变化及新国际分工格局下不同类型国家的分工地位特征及演变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也就是积极融入产业内和产品内分工为主的国际分工体系,推动我国比较优势的动态提升,是继续提高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根本途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097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