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少数民族地区“三牧”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杜 智

  摘要:在内蒙古自治区,牧业、牧区、牧民始终是衡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标尺。尤其在边远的少数民族聚居的以农牧业为支柱产业的欠发达区,“三牧”经济发展程度直接关乎着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牧区“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目标的实现。本文以兴安盟为个案,调查研究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三牧”经济发展现状、历程与特点,探索“三牧”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少数民族:牧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9-0055-03
  
  一、兴安盟“三牧”经济发展概况
  
  兴安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处大兴安岭南麓、科尔沁草原腹部,是内蒙古大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是蒙元文化、科尔沁文化和红色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全盟土地总面积5.98万平方公里,其中:天然草场303万公顷,占全盟土地总面积的50.7%,可利用草原面积为261万公顷,占草场总面积的86,1%。总人口168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占70%;有蒙、汉、回、满、朝鲜等22个民族,其中,蒙古族占总人口的41.65%。截止2009年末,全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8.9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7.4:28.1:34.5;其中,实现畜牧业增加值30.92亿元,占农牧业增加值的46.2%。牧业年度牲畜出栏头数达371.76万头(只),牲畜出栏率达53.4%。全年肉类总产量14.92万吨,比上年增长0.6%;牛奶产量47.39万吨,比上年增长1.3%;禽蛋产量1.87万吨,比上年增长144.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29元,比上年增长19.5个百分点。
  
  二、当前“三牧”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一)草原退化沙化的形势严峻
  近几年,由于利用失当和过度使用等原因,内蒙古草原荒漠化、退化的速度很快,严重影响着“三牧”的生产发展。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世纪50-70年代,全区荒漠化土地平均每年扩大1560km2;80―90年代,平均每年扩大2100km2;进入90年代以后,荒漠化的扩展速度已经达到每年2460km2。在我区的天然草原中,约有30%的草原退化。35%的草原沙化和3%的盐碱化,全区70%的草原发生显著的荒漠化,而且近lO年来,草原荒漠化的速度还在不断地增加。兴安盟则以科右中旗最具典型,全旗退化、沙化、盐碱化面积达690,65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47.9%。其中,轻度退化面积456.17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31.7%。中度退化面积达231.46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6%。重度退化面积达8.02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0,6%。现在科右中旗每年土壤侵蚀高达100多万亩,全旗水土流失面积830万亩,已占到总面积的35%,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的任务异常艰巨。
  
  (二)草畜失衡,畜饲矛盾仍较突出
  由于草场退化较为严重,兴安盟草原生产能力较上世纪50年代普遍下降了30%-50%。资料显示:现在养一只羊,新西兰需要1亩左右的草牧场,我国需要20-50亩,兴安盟则需要33亩左右。据专家测算,1头成年奶牛每天消耗草料50公斤。每年可消耗草料18000公斤;如果按每头牛耗草量相当于7只羊计算,1只羊每天消耗草料为7.1公斤,每年可消耗草料2571公斤。兴安盟现有可利用草牧场3918万亩,年产草量31亿公斤。可分别供17.2万头奶牛或120.6万只羊食用,加上年产桔杆32亿公斤,可分别供35万头牛或245万只羊食用,而兴安盟现有大小牲畜已达789.55万头(只),草原超载形势十分严重,畜饲矛盾突出,饲草不足严重制约着兴安盟“三牧”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兴安盟“十五”期间对退耕还草、木草种子基地建设、草原围封、沙源治理等“三牧”经济基础项目建设累计投资3692万元;“十一五”前四年累计投资5528万元,总投入不足总需求的10%,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而资金来源渠道又过于狭窄,主要依靠中央财政。地方财政、金融部门、牧民自筹和社会资金投入廖廖无几。
  
  (四)牧民收入增长缓慢
  主要表现在牧民与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拉大。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慢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呈扩大之势。1990年,兴安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23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43元。相差32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占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2,04%;200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99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644元,相差2654元,占比42,85%;到2009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021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385元,相差6356元,占比又进一步下降到32,27%。而这也仅仅是指货币收入的差距威者说是名义收入的差距,如果把公费医疗、失业保险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二者之间的差距会更大。同时,牧民收入结构单一,且波动性大。2009年兴安盟牧民收入中87%是牧业收入,其中80%是出售畜产品现金收入,而且受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双重影响较大,经常发生波动,曾因羊绒价格暴涨而使牧民收入达小康水平,又因羊绒价格直落而返贫。
  
  (五)金融服务滞后,“三牧”贷款难
  在商品社会里,任何一个行业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都离不开金融支持。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三牧”经济的发展必须借助金融信贷资金的参与。但是,由于“三牧”生产需求大、周期长、见效慢,尤其是在起步阶段的贷款需求,缺乏必要的物质保证,这就造成了金融服务的缺失或滞后。截止目前,全盟各金融机构除农村信用社发放给农牧结合户每户1000-3000元的小额信用贷款外,其他各家银行均无投人。
  
  (六)畜牧业产业化格局尚未形成,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骨干龙头企业
  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畜群总量的快速增加,龙头企业多处于创建阶段,产业拉动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目前,全盟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畜牧业加工企业不足10家,要实现以工业推进畜牧业的发展还需要努力。
  
  三、“三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坚定不移地走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
  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年来,兴安盟畜牧业的发展是以大量消耗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来实现的,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恶化及失衡。因此,在实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必须坚持与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同步发展为指导。遵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既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畜牧业,又要在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保证畜牧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广辟饲料资源,加大饲料资源的开发力度
  饲料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畜牧业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畜牧业的发展,必须充分挖掘潜力,广

劈饲料资源,加大饲料资源开发的力度,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改变传统的粮经“二元”结构的种植模式,建立粮经饲“三元”结构的种植模式,正式将饲料作物纳入农田种植中去,提高它的地位和产量。目前兴安盟粮食作物比重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0%以上,而其中一部分粮食实质上已作了饲料。到2010年末,全盟粮、经、饲三者的基本配比应稳定为50:20:30,使饲料作物有相应的地位,而且在环境生态和生产经营两个方面得到兼顾,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维护生态平衡
  分析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除了人为的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和自然气候变化外,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投入不足,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解决资金来源必须改革投资体制,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政府投入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齐上,多种所有制经济联动互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资主要用于重大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一般性的开发和生产经营性项目,主要应当通过市场机制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资金来完成,
  
  (四)正确处理“治荒”与“致富”的关系,努力改善牧民生活水平
  推动“三牧”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在着眼于生态环境长远目标的同时,要统筹兼顾,远近结合,妥善解决农牧民眼前利益问题。在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草场休牧和禁牧、生态移民等项治理措施时,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帮助农牧民解决基本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并在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生活水平,走上致富之路。一是要适度转移牧区过量人口。既然牧区资源利用过度、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是人为造成的,那么解决的最具战略意义的首要措施就应当是花大力气转移牧区过量人口。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主要把发展民族旅游业和绿色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向,扩大牧民收入渠道,提高收入水平。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虽然近年来随着国家实行扩大内需方针,牧区基础设施有一定的改善,但历史欠账多,与内地差距仍然很大。要走多元化筹资道路,大力搞好乡苏木公路建设、邮政通讯(电信)建设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切实改善牧区、牧民的生产生活水平。
  
  (五)改善金融服务,提升金融供给水平
  当前,发展县域经济的主旋律是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并通过发展畜牧业实现粮食的“过腹增值”,是进一步提高地方农牧业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金融部门应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地方经济发展中来。首先,要改革现有的农村牧区金融体制,建立一个符合市场经济需要,有自生能力,能够与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同步成长的现代化农牧区金融体系新框架,重点是鼓励和调整国有商业银行为“三农三牧”服务多做贡献,填补农村牧区的金融空白。其次,要改善农村牧区金融组织的信贷服务,采取财政贴息、优惠贷款等办法,加大金融对生态畜牧业的支持力度,支持广大农牧民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再次,针对牧区畜牧业的投资回报周期长、回报率不高,招商引资难度大的特点,建议将畜牧业项目投资纳入发展银行融资计划之中,加大牧区投资政策性贷款规模和额度,以解决畜牧业资金不足的难题。
  
  (六)加快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推动生产方式根本转变
  畜产品是通过个体畜禽生产水平实现的,优良的个体和合理的结构是获得高产、高效的基本途径。根据兴安盟“十五”时期的发展经验,要立足于地区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需要,确立全盟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思路,即“瞄准市场,调整结构,恢复生态,增效增收,建设绿色兴安,大力发展畜牧业”。当前比较统一的观点是:“提高牛羊主畜品质,稳定生猪生产,加快发展家禽产品”。既加强牛羊品种改良。增加优质奶牛和绵羊的存栏;稳定生猪生产规模,推广优良瘦肉型猪杂交组合与优化饲料配方技术,增加猪肉产量;加快发展家禽产品,扩大肉鸡、蛋鸡等禽类产品比重。此外,要建设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用工业化谋化畜牧业的发展。实现“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在少数民族地区,牧区、牧业、牧民是社会经济的基础,工业化需要质优量足的农畜产品作原料。城镇化依靠农牧民转移,产业化源于农牧民生产力的全面提高,既需要巨额投入和长期积累,也需要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科学技术的促进,既要统一思想、统一领导,又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既要将市场运营机制和国家政策倾斜较好的结合,又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确保畜牧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农牧民的持续增收,最终实现“三牧”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形成。
  (责任编辑 李文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226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