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兰州市西站商圈发展环境的SWOT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魏书威 田嘉焱 魏 波

  基金项目:教育部大学生实验性创新计划项目(091001)和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0909ZTB145)联合资助。
  
  [摘要] 商圈发展环境分析是城市商圈规划、更新、建设的基础工作,亦是确保商圈科学、有序、快速发展前提条件。本文采用SWOT分析技术,客观地评估了西站商圈的发展环境,初探性地分析了该商圈发展的机遇、挑战、优势、劣势等,揭示了其未来发展的思路、路径、重点等,为该商圈实现精准定位、科学发展、持久繁荣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兰州市;西站商圈;发展环境;SWOT分析
  
  作为高度市场化的产物,商圈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城市的经济活力及其发展后劲。因其重要性和辐射带动作用,国内外各大城市均在着力打造商圈,以激活城市经济、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竞争力。
  商圈的规划、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涉及面宽域广;做好前期研究特别是发展环境分析,对于提高规划的科学性、降低商圈建设风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选取SWOT分析方法,研究兰州市西站商圈的发展环境,以期为该商圈的相关规划提供参考依据,并为西北地区城市商圈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一、发展历史概述
  兰州市地形狭长,具有“两山夹一川”之势的典型河谷型城市。其市区大致可分为三段,七里河区的西站居于中部,历史上称其为“大西站”地带,泛指敦煌路与西津西路的交叉路口一带。
  兰州西站商圈经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兰州市政府修建了七里河区的主干路西津东路及西津西路,并修建“友谊饭店”及其西侧的大型综合性服务建筑――建兰饭店,这为西站地带播下“商业种子”。到八十年代,友谊饭店西配楼建成,成为西站地带崛起的信号。随后西站什字西南角黄金大厦的挺起,为西站商圈压住了西南阵角。而后,建兰市场的建成使该区域的商业氛围更加浓厚。跨入新世纪,西太华商业“航母”开业及苏宁、国美、大雁手机等大型卖场纷纷进驻,西站商圈初步形成。此后,集居家、工作、生活、休闲、娱乐、文化、艺术于一体的建兰路商业步行街的建设,进一步加速了西站商圈的改造提升步伐。
  二、发展环境分析
  采用SWOT分析技术,深入评估西站商圈发展的外部环境,有效剖析其内部的管理、业态组合、空间布局等方面优劣势,准确找出其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具备的优势及潜在的威胁、隐藏的风险等;同时,在提取、强化有利因素和弱化、转变不利因素等方面给出具体对策,为该商圈实现精准定位、功能提升、结构完善、持久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西站商圈发展面临的机遇分析
  (1)国家高铁网、高速公路网规划,为兰州市商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随着国家高铁网的建设,兰州市将与北京、上海、武汉、重庆、南宁、广州、乌鲁木齐、格尔木等城市建立便捷的高速通道,其国家级铁路枢纽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并与国内六大经济区建立紧密的高铁联系网络,促进本市商贸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随着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兰州市将与北京、青岛、上海、广州、南宁、重庆、拉萨、霍尔果斯等城市建立直接的高速公路联系网络,能直达国内主要经济中心城市和物流节点城市。
  (2)新版城市总规对七里河区的进行了新定位,为商圈发展提供战略支持
  根据第四版兰州市总体规划的部署,七里河组团功能最终定位为:发展建设成以铁路交通枢纽站场为主,石油机械、轻纺和高新产业协调发展,并兼有生活居住职能和第二市级中心职能的综合性功能区
  “大西站”地带作为第二个市级综合功能片区的核心地域,是未来20年兰州市建设的重点。其功能涵盖购物、文化、娱乐、休闲、旅游、商务与居住等多个领域,是居民及游客购物、旅游、休闲娱乐的中心场所;服务范围覆盖兰州全市,辐射兰州都市圈乃至西北地区。
  (3)兰州都市经济圈的建设,为商圈发展带来新动力
  2007年10月,《兰州都市经济圈规划纲要》最终通过评审,范围包括兰州市及其10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白云市、定西市、临夏市以及临洮、东乡、永靖、天祝(武威市)等19个中小城市(含县城),组成8+16(8区16县)的城市集群格局。这为兰州中心城市的商贸物流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4)全国物流节点城市的确立,极大地推动兰州特别是西站商圈的发展
  2009年6月,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兰州被确定为全国21个物流节点城市之一,且成为西北物流区域振兴战略的核心区域。这极大地推动兰州特别是西站商圈的发展。
  (5)兰州新西客站的筹建,为商圈发展注入新活力
  兰州是全国区域性铁路枢纽,是西北交通运输和经济建设的大动脉。据铁道部2008年最新调整的全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及省部纪要,未来兰州将建成贯通十个方向的交通铁路枢纽。同时,兰州将筹建新西客站,这将给西站商圈的率先振兴注入新活力。
  2.西站商圈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
  (1)竞争商圈崛起,区域客源争夺加剧
  兰州市内已初步形成西关什字、东方红广场、东部、西站等商圈组群。相对其他商圈,商圈为核心,西站商圈尚处发展期,现实竞争力稍偏差,商品、业态等层次均有提升空间,整体环境亦需提高,其对市区其他地域客源的吸引力偏弱,对都市圈的整体辐射功能亦发挥不足。
  (2)安宁新兴商圈兴起,分流西站商圈购物人群
  兰州市政府西迁计划逐步落实,安宁新城将发展成兰州市的河北“副中心”,其“商贸扩张”战略实施迅速,并积极发展高档餐饮、连锁超市、特许经营等新型业态。这将分流西站商圈原有的部分消费者。
  (3)周边城市商圈建设步伐加快,潜在客源竞争加大
  兰州周边的白银、定西、武威、西宁、银川等城市的商圈建设步伐日趋加大,这亦对西站商圈造成潜在的客源竞争。
  3.西站商圈的比较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
  西站商圈地处兰州市中部,东西南北依次连接城关、西固、红古、安宁四市区,这个“坐中四连”的独特地理位置奠定了其在兰州市区和市域的中心地位。同时,新一轮的城市建设中,兰州市将通过新建和拓建延伸,逐步形成包括西津路、南北滨河路、南山路在内的四条东西向主干道和兰州轻轨干线,有效缩短东西城区的交通时间,这亦为西站商圈中心地位提升提供了新动力。
  (2)特色商业步行街兴起,商业文化底蕴丰厚
  总长1000米、营业面积达8万平米的建兰路商业步行街基本建成,这既积淀了丰厚的商业历史文化,亦凝聚了现代的多元商业气息,不断实践着“新西站、新阳光、新商圈”的战略,为该区域建成为与西关什字商圈并驾齐驱的兰州“两大一级商圈”奠定了坚实基础。
  (3)现代业态齐备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西站商圈现代业态较为齐备,有购物中心、综合性超市、百货店、大型专业店、大卖场等。这亦为西站商圈的率先振兴提供了基础报障。
  (4)消费者认同度提升
  经过60年的发展,兰州西站商圈经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在其商圈规模、辐射能力及服务功能得以快速发展的同时,兰州市民、周边城市居民对其认同度、赞誉度也快速提升,这为西站商圈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客源保障。
  4.西站商圈的相对劣势
  (1)结构与布局不尽合理
  ①公共活动空间不足
  西站商圈内部空间构成主要以满足人们购买行为的零售商业空间为主,餐饮服务空间、文化娱乐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缺少必要的绿化布置。
  ②业态发展无序,产品档次偏低
  西站商圈同质性的购物网点的建设节奏越来越快,导致短期内同种业态的商业设施推出时间集中,市场难以消化;整体产品档次不高且参差不齐,品种较单一,特色不足,高端消费人群吸收不力。
  ③空间布局不尽合理
  从商业空间布局上看,西站商圈大型商店沿节点分布,尚未完全形成连续的商业集合区;从节点联系来看,各大节点间大多被仅具单纯交通功能道路分隔,单个节点内部又往往被人行天桥隔离,造成商业空间较为破碎。
  (2)软硬环境质量偏差
  从软环境上看,西站商圈发展缺乏大型的宣传促销,业态缺乏监管和引导,内部秩序不够好,沿街摆摊现象屡见不鲜;从硬环境上看,西站商圈人车矛盾突出,缺少步行走廊、公共空间和休闲设施,商业中心区的街景、形态、店面装修等文化特性要素缺乏统一的形象设计。
  (3)交通状况趋于严峻
  西站商圈交通状况日趋严峻,交叉口组织不够合理、缺乏公交枢纽站、过街设施配备不足、停车场供需失衡等交通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三、结语
  通过对西站商圈的SWOT分析,可总结出以下结论:
  1.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占主导地位
  兰州西站商圈的发展既迎来机遇,也面临挑战,但机遇占主导地位,且交通、产业、城市等规划所带给该商圈的机遇具有独特性,将从根本上推动其快速发展。
  2.优势与劣势同在,但优势远大于劣势
  兰州西站商圈内部既有优势已有劣势,但优势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起决定作用;同时,结构与布局、环境质量、交通状况等问题可在外力作用下较快得以解决,甚至转变为发展优势。
  
  参考文献:
  [1] 许学武.正确处理城市商圈发展与商业房地产开发的关系[J].上海商业,2009,(11):17-20
  [2] 柳思维,吴忠才.基础设施对城市商圈影响的实证分析[J].城市问题,2009,170(9):32-37
  [3] 陈瑶.对重庆核心商圈和副商圈的对比分析[J].生态经济,2005,(9):81-83
  [4] 吴小丁.哈夫模型与城市商圈结构分析方法[J].财贸经济,2001,(3):71-75
  [5] 张水清.商业业态及其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J].人文地理,2002,(05) :20-25
  [6] 罗建勤.基于生态学的城市商圈业态结构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09,(9):164-166
  [7] 杜 漪,颜宏亮.我国城市商圈内的零售业态趋同现象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03):44-50
  [8] 孙 璐.零售业态结构仿生学研究初探[J].商业研究,2005,(11):51-5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762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