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低碳经济”环境下出口贸易的新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 慧

  [摘要] 本文从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结合我国的出口贸易现状阐述了目前所面临的碳排放困惑,同时指出在出口贸易急速增长的过程中这种碳排放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最重要的是我国在快速发展国际出口贸易的过程中提出一些有效的应对举措。
  [关键词] 碳排放 低碳经济 出口贸易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日益明显,气候问题在备受关注的国际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有的国家甚至提出要发展“零碳经济”。 这里讲的“低碳”不同于简单理解的单纯减少煤的用量,而是说在同样的生产下要提高碳的产出效益,“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与科学发展观相符合的经济模式,其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而提高“碳产出效率”这点对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出口贸易中的碳排放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国,是欧美、日本等西方发达国际的主要贸易伙伴国,贸易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我国碳排放量急剧增长相当一部分是发达国家消费需求拉动所致。作为世界工厂,我国的贸易出口与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有直接正相关关系。我国出口高能耗加工产品,承担了生产和加工这些产品的全部排放成本,包括能源燃料排放成本、加工过程排放成本以及交通运输排放成本,先来了解一下我国对几个典型的出口贸易国家的碳排放问题。
  对美国的出口贸易方面:2008年,美国进口产品所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达31亿吨,相当于该国碳排放量的30%,而这些产品中有许多来自中国。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如果在美国本土生产,那么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增加3%~6%。中国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的7%~14%是为美国消费者提供产品而产生的。
  对日本的出口贸易方面: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独自承担了世界范围内相当比例的制造业生产,日本企业为躲避国内的碳税,到中国等一些没有碳排放限制的国家投资或生产,又从这些国家进口粗钢回日本精炼,生产粗钢的所有过程排放都被转移到了中国。最终的结果是虽然日本国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了,但对中国及整个地球来说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还是在增加的,这就是要考虑的“碳连锁”问题。
  对英国的出口贸易方面:英国对中国商品越来越多的依赖加剧了中国及全球碳排放的增加,原因是中国工厂生产每件商品产生的二氧化碳多于英国工厂,据估计,中国工厂生产同一件产品产生的二氧化碳比英国工厂多l/3,而且在运输这些产品的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二氧化碳。2008年据英国统计大约1.97Gt的二氧化碳排放是中国的净出口导致的,占中国当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6%(当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是7.29Gt),是英国全国排放量的2倍多。
  对瑞典的出口贸易方面:中国进口的大部分自然资源是以增值产品的形式再次出口,而这其中增值的过程就是碳排放强度最大的,由于中国为瑞典人生产消费品,瑞典已经将自己的碳排放减少了10%。全球消费者,特别是发达国家消费者,对中国在海外日渐增长的生态影响负有责任,中国不是其生态足印唯一的责任方。
  在我国出口贸易总额中占前三位的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这些加工制造工业,而这些加工也都是以能源密集型产品为主,主要消耗国内的原材料,对国内能源和环境影响较大,而在能源消耗的同时会造成大量的污染物和碳排放。
  二、出口贸易增加带来的碳排放不容忽视
  总而言之,上述研究不管是从“能源消耗”的角度,还是从“出口碳排放”、“碳连锁”等其他角度,都揭示出如下事实:第一,贸易会导致“碳泄漏”。发达国家将高污染、高能耗及资源型行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再从这些国家进口低附加值产品或半成品,这样虽然可以减少发达国家自己的排放量,实现他们单个的排放目标,但发展中国家及全球的碳排放总量却增加了。第二,中国由于贸易顺差所导致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是显著的,绝对不能忽视。随着大量“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中国也直接或间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资源,这些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使中国碳排放大幅增长,占有很大份额,必须引起注意。第三,西方消费需求加剧了中国碳排放增长。近年来中国能源消耗、主要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快速增长,不仅是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膨胀的结果,更是国外市场的消费需求拉动所引起的货物出口迅速增加所致。
  而以上三点在我国的出口贸易中是非常典型的,可以说就是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都在经历的一个事实,而当一个国家是以大量的碳排放作为贸易顺差前提的时候,其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首先是对环境的影响,大量的碳排放带来的是对环境的高污染,其中是以水质和空气的污染最为显著,而这两项又是民生的关键因素,贸易顺差额的增长都无法去抵补环境治理的增长额。其次是贸易的转移效应所引起的国内资源的大量消耗,我国的出口贸易中以加工贸易占了较大的比重,随着我国加工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加工贸易出口方式所进行的能源间接输出不仅使我国遭受了巨大的隐含能源成本损失,而且为满足加工贸易业规模如此之大的能源消耗而逐年加大能源生产所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其损失也是惊人的。
  三、创导“低碳经济”环境下出口贸易的新主张
  针对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创导“低碳经济”的应对策略应从对外、对内两个方面来探讨:
  1.对外方面
  (1)中国在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谈判中应始终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并构建具体的谈判标准与细节。重要的一点是有必要去衡量温室气体排放的历史责任问题,也就是说发达国家应该承担相当一部分碳排放所产生的现实责任,而强调对发展中国家要求减排并不公平。因此,中国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参与国际谈判中要坚持一个基本的立场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2)我国在国际上要增强“遵循个体应该享有平等的环境权利这一原则”的呼声,我们应该借鉴印度的谈判立场,坚持将“人均排放指标”纳入国际温室气体排放配额的计算体系,而非“单位GDP下的能耗标准”这一有违公平原则的指标。我国是人口大国,从大层面来讲的话碳耗得绝对指标肯定是要比其他人口基数小的国家大,所以如果一味地要求我国减少碳排放的总量也不妥。
  2.对内方面
  我们应该对低碳标准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有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思考,并采取措施主动应对。将来,国际温室气体减排后可能出现的新的制度安排,例如将生产一件产品所需碳排放量作为为技术或贸易标准,如果是这样的话对中国经济贸易包括中国出口、国际贸易分工在内的方方面面产生根本性影响。因此我们应该综合考虑目前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以及所面临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了解动态,主动采取一些有效的减排措施,以便去应对将来更加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
  (1)我们应该从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进行相应的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在国内设立区域性强制减排规划,要求区域内企业遵循强制减排的原则,不足者从区域外企业购买以补偿其超额排放量,我们可以在东部沿海地区先行出台强制减排方案,使得中西部省市以制度优势吸引产业进入、利用发达沿海城市工业资金与技术,进而在较低成本下实现产业升级与重构,促进贸易的新发展。从目前的太湖流域限排的规定可以看出国家已经在往这方面努力了。
  (2)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对各产业大规模推广应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化的共享平台和系统整和可以大量节约包括能源、材料在内的各种资源,实现运营成本的下降,促进经济生态化的进程,降低碳排放量。农业管理信息技术可以利用计算机和控制技术实现品种培育、模式化栽培、节水灌溉等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工业管理信息技术可以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服务业管理信息技术可以大力推进现代物流管理优化供应链,降低沟通成本,增加产业附加值。 这些都是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传统产业来实现经济资源配置的生态最优化,目的就是减少能源的消耗,降低碳排放,增强我国的各类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总之,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必须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维持一个平衡,结合中国国情与国外经验,坚持谈判原则,主动应对国际形势变化,深刻研究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突破口进行的产业升级与重构,内外兼修,争取获得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宁学敏:我国碳排放与出口贸易的相关研究[J].生态经济.2009.11
  [2]宫艳玲:出口贸易,谁在为碳排放买单[J].化工管理.2010.3
  [3]许广月 宋德勇:我国出口贸易、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772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