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常见的自尊异常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金代志

  [摘 要]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竞争愈来愈激烈,这种环境使处在心理不稳定时期的大学生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与冲突,出现一系列的自尊异常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将直接影响其成才,关系国家和满足命运,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其自尊水平,帮助并指导他们逾越心理障碍。
  [关键词]大学生 自尊异常 心理问题 对策
  
  大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自我意识发展迅速。越来越关心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得到学校环境内外的认可和关注,有着很强烈的自尊需要。
  但是有少数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由于对自我缺乏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出现了偏差,就会表现出各种自尊异常的心理,例如自卑心、嫉妒心和虚荣心等等,这都严重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更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一、当代大学生常见自尊异常的心理问题
  
  自尊因对人类精神生活的独特作用和贡献而倍受关注。自尊人类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作为起中介作用的人格变量对大学生的情感、社会适应性行为、认知活动及其品德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它的正常发展有助于个体心理健康和良好个性的形成。
  自尊心理常见问题是自尊异常,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虚荣心理 虚荣心理是一种被扭曲的、夸张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是一种追求表面荣誉的自我意识、自我需要和自我价值膨胀的心理。有人归纳出青年人特别是一些大学生虚荣的十种表现:
  (1)炫耀优越的家庭条件 ;
  (2)夸大自己的长处;
  (3)掩盖自己的短处;
  (4)对表扬沾沾自喜;
  (5)对批评耿耿于怀;
  (6)穿着打扮讲“档次”,行为购物好摆阔;
  (7)不懂装懂,不知以为知;
  (8)一知半解,夸夸其说;
  (9)寻觅朋友过分注意对方的长相和门第;
  (10)“面子”高于一切。
  一般来说,这几种表现都与大学生对荣耀和自尊的认识不清有着直接的关系。虚荣心理有轻重之分,各方面都很虚荣的人在社会上很多,但更多的还是在某一或某几个方面虚荣心理明显。当希望自己赶上或超过别人又难以实现目的时,当某种虚荣想得到又得不到时,正是比较容易产生虚荣心之时。
  2.自卑心理
  自卑是个体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者其他原因引起轻视自我的态度体验, 是指不相信自己能力而用失败来衡量自己及未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这种心理主要表现为:
  (1)在学习上过低地评价自己的智力
  这在女生中较为普遍,由于学习成绩总是处于中下游,虽想改观,也为之努力,却难如愿,这时认定“自己不是读书的料”的自卑心理就滋长、发展起来。不只是各学科成绩都差的同学才会怀疑自己的智力,有的同学大多数学科的成绩不错,唯独某一两门的成绩不好,也会在这些科目方面产生自卑心理。
  (2)在生活中过低评价自己的能力
  人的生活是多方面的,人的能力也应该是多方面的,比如处世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等。在这些领域,同样有自卑心产生的土壤。有的人不善言辞,看到口若悬河的人就自叹不如;有的人性格羞怯,在人际交往中就自我看轻,等等。
  (3)在困难面前过低评价自己的意志力
  一些大学生,所以会“破罐子破摔”,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相信自己的意志力,不相信能实现自我改造,不能用自己的意志力去迎接困难的挑战。当然,这方面的自卑心未必为失足青年所独有。有的表现很好的大学生,因某一方面的性格弱点,如胆怯、羞怯长期没有克服,也会出现自卑心理。
  3.嫉妒心理 大学生的嫉妒心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可以表现出来,如嫉妒别人的成长进步,嫉妒别人某一方面的特长,嫉妒别人生活上的优越,嫉妒别人仪表的出众,嫉妒别人恋爱的成功等等。产生了嫉妒心理的人,凡是遇到某些方面优于自己者,都会产生嫉妒之心,醋意大发,把别人取得的成功说成是偶然的、或者干脆不予承认或恶语相加。对别人受到表扬,不是心悦诚服,而在背后指责或诋毁;看到别人善交际,言词苛刻甚至无中生有,恶语伤人;看到别人进步,设法孤立别人;看到别人成绩好,认为不是凭真本事得来的,等等。总之,嫉妒心理的表现,与其自控能力、认识能力、社会良知、文化素养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因其性别、年龄、性格等的不同,嫉妒的程度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二、大学生自尊异常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当今大学生是二十一世纪的栋梁,他们的素质如何,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如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因此,我们需要依靠学校、家庭、社会协调配合起来,从各方面重视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帮助他们健康地成长。
  1.学校关心。学校要切实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全体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适应环境、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对于少数有心理问题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学校和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关怀和指导,学校应有专门心理咨询的机构和教师做这方面的工作。心理咨询教师应采用巧妙机智的方法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一方面要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异常的心理问题,并对其危害有清楚的认识,使其产生致力消除“顽疾”的信心和急迫感;另一方面可通过组织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培养优良品质,强化心理素质,用以抵消或“淡化”那些不良因素,长此以往,其心理问题就会逐步得到解决。
  2.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子女的自我意识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应当指出的是,由于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不同,无论是溺爱型、专断型还是忽视型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发展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不一定是定因定果的关系。也就是说,同一种管教类型对不同个性的孩子引起的反应,可能是各式各样的。比如,面对否定严厉型的家长,有的孩子可能表现出倔强的、怀有敌意的“对抗”;有的孩子也可能以顺从作为家长权威的“补充”;有的可能把长久的压制“融化”为极度的自卑;也有的可能表现为满不在乎以求“解脱”,或者装出讨人喜欢的、受宠的样子来自我“保护”。因此,不能仅仅依据孩子的表面行为来评价某种管教类型的实际效果。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对所有孩子的心理发展都是有益的。民主程度越高的家庭,子女的自我评价就越准确,从而形成充分的自信心,自我意识发展得也越好;反之,民主程度越低的家庭,子女的自我评价就越偏移,从而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因此说,父母对子女健康成长和完美人格的形成是负有主要责任的。所以,为人父母,重要的是对子女的言传身教。
  3.社会实践。 个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因此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同时,大学生还应该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扩展了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范围,帮助他们全面、正确地了解现实的自我。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拓展生活交往范围,多参加活动,多关注现实,多接触人,从而不断地摄取新的生活经验以丰富自我,发展自我,同时也更全面地了解自我。在广阔的交往可以获得更广泛的来自他人的影响,有利于他们综合、全面地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以免受片面之词的影响,而且广泛的交往可以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认识到自己能力的高低、追求的目标是否恰当。交往的人多,就可以提供更多的参照者,学会在与不同类型的人的比较中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以达到取长补短、完善自我的目的。
  可见,社会实践的活动过程使教育的痕迹被淡化了,减少了人为的因素,有利于在一种无形的、潜在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教育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水平;社会实践活动的丰富多彩、贴近生活,便于大学生情感宣泄、愉悦身心、培养能力,促使大学生的心理水平在自然的状态下得以提高;社会实践的组织原则,多了引导、少了随意,多了严谨、少了盲目,客观上要求大学生提高自主、自律的意识,在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发展了自我意识,解决了心理问题。
  总之,大学生自尊异常的心理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人教育的合力,需要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促进心理的健全与发展。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随时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以利于他们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吕建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3] 张林.自尊结构与发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793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