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节日营销中的“新民俗”思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 蓓

  [摘要] 本文通过近年来节日营销的案例分析,试图从金六福酒和雕牌洗衣粉演绎品牌的过程,探讨如何围绕品牌核心挖掘节日的“新民俗”文化内涵的过程,让节日为我所用,从而寻找突破传统节日营销“打折”“促销”模式的新思维。
  [关键词] 品牌 节日营销
  
  目前,国务院公布对国家法定节假日时间安排进行调整: “五一”国际劳动节由3天调整为1天,减少2天;增设清明、端午、中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随着法定节假日时间的调整,将节日与假日融为一体,民族传统文化就有了一定的载体,历史积淀形成的一批历代相传、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被重新认识和建设,并通过多种形式还原它们的文化内涵。实际上,随着国务院公布的最新2008年放假安排,节日营销也势必需要新的思维。
  长期以来,在营销认知中,节日营销仿佛有太多局限,某种意义上来看,节日营销已经变成了节日促销,或者节日营销只跟酒、饮料、家电相关,其他品类产品难以亲近,本文通过对近年一些新的节日营销方式进行分析,提出关于节日营销的新思考。
  一、因“节”而生的节日营销
  目前,我国法定的节假日每年有115天,几乎占到全年的三分之一,而随着黄金周的深入人心,节假日消费的巨大价值已经广为认知。
  实际上,许多国家的政府和企业都非常重视节日营销,如日本政府就一直想方设法发展节假日经济, 尽可能地刺激消费者在节日中多花钱。某种意义上来看,黄金周的设立,也代表着我国政府对节假日经济的肯定与鼓励,节日消费热潮日益高涨, 节日营销愈来愈受到企业重视也就不难理解了。自然而然,节日营销已经成为企业营销人员最为关注的“关键时刻”,尤其是对于与节日相关的产品,如月饼、粽子、酒、饮料,乃至家电、酒店、旅游产品等等,节日营销的模式与操作已经非常成熟。
  然而从另一方面看,节日营销仿佛也走入了一个困境,营销手法的雷同,使得节日营销变成了一片“红海”,如何才能做出新意?而除了与节日相关的品类可以进行节日营销,那么还有很多其他产品与服务是否有机会分一杯羹呢?实际上,节日营销还有更广阔的空间可以挖掘。
  二、现状,三大红海
  1.促销依赖症
  一提到节日,大家总会想到商场里铺天盖地的促销活动,花样繁多的赠品、醒目的降价的标签,甚至在商场外还有一对对举着促销广告牌的“活人广告”,令人不得不感慨节日的魅力。不可否认,无论中外,节日总是消费力释放的最佳时机,节日营销的效果已经被一次又一次的不断被验证,因此“促销”仿佛变成了营销人员永恒的信条。实际上,目前节日营销的手段已经变得非常单一,竞争仿佛只限于谁的价格更低、谁的赠品更有吸引力,竞争的差异越来越小,而在大肆促销的背后,是企业日益增加的营销成本,以及不断摊薄的利润。如何才能解脱?
  2.终端为牢
  与促销相呼应的,是各个品牌在节日营销中对终端的激烈。终端意味着最后接触消费者的最后关键一步,也是最直接最有效创造销量的地方,各个品牌在终端的投入已经超出想象,从各种陈列的物料、重金购买的堆头,到销售人员培训,终端销售的组织行为已经越来越细致、越来越成熟。从令一方面来看,同样意味着竞争的雷同,当十几个促销小姐同时盯着一个顾客的时候,也许终端更多成为一种营销防御行为,你不得不做,做了未必会有效,但不做一定没效果。如何才能跳脱?
  3.不堪重负的三大节日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营销人员的眼中,节日营销只有三个重要时间点,“五一”“十一”“春节”。原因很简单,毕竟这三大节日要放七天假,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逛商场。而对于企业而言,一个短暂的节日不值得投入太多的精力与资源,但在这三大节日中已经被过度的透支使用,消费者对节日已经开始逐渐麻痹。实际上,一年中的节日还有很多,除了三大节日外,中外节日还有重阳、中秋、元旦、圣诞、情人节,甚至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是否能够挖掘新的兴奋点?
  我们必须肯定这种“红海”在相当一段时间对企业内仍然是有效的,也是必须要做的。但无论是企业营销人员还是营销咨询公司、广告公司都需要不断思考,如何才能跳脱红海,无论基于消费者、基于竞争差异也都必须要求我们找到新的突破。
  要想突破,首先要理解红海的成因。某种意义来看,对节日营销与消费者片面的理解造成了今天红海。在大多数营销人员看来,节日单纯意味着消费者消费力释放的时机,节日也仅仅意味着销量的提升。然而,节日本身有更多的文化积淀可以挖掘,而企业推动销售也不仅仅是节日促销。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有很多品牌开始针对节日营销勇敢创新……其中深入挖掘节日本身的文化内涵,结合传统节日牵动民族文化的精神回归,摆脱单纯的促销行为,通过节日营销为整个品牌加分,是另一条可选择的方式。
  三、两个案例
  1.看金六福的福
  从1998年开始到2005年,短短7年时间,金六福销售额便突破20个亿,跻身白酒市场前五强。到2007年,金六福系列酒销量已经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连续7年位居五粮液系列品牌销量第一。而巧妙借用节日营销则是金六福成功的法宝之一。
  2004年12月,临近春节,金六福发起“春节回家・金六福酒”营销活动,高调冲击各地市场。金六福节日营销拉开序幕。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大城市,金六福所有的户外广告开始全部换上新装。
  同时“发短信,赢机票”消费者互动活动作为“春节回家・金六福酒”系列活动之一,在全国拉开序幕。
  在广告宣传方面,以电视、广播、灯箱路牌、大型户外,进行“空中宣传”,以终端“包装”,大卖场、超市、中小型零售,以及各级批发商户的堆头形象展示,促销活动等多种形式并存,展开“地面攻势”。双线铺开,多管齐下,金六福春节市场迅速升温。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结束,在2005年,金六福进一步提升了节日营销。从“春节回家,金六福酒”,到“中秋团圆,金六福酒”,再到“我有喜事,金六福酒”。
  金六福掀起一轮又一轮的营销攻势,成功的传播了金六福一贯的“福”文化特征。
  在接下来的时间内,金六福一直坚持节日营销策略,“春节回家,金六福酒”已连续4年使用,成为中国人最熟悉的广告语之一,而金六福也逐步成为白酒行业领导品牌,这对于没有太多历史积累的金六福而言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仔细分析,从金六福的成功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其与竞争对手明显的差异,许多白酒在节庆市场上,大打“送礼牌”和“促销牌”,可能在短期内起到一定的销售作用,但金六福却没有这样做。因为这种营销方式,还只是停留在产品诉求的层面,并没有考虑到节庆文化与自身品牌文化的内在联系,充其量只是一次短期的战术性的促销活动。而金六福超越产品层面,将节庆营销提升到了文化层面。其优胜之处就源于金六福对节日内涵的深入挖掘。以春节为例,并不是单纯的消费,做为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春节更多的蕴藏着“团圆、吉祥、幸福、安康”诸如此类的元素。而中国人有悠远的酒文化,逢年过节,亲朋团聚,少不了要把酒言欢。金六福以福文化做为品牌定位,通过节日将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紧密相连,使金六福成为节日,乃至喜庆时刻不可缺少的角色,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了独特的位置,成功自然不言而喻了。
  因此,深入挖掘春节背后的特定文化元素,为品牌找到有力的承载点,将“福”文化打造成老百姓喜庆的日子里的“新民俗”,是突破传统节日营销的有效方式之一。
  实施“福文化”和“体育营销”并行的策略

  2.看雕牌的家
  如果说白酒与节日有天然的链接优势,那么洗衣粉与节日则没有任何必然性。然而正是在这种条件下,雕牌洗衣粉打出了更精彩的“节日”牌。
  2006年,雕牌洗衣粉正式开始品牌重塑的一连串行动。首先雕牌洗衣粉更换了使用六年的产品包装。与此同时雕牌以“有情有家有雕牌”为品牌全新诉求,推出品牌形象广告,在全国主要媒体亮相。从这一行为可以看出,雕牌已经将品牌聚焦到“家庭”“亲情”两大核心诉求中。然而在各行各业各种品牌中,打情感牌的不在少数,以家庭、亲情做为诉求方式的也见惯不怪,如何令品牌不被竞争中淹没?雕牌漂亮的使用了节日营销,而选择的节日,更令人意外。
  2006年中秋节前一个月,雕牌洗衣粉中秋篇频频在全国各大媒体亮相。片中讲述了中秋节一个在外打工的女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简单故事,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一句“我也想回家”“你妈非要来”,重重击中了众多在外打工者,以及他们家人的心灵。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支中秋篇不但成功吸引了众人感慨,更唤起了大家对中秋节与家的回忆,表达了雕牌对现代社会亲情淡化、对传统节日淡化的关注与责任感,引起了极佳的社会反响自然不足为奇。实际上,很多人在感动之余,纷纷在网络上留言,发表感想。
  然而这只是开始,如果说中国人对传统的中秋节仍有很强的情感联系,进行节日营销顺理成章,那么2007年雕牌选择母亲节这个“外来”的节日再次出击,则是更为精彩漂亮突破一击。
  但仔细思考之下,其中的必然联系,则不难推解。雕牌的品牌核心,是以“家”做为概念载体,而母亲在家庭中,一直是背后默默的付出者、支撑者。因此,借母亲节之机,雕牌推出以“回报母亲、关爱母亲”主题的广告片,完美诠释了雕牌的品牌精神,而“母亲节为妈妈洗一次衣服”的广告诉求再一次打动了无数消费者、再一次令全社会瞩目……
  在雕牌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雕牌对节日营销更广阔的理解与应用,首先,未必选择“热门”的节日,以“中秋”“母亲节”切入,不但找到了全新的角度,而且很好的避免了媒介干扰,传播效率大幅提升;其次,雕牌深入挖掘了节日的内涵,无论是中秋的想家、还是母亲节回报母亲,沟通概念最大限度的触发了消费者的心灵,没有血拼般的促销,没有硬销的广告,却令人难以忘怀。而最关键的一点,在于这些节日营销的选择与使用上,都仅仅围绕雕牌的品牌主线“家庭”“亲情”,不为节日而节日营销,而让节日为我所用,演绎品牌,最终雕牌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总结
  从金六福、雕牌的案例中,给我们很多启示。节日不仅仅是促销、终端,节日也不仅仅只是“春节”“十一”“元旦”,节日营销更多的应该看作一种企业达到营销与品牌目的的手段。而如何应用好节日营销,关键是对消费者的深入理解―节日营销永远在消费者的心灵中。
  金六福通过节日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了“喜庆”酒的地位,而雕牌则通过节日唤起了大家对传统、对家庭的尊重。在消费者心目中,这样的机会还有很多,挖掘人们对节日的感受、行为,寻找品牌与消费者的嫁接点,为品牌在节日中找到特别的角色,才是节日营销的关键。事实证明,只要策划得当,即便是那些没有“节日属性”的产品也可以通过节日而受益。
  展望2008、展望未来,中国一直在变化,从国务院新的放假规定中我们不难发现,国家对节假日的态度也在发生改变,五一黄金周被压缩成了一天,而清明、端午、中秋这些传统节日被大大增加,广大人民过好传统节日,从精神到心理得到满足,节日遗产才能传承下去,这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脉的最好保护。从另一个侧面也佐证了节日不再是狂欢,不再是疯狂的消费。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的金六福、更多的雕牌在我们身边不断上演!
  
  参考文献:
  [1]叶茂中:“运气就是这么好”・金六福及福星酒品牌推广策划手记[J].销售与市场,2002
  [2]黄君发:还原金六福[J].当代经理人,2006
  [3]蔡清毅王单:民俗营销,“家”字飘香――可口可乐、金六福支招浅析[J].大市场(广告导报),2006
  [4]2005年度中国十大营销案例[J].大市场(广告导报),2006
  [5]宋雪莲:福文化传播成就金六福酒“百亿品牌”[J].中国经济周刊,2006
  [6]乐为王磊金六福:大运动造大销售[J].经理人,2006
  [7]刘达霖金六福:年关新品推广之惑――白酒多品牌经营再入死胡同[J].市场观察,2007
  [8]张瑾:白酒企业的品牌建设与营销管理[J].中国品牌与防伪,2007
  [9]张瑾:市场竞争中的白酒品牌建设问题探讨[J].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60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