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企业技术中心的知识管理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兆俊 王明伟

  [摘 要] 知识作为创新过程的源泉和触媒而愈显重要,创新能力的提高依赖于知识的创造及转移能力。企业技术中心的定位使其区别于单一的研发中心,本文基于显隐性知识的分类,探究了在作为知识创造流动场所的技术中心内如何进行知识管理的问题。
  [关键词] 技术中心 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
  
  一、引言
  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Polanyi)。显性知识也称为编码型知识,能够用严格的数据、科学公式、公理、文字等符号表达出来,是易于存储、交流和共享的知识,被存放在各种文献中。而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化的、难以格式化的非编码型知识,它植根于特殊的环境和背景,是停留在实践层面即时性的非批评性、经验性知识,往往被不自觉和无意识的运用。在现实中,隐性知识通常表现为经验、技能、灵感、洞察力、直觉、心智模式、信仰、价值观、团队默契、组织文化和风俗等。
  隐性知识的交流是直接有效的,但不能大规模的进行,传播效率极低;而显性知识的获取是间接的,但它必须经过编码和解码,并内化为隐性知识。
  二、企业技术中心的定位
  狭义上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始于技术研发,终于市场实现。因此创新需要技术研发能力,而且需要包括市场在内的一系列职能的配合。为了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创新的主体地位,从1991年开始,国务院提出要鼓励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中心或技术中心。初始阶段,技术中心定位停留在技术开发机构的层面上。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一系列的探索,企业技术中心定位不再仅限于研发能力,而是企业整合资源能力的提升。
  企业技术中心是企业的一个技术机构,也是一个技术经济组织,它不仅是以往企业技术开发部、科技部和研究设计院的合并机构,还包括信息分析部门、市场研究部门,企业技术中心与企业其他部门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关系。
  三、企业技术中心的知识管理
  技术创新过程的基本特征是其不同阶段之间存在多种联系,每一阶段所开发与积累的知识对其他阶段也都是有益的,且存在着一个相互反馈的过程,即技术创新是一个“干中学”的过程。创新的成功依赖于企业的学习能力,学习是企业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知识创造、知识获取和知识转换的基础。知识信息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资源,也是创新阶段间的触媒。技术中心的显性知识包括各种手册、文章、专利、管理文件、软件、技术指标、市场数据和分析报告,而隐性知识则包括技术诀窍,经验及直觉等。根据知识管理,隐性知识可以通过“身教”传授,也可以通过编码后显性化传播,因此隐性知识的管理也牵涉到显性知识的管理。技术中心的知识管理需要一定的场所“Ba”、载体,以及可能的组织惯例形式,据此提高知识在企业技术中心内的创造和转移。企业技术中心的知识管理按过程可分三方面:知识的获取、知识的传递,以及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1.知识的获取:内部创造。建立各层级会议,包括技术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月联席会议以及成员内部交流。在隐性知识能否传播或共享的问题上,一种观点认为隐性知识能够明晰化从而可以共享。根据SECI模型,知识创造场“Ba”,及各种会议手段可以综合集成技术中心各领域专家的意见并创造新的知识。外部合作。外部获取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包括产产合作、产学研合作等模式。此过程中显性知识易于转移,但是隐性知识的转移困难,即由于存在技术诀窍(know-how),可能导致合作研发后企业无法掌握核心技术。
  2.知识的传递
  ①显性知识的传递: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平台的特点是通过对运营流程中信息的收集、规整、加工、挖掘,加速信息及显性知识的流动,辅助各职能人员决策,部分解决了“黏着信息”的问题。②隐性知识传递:人才流动。隐性知识特殊性在于以人作为其载体。同层次人员流动可以促进隐性知识的传递。从早期日本、韩国等国的追赶经验中可以看到,落后国家的追赶主要通过以技术人员为载体的知识流入完成,包括国外专家、工程师的流入和国内人员留学归国。组织内的隐性知识传递可依靠职能人员的轮岗,而不同组织机构之间则可以通过外部合作的方式。
  3.隐性知识的显性化:①归档技术中心管理文件。管理文件包括人员管理文件,项目管理文件、评估管理文件、办事流程和操作管理文件,其性质属于组织惯例的显性化。惯例指有规律的、可预测的行为模式,其强化标准运作过程,往往是管理者经验判断的规范化产物,关注于信息和项目的优先权等等。②组建技术知识库。知识库中包括技术中心所拥有的技术专利,以及商业数据库等。企业建有图书馆、资料室或订阅技术文献检索服务,可以及时了解技术与市场动态,并且提供了人员交流的平台。③信息分析和可行性报告。企业应及时搜集市场和技术发展趋势的信息,通过行业专家清晰的判断,编码为行业市场分析及技术预测文档,并据此进行可行性分析。
  四、结语
  创新的过程即是信息知识的创造和传递过程,企业获取知识的过程可以通过内部创造,或通过外部合作及人员引入,通过各种形式的“场”汇集各方面的知识,促进新的隐性知识的产生;配合信息化系统及人员流动将知识共享到所需的部门;并通过建立技术知识库记录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最终形成创新绩效提高的推动源。
  参考文献:
  [1]宁艳阳 常立农:试论企业隐性技术知识的管理[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 (11):61~64
  [2]孙亚芳:山西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研究,山西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
  [3]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8~10
  [4]顾基发 王浣尘 唐锡晋:综合集成体系与系统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91~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89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