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在应用经济学学生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经济学科的特殊点在于将抽象理论、数学模型以及实践应用集中于一体,这样的话学生就容易出现知识理解的不彻底和实践动手能力薄弱的问题。目前许多高校应用经济学的课程教学方法比价老旧单一,师生之间缺少交流沟通的机会,也会导致学生出现上述两种问题。对于这两种问题的解决方法,本文提出将建构主义应用在应用经济学课堂的教授中,通过情景问题导入、小组讨论、精细讲解理论以及总结回顾的课堂教学设计,逐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并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因此,将建构主义应用在应用经济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键词:建构主义;应用经济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2-0420-02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要领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学者认为知识并不客观存在这个世界上,而是人们对于在生活中认识的新鲜事物、新奇景象和新颖信息所给出的解释说明,是一种主观的经验,是人们假设和解释说明的总结,这就是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因此,知识是学习主体以实践为基础,根据具体情境而进行的二次创造和加工,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习者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新知识,而是主体通过主动建构而获得新知识。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并不是一个人经过努力就很可以完成的事情,学习必须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借助于他人的提点与帮助,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而实现的。由于学生只有在学习环境下才可以学习到这四大重要衔接要素:“情景”、“合作”、“对话”、“体系建构”,所以要求老师再应用经济学的教授过程中,不可以将知识简单的传授给学生,而是以学生互相合作、对话的形式培养学生对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
3.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学习是主体主动构建的过程,相对应的教学,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其是对学生主动建构学习的培养过程,因为知识并不是老师一点一点传授与学生的,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与理解对原有经验进行反思、实践、总结的结果。因此,这对教师并有了另一部分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着重学生主体的位置,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思考,培养学生自我主动思考和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最终目的是将教育的主体变为学生。我国现阶段所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才”观念与构建主义学者提主的“自我创造”是相互吻合的。
4.建构主义的师生角色观。建构主义学者着重提出教师身份的转变,即从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位置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督促者和帮助者,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上。这种身份的转变并不是不认同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而是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例如,在应用经济学的授课过程中,教师改变以往的全讲模式,改为对知识进行精讲,即通过自己积累的经验、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高超的授课技巧来帮助学生主动构建自己接下来讲授的理论知识,将其构建成为一个知识体系,对知识更加牢固的掌握。
5.构建主义的学习环境。构建主义学者认为学习环境应具备四大因素:情景、合作、对话和体系建构,四者缺一不可。情景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更好的进行知识体系的建构;合作是一直贯穿于学习的过程中,这其中包括搜集分析学习资料以及对假设的检测和解说;对话是必要的一个过程,学习者必须通过沟通交流来完成学习任务;体系建构是整个过程的最终目的,学习者通过合作以及实践对话达到对当前事物性质、规律、联系更加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二、建构主义应用在应用经济学教学中的分析
1.应用经济学授课中所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师的教学方法老旧。应用经济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有数学逻辑的知识基础,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运用图形、数据以及表格来帮助理解、分析理论的精华所在。并且应用经济学的课程内容繁重,知识体系较为复杂,所以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许多老师都只用全程知识灌输的方式进行授课。这种老旧的授课方式虽极强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整个课堂的节奏把握以及监督管理有着很好的控制效果,但这种上课方式不利于对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建构,学生的这个学习过程中被动的接受着教师传授的信息,他们将全部的精力放在了老师让记的笔记和背诵课堂笔记上,不会主动的去了解原理背后的深层含义,导致这样学习到的知识很难运用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所以,学生的主动建构能力的培养受到了限制最终无法获得资助建构的经济学的知识体系,无法对知识的进一步的理解和深入。第二,课程学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差距明显。以应用经济学为例,其最核心的内容是关于产品和价格的确定,经济学科的理论性较强,所以学生在对市场进行分析时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现在学生在没有实际了解过企业运作的背景时,对于完全的掌握经济理论会有很大的难度,所以,学生所学到地知识在生活中缺少实用性。
2.建构主义应用在应用经济学教学中的实用性分析
应用经济学是从生活中发展的科学,其中大量的理论知识和数理模型都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的联合在一起,例如利用经济周期理论来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周期进行分析与预测;通过国际经济学解释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这些都为学生知识依稀的建构提供了实例参考。学生往往都会对国际热门话题有着强烈的兴趣,教师可以以这个现象为一个切入点,组织学生对自己所感兴趣的话題进行搜集整理资料,在课堂上将其与理论知识联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讲解,在理论知识和数理模型的基础下,利用热门话题将学生引入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去,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直观化,增强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自己的大脑中建立这堂课的知识体系。
三、利用建构主义对应用经济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建构主义的课堂与平时的课堂并不一样,建构主义的课堂模式按照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总结四个过程,将其具体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大致为:情境导入、小组讨论、理论细讲、分析总结。
1.情境导入。作为可以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基础的环节,教师要通过一个精心编排的授课情景将所有的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全部吸引过来。情境导入的当大多种多样,例如视频、提问、实际生活问题或者是上节课的知识回顾,最主要的目的是利用这样的一个方式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在应用经济学科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问题找到相交的地方。例如:在对宏观经济走势的讲授时,可以对全社会的固定资本投资和固定资本进行统计与差异的对比,从而引发学生对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规律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
2.小组讨论。通过情境导入对学生们提出问题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自主的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即进行小组之间的讨论,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教师在小组讨论的作用也非常重要,教师需要给学生一些建设性的指导和建议,让学生更快的接近问题的关键所在,并且鼓励平时不善于言辞的学生积极发言,给这些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通过一些奖惩措施来保持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避免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惰性,积极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和目标。
3.理论细讲。这一部分是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加工与升华,教师需要对学生产生的问题进行一一解惑,并对学生激烈讨后得到的结果进行点评。例如:可以从学生出错的角度来对理论知识进一步的分析与加深,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印象更加深刻。
4.分析回顾。作为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进行一个概括性的总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尽量让学生自己总结,老师进行点评与提醒。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的对本堂课的理论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加深对课堂知识的了解,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背后的深层次含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393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