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强化过程,考评结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理论性比较强,传统的“结果导向型”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随着互联网的大力普及,学生对网络的依赖也不断增强。作为教师,如何通过设计有效的过程管理,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后时间“学网结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我们展开了“强化过程,考评结合”这样的教学改革,期望能够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控,有效引导学生业余利用网络学习,既达到了延伸课堂教学的作用,也能多方位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过程;考评;国际经济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3-0340-02
  一、互联网环境下国际经济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推动着教育领域的新革命——2018年“翻转课堂”在教育领域敲的“鼓声震天”,2019年“形成性课堂评价”又掀开华丽篇章。这些教学改革的本质,其实都是强调对教学过程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对《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如果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教师“一言堂”,课后缺失巩固课程学习的作业练习,那么很容易出现学生平时沉溺网络、学习懒散,期末“挑灯夜战”的场景。传统的“结果导向型”的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学生考前“临时抱佛脚”现象严重,“高分低能”现象频发,这不利于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因此,我们在《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中开展“强化过程,考评结合”的教学改革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二、互联网环境下《国际经济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是:Mind and Hand(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此次我们开展《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就是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激发学生动手利用互联网查资料,动脑思考、总结问题。具体方案是缩小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比,加大对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如以往平时成绩:期末成绩=3:7,如今平时:期末=4:6(甚至5:5),我们改革的重点就是学生的平时成绩比例和考评方法。改革的基本思想如下:
  1.教学设计中侧重模块化教学
  我们计划在《国际经济学》平时授课过程中改善教学方法,不按部就班,不照本宣科,而是采用模块化教学,将本学期学生要学的章节进行重调,按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整合,按照模块展开教学,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强调知识之间的联系合交叉,便于学生掌握、归纳本课程知识。
  2.学习过程设计考虑到网络运用,并对每个过程进行考评
  我们在平时成绩这一部分,设计了“读书报告+案例讨论+课程论文+分组辩论”四个过程,并对这四个过程设计了具体的任务布置和考评方案。这四个任务的完成需要同学们课后借助互联网渠道搜集资料、查找资料、分析资料,希望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切实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综合能力。
  3.开展定期教学访谈,了解学生对本课程改革的意见
  教学相长,教是为了不教。为了测评教学改革的效果,我们会定期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口头或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对此次教学改革的认识和接受度,查找此次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从而努力使得教学改革能够真正起到带动学生学习,延伸课堂教学的作用。
  三、“强化过程,考评结合”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
  1.模块化教学:增强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
  课前,教师首先要认真备好这门课,明确教材中哪些是重点讲学内容、哪些是选学内容,哪些是自学内容。其次,将教学内容按照知识的相关性分成模块,打乱教学章节,教学以模块开展,这样便于学生归纳和掌握相关知识点,从而将教材内容系统化。如在《国际经济学》中,可以分成三个模块,模块一为六个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标准贸易理论、要素禀赋(H-O)理论、规模经济理论、新贸易理论;模块二为六类计算题:贸易利得、贸易条件、产业内贸易指数、要素密集度和要素丰裕度、关税的局部均衡效应、有效保护率;模块三为两大贸易政策:关税政策和非关税政策,并指出国际贸易的最高理想为自由贸易,但是各国基于各自的国内利益,会采取不同的程度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这些关税和非关税政策都是保护国内贸易的手段。这样归类清晰、知识明确,便于学生合上书,离开课堂就明白这门课程大概有那些知识内容,借此训练学生的整体知识归纳能力。
  2.读书报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课程作业中,我们在第一节课时就给学生推荐了经典阅读书单,主要是与《国际经济学》课程相关的书籍,如《国富论》、《道德情操论》、《魔鬼经济学》、《资本的价值》、《经济学百年》、《经济学的著名寓言》、并請学生观看纪录片《大国崛起》、《西方国家的海上强国之路》等,要求学生在这一学期至少阅读2本专业经典书籍,并撰写1000字左右的读书报告,并严禁网络复制或者转载,否则该项成绩为0分。目的是希望同学们通过阅读经典,扩大视野、提高专业素养。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督促与反馈,我们要求学生在期中以小组为单位交上自己的读书报告,并将不同小组的读书报告进行互换,交叉评分,要求每位小组成员轮流评阅其它小组成员的读书报告,每人至少评阅5份以上,并且给出评语,打上负责任的分数。每位同学读书报告的成绩由各小组成员的成绩加上教师评定的成绩,然后求出平均成绩决定。以此使得全体同学都参与到读书报告的评定中,大家既可以相互参考,也可以相互交流学习。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这种方式非常喜欢,参与度和参与热情都非常高。通过写读书报告,使得学生们读文章有反馈,也能端正读书态度。
  3.案例讨论:提高学生分工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
  在《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中,案例教学是吸引学生的有力武器。然而,在教科书上大都是陈旧的国外案例,有隔靴搔痒之嫌。而本土化案例既不忘经典,又能够与时俱进,还贴近学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在“案例讨论”这一环节,我们明确要求学生自主选择本土化的案例,由老师提前课堂确定好产业,由学生课后自选案例,寻找案例,并拿到课堂进行互动讨论。如在讲规模经济理论时,我就选择了“服装业”这个产业,学生们分别找到了武汉汉正街服装批发市场、西安康复路服装批发市场、以及杭州的四季青批发市场等案例来说明外部规模经济的原因。学生因为查找资料的过程对这些案例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兴趣也调动起来,既加强了对这个产业的认识,也通过案例讨沦瞳得了贸易理论在国内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在这一考评环节中,我们在课程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了分组,明确每个小组搜集案例的大概方向和要求,原则上超过两年的本土化案例都不予采用。这加大了学生搜集资料的压力,使得学生学会利用互联网进行资料的搜集和筛选。在这一环节,我们要求各小组提前将案例话题准备好,一般每节课的开始,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按照“提前公布的案例产业——学生共同关注44表主持案例话题——全体参与讨论——教师总结”这样的考核过程进行。由于学生自选案例话题,内容往往新鲜、时尚,因此,学生参与度较高。这一环节将促使大学生经常利用互联网查找本土化案例,形成良好的上网学习氛围。而讨论的过程,对全班同学来说更是个百家争鸣、互相提高、互相促进的过程。
  4.课程论文:培养学生钻研精神和写作能力
  在课程学习期间,鼓励学生们仔细思考身边的社会现象,并思考这些现象与贸易理论之间的关联。学期结束,要求大家独立完成大于4000字的课程论文。做课程论文之前,会专门花时间给学生讲解“如何做好课程论文”,会教学生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选题,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课程主题相关的文献查找、整理和筛选。课程论文的基本要求和格式会提前发给同学们,供同学们作为参考范式。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同学们学会关注感兴趣的话题,查找与话题相关的资料和信息,整理归纳相关的文献,从而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项成绩的评判由及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中制定的课程论文评分标准决定。教师会在教学大纲中写明课程论文评价办法,并拟定好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评价标准。而且在一开始就告知学生课程论文杜绝抄袭,转载或者复制,并设置重复率不超过15%,否则直接考评为不合格。原则上只要是格式规范,观点正确,论据有说服力的都给予肯定和鼓励。课程论文做的比较优秀的全班点名表扬。通过课程论文的训练,初步培养学生们通过互联网搜集文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增加对科研探索的积极性,也为未来的毕业论文撰写奠定良好的基础。
  5.分组辩论:训练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围绕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些问题设置了“小组辩论赛”。如“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先天的要素禀赋还是后天的比较优势决定一个国家的富裕”、“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是利是弊”等。
  在这个环节,我们开课第一周就将辩题告知全体同学,供同学们有足够的时间筹备辩论主题相关内容,包括寻找资料、安排辩手。我们将全体学生根据学号的单双分为正反两组,正、反方依据各自的立场陈述观点,驳斥对方。在实践中我们对不同的辩手和组员根据分工的不同设置了相应的分值,以此激励代表辩手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同时也对小组设置了加分项目,借此提高了团队之间的合作意识。通过这样一正一反的辩论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充分运用已学经济理论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辨能力。
  四、“强化过程,考评结合”教学改革的意义
  1.将原有教学模式中的“结果导向”转为“过程导向”
  结合当前的互联网环境,在《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中,我们提出“强化过程、考评结合”。“强化过程”,即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读书报告”、“案例讨论”、“分组辩论”,“课程论文”纳入成绩评价体系,改善育人方式,将考评的重点聚焦在整个教学过程上,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和控制。使得学生能够利用互联网来进行任务性地阅读、写作,并利用互联网来查阅资料、筛选资料、做课程论文作业。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课程任务训练,以及任务型的网上作业,既锻炼大家的应用能力,也将学生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
  2.这种改革模式使得原有课堂教学过程得以延伸
  对于《国际经济学》这门课,一般每周只有2-3节课,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学生就会因为课堂结束而學习停止。我们通过这种“强化过程、考评结合”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通过在教学环节设置多元考核评价方法,可以让学生课后还在关注着本课程的学习,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得以延伸,不会因为课堂教学的结束就结束。如“案例讨论”需要同学们课后去准备案例,筛选案例,课上不做“无米之炊”。“读书报告”,需要同学们带着任务和压力去读书,去做读书笔记,去总结读书心得;“课程论文”使得同学们课外有压力和动力去图书馆查阅资料、阅读文献、筛选资料;“分组辩论”需要同学们课后去学会分工,学会合作,学会整合自己的观点,学会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这种“强化过程,考评结合”的模式能够引导着同学们去发现问题,去分析问题,去利用网络工具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也训练了同学们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3.对互联网环境下学生的课外时间安排做了方向性指引
  随着互联网发达,很多学生沉溺网络无法自拔,不是刷电影、追剧、刷抖音、刷朋友圈就是打游戏,不知不觉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我们通过这种教学改革,把很多的课后作业“搬”到网上来,学生作业的完成要借助网络来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学生“上网做什么”进行方向性引导,也对学生的课外时间进行了有效的干预和安排,不至于上课全神贯注,下课无所事事。就实践实施情况来看,这种“强化过程、考评结合”的教学模式也便于同学们之间互相督查,互相交流,有利于形成全班“比、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423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