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国际秩序的基础,国际分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从而促进国际贸易发展,谁主导国际分工就将主导国际贸易秩序。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平等属性一直延续到今天,从伟大的地理大发现开始,国际分工秩序一直就由发达国家主导,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占主导地位的力量仍将是欧美发达国家,本文分五个阶段阐述国际分工及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并分析现阶段基于全球价值链下国际分工格局。
  关键词: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秩序;全球价值链
   一、国际分工及国际贸易秩序的定义及联系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劳动分工。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际贸易是为国际化分工的一种交换形式。各国际贸易经济体参与国际贸易需遵循的规则与规范就是国际贸易秩序,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秩序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推动国际分工的发展,进而促进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科学技术是最重要的生产力,工业革命开始于能源革命,每一次能源革命将引发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进步,形成新的国际分工格局,推动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漫长的过程。劳动分工起源于原始社会,它诞生于生产过程之中。在人类历史上的三大社会分工,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然而,当时的社会分工只是一个低水平的区域分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开始了超越国界,在经济上把整个世界连在一起,逐步形成了国际间的专业化生产与合作。到现在为止国际分工的演变,大致经历了萌芽、发展、初步形成、发展、深化五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变化也形成了相应的国际贸易秩序。
  二、不同国际分工体系下的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
  1.国际分工萌芽阶段: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贸易秩序
   第一次的国际分工是以地理大发现为重要标志的,地理大发现使劳动分工社会化、国际化,并转换为国际分工。在“地理大发现”之前的分工都只是范围有限的区域分工,而在“地理大发现”之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市场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这时候起,贸易区域从地中海沿岸扩展到大西洋沿岸,而16世纪开始的大规模殖民地开拓,也为国际分工准备了条件,这确立了早期的国际分工和国际分工的最初形式——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国际分工体系。例如,在当时三角贸易是国际分工的典型形式。由于当时没有发生工业革命的时候,国际分工还是建立在每个国家的自然经济之上,具有明显的地域局限性。
   在此阶段形成了宗主国强势主导、殖民地被迫参与,极不平等的国际贸易秩序。亚洲、非洲和美洲沦为西欧国家的殖民地,使它们在一开始就在国际贸易中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西欧国家把国际贸易看成一种零和博弈,通过贸易顺差聚敛金银财富,加剧了国际贸易秩序的不平等、不公正。
   2.国际分工发展阶段:以英国为中心的贸易秩序
   从18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机器行业的发展形成国际分工立足于世界市场上。在此期间,国际分工是资本主义工业国家和农业国家之间的分工。英国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它成为整个国际分工的中心,并垄断国际贸易。当时,世界经济以工业国为中心,尤其是英国。在此期间,国际分工从大机器工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获益,并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这一阶段,由于英国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生产率高,产品价格低廉,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它主张自由贸易,使英国制造业在广阔的市场里长驱直入。英国通过自由贸易和机械工业的力量,把落后的亚非拉国家变成了自己的销售市场,使他们成为仅提供农副产品的农业国。这种以英国为中心的极不公正的国际分工及贸易秩序,没有使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农业国受益,反而使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3.国际分工初步形成阶段:以欧美少数发达国家为主导的贸易秩序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后期,電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的输出,并使国际分工进入形成阶段,真正意义上的垂直型国际分工体系最终形成,工业化国家之间的水平型分工也迅速发展,丰富了国际分工体系。在这一阶段,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国际分工的中心从英国延伸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在这段时期内,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日本,原材料和食品的生产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这种国际分工形势下形成的欧美国家为主导的国际贸易秩序,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但由于各国都完成了产业革命,国际市场更加竞争激烈,世界市场矛盾也进一步增加。
   4.国际分工体系的深化: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是原子能,计算机和空间技术,它也由此引起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的产生,促进生产力的增长和国际分工进入一个新阶段。国际分工呈现出不同于往日的许多新特点:(1)“水平型”国际分工取代传统的“垂直型”分工的主导地位,在工业化生产之间的合作,进行专业化已经成为主流。(2)工业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转化为行业内部的国际分工。(3)垂直、水平、混合型等多种分工体系并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国际分工中,美国主占主导地位,以美国为首的建立总协定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作为多边贸易协定和机构的框架。这是世界贸易的基石,其作用不可替代,同时各类双边与区域贸易规则也广泛兴起,最重要的有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东盟等。同时还出现了RTA及FTA,但国际分工的重要主导者仍是美国。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下降。为了自身的利益,美国已经成为众多贸易保护措施的发起者。美国通过《综合贸易法》全面实行贸易单边主义,给多边贸易体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冲击着之前双边贸易规则及多边贸易规则形成的“意大利面碗”现象。但是,目前的国际贸易规则仍然由美国主导,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无法得到很好的维护。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生产力、经济能力及科技水平直接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的地位。    5.当前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分工格局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推进,受各种因素的推动,国际分工格局逐渐演变为由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分工格局。
   由于国际分工由产业间向产业内转变,在以全球价值链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形式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生产的最终产品,也取决于产品所在的价值链的环节。工业产品可以分为不同的价值链的阶段:初级、半成品、零部件、资本品和消费品。发达国家在中间产品和资本品中具有竞争优势,他们主要生产高科技产品,国际劳动分工中生产出高附加值的零部件和资本品,尽管他们是也会受到产品的生命周期影响,在比较优势中,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生产环节的竞争优势有所下降。但发达国家仍处于产业链的上游,起主导的作用。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优点是只在生产最终消费品上。目前,在国际分工中,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竞争力有所提升,但发展是不平衡的,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虽然具有竞争优势,但仍位于全球价值链的最底部。这一时期的国际分工及国际贸易秩序仍然没有改变其不平等性的本质,发达国家始终主导着国际分工格局,国际分工的内在不平等性,导致了价值转移,发达国家都位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中心,生产交换高附加值的产品,垄断世界经济的规则。并通过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和反倾销进行贸易保护,并压制着新兴工业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剥削了其他国家的大部分经济利益。
  三、国际分工演进新趋势
   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以全球价值链为基础的国际分工仍是主要形式,发达国家掌控价值链的上端,在国际分工中居于主导地位。所以他们主导着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
   在新能源革命推动下,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国际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一些新的问题和现象已经出现,国家界限已经逐渐减弱,而跨国公司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载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产业的转移,基于全球价值链离岸服务外包正在形成。未来,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发生,其特点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参与,这将推动全球价值链的分解,整合和创新,以及各环节的附加价值将会改变。面对全球价值链的重构,各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进步所有有利于促进发达国家的产业回流,这必然影响到国际分工。此外,在未来,在新兴工业国家的国际分工地位将得到改善,和跨国公司的内部和外部的分歧也将成为劳动的国际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角色
   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是随着国家的竞争力和经济实力的强弱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在新中国建立前,我国是宗主国与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分工体系中,一个被压迫、奴役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劳动分工同时利用其比较优势发展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后,1991年,我国外贸出口总额在世界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排名第15位,自2010年以来排名第一,跻身世界十大强国之一,但由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加工和装配的低水平阶段,获得的经济效益不高。中国必须超越低的附加值制造困境,从规模制造向创造价值转移,构建由中国企业主导的全球分工网络。为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趋势,加快智能制造的发展,打造以“本土企业”为主链的分工体系,积极参与全球贸易规则重构,推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从国际分工中获取更多利益。
   在全球价值链中,国家之间的供求关系和合作已形成劳动链分工的各个方面比较稳固的组织体系。短期内,国际分工不能被颠覆与重塑。所以长时间内发达国家仍然将位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主导地位。但中国作为新兴工业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拥有着较完备的工业体系,这意味着中国拥有财富的生产力,未来也有实力作为国际分工体系和贸易秩序的主导者之一。
  
  参考文献:
  [1]张亚斌,范子杰.国际贸易格局分化与国際秩序演变[J].世界政治与经济,2015,(03).
  [2]何茂春,郑维伟.国际分工体系:中国、全球化与未来世界[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05).
  [3]石磊,唐海燕.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贸易秩序变迁的特点和新趋势[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10).
  [4]周升起,兰珍先,付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地位再考察——基于Koopman等的“GVC地位指数”[J].国际贸易问题,2014,(02).
  [5]张幼文.要素流动条件下国际分工演进新趋势:兼评《要素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新发展》[J].世界经济研究,2017,(09).
  作者简介:潘水秀(1998- ),女,侗族,湖南省怀化市人,长沙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专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616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