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社会变迁视角的非遗濒危传承与保护策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伴随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遇到极大的挑战。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变革,在悄然间转变了非遗传承的动力机制,各类多元化的高科技产品逐步取代传统技艺产品,而公共文化教育也进一步弱化了非遗的生存根基。基于此,本文立足于社會变迁视角,提出了一系列非遗传承与保护策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变迁视角 传承与保护
  在顶层设计体制下,城镇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现了有机整合。当下,绝大多数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传缺乏客观认知,并且认为非遗无法在城镇化建设潮流中历代传承。显而易见的是,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尽管城镇化建设为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了阻碍,但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社会变迁视角下.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非遗传承。在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成本交换、利益往来与经营风险等成为生产生活的关键因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例外,传承人单纯关照自身内心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综合考量非遗传承所需的时间、精力与人力等资本及交换的利润所得。简单来说,若非遗传承人在无法保证个体生存的情况下,不断付出,势必会造成非遗的萎缩与没落,且这种传承行为也是不合理、不规范的。现阶段,由于非遗所需的时间、精力、人力及资金较大,使得诸多高品质的非遗产品的市场价格水涨船高,呈现出“有价无市”的局面,不适宜大众消费。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市场经济的有机整合,意味着非遗进入一个以货币为媒介的劳动力合作体系中,要实现非遗传承目标,需要经济、文化与技术等社会要素的协调配合。
  (二)技术发展体制下的非遗传承。在现代科技卓越发展的大环境背景下,各类智能化工业生产模式应运而生,如机械纺织、摄影摄像、电脑绘图、光电仪器等。这些智能工业生产模式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逐步取代了身体性文化。在此进程中,各类以身体为媒介的艺术行为,只是改变了表现形式。例如,戏曲艺术逐步被舞台情景剧、影视剧所取代。机械化生产技术与媒介技术的创新发展是造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的主要因素,但那些在与机械生产竞争中保留下来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升华。
  (三)教育体制下的非遗传承。当下,我国采用分阶段性学校教育与西方正规教育模式。而学校教育以标准化、规范化的教材为工具,以解释性知识为主体授课内容。此类知识强调理论性、规则性与逻辑性,但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以激发情感共鸣、引发人性思考为核心的身体性文化,与传承者的文化背景、社会经历与情感认知存在紧密联系,只有亲身体验与实践论证才能获得。
  二、社会变迁视角下.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策略
  (一)完善文化产业链。各基层地区拥有很多技艺精湛、情感充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些传承人在缺少产业人才辅助与支撑的情况下,显得孤立无援,并且由于个体的市场经营能力有限,导致其无法维持生计,更谈不上吸引年轻群体的注意力。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是衡量其市场活力的唯一标准,需要依赖于成熟的产业环节与优质的社会环境。然而,各基层地区的非遗传承人对此缺乏客观认知。对于构建非遗文化产业链来说,与农村地区相比,城市在诸多方面体现出独特优势,为此,各城市制定并出台一系列政策,并逐步完善了非遗产业链,优化人才结构,通过各方面的协调配合,达到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
  (二)促进非遗传承与公众文化娱乐生活的有机整合。为顺应城市发展趋势,适应城市生活节奏,将各类极具地域特色的主题公园、博物馆及文化活动作为非遗项目,以调动公众参与非遗传承活动的积极性。当下,非遗传承与公众文化娱乐生活的整合已成为各地文化部门的重点工作内容,且采取的各类措施也各不相同。
  再者,还需创新创建非遗生存形式。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应当积极借鉴非遗主题文化娱乐活动的成功经验,创办符合本地域文化特征的娱乐活动。同时,加大对非遗传人培养、创意转化、商业经营及教育研究等各环节的投入,鼓励基层民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传承与保护,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对于进入城市的非遗传承者来说,应当有意识的完善非遗传承的社会功能,确保民族文化火种经久不息。以山西太原的非遗传承与保护活动为例,该市锣鼓传承团出现在各类企业年会、婚庆典礼、开业庆典及旅游景区中,在赚取表演费谋生的同时,也创新了非遗的生存方式。
  (三)将非遗传承纳入城市规划与公共事业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传承与保护不仅仅是文化部门的专职工作,更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常规性工作。在城市规划发展进程中,应当充分考虑非遗传承问题,预留充足的非遗活动空间,切实解决城镇化建设与非遗传承的冲突。伴随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深入,在学校教育体系中融合非遗教学内容已初步达成共识,尤其是艺术类、工艺类与体育类高等职业院校,要着重培养高素质的非遗人才。
  此外,部分院校开设了非遗课程,但实际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归根究底,是由于院校将非遗传承与就业相联系,导致非遗传承的暂时性不利局面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对此,顶层设计要将非遗传承纳入社会发展理念中,客观评价非遗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深化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又由于科技产业的高效性与便捷性,使得快餐式消费成为生活常态,增强了公众的惰性。由此可见,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关重要。
  结合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如今我国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走向没落,这是宏观政策导向的必然结果,但是这类情况并非都是社会变迁过程中完全不可避免的。当下,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公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求也不断扩张,为此,各地区应当将非遗传承与城镇规划建设、公众文化娱乐生活有机整合,在满足精神需求的基础上,达到传承与保护非遗的目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709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