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企融资过程中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企业的发展中,投融资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在目前我国的国家政策下,国有企业也开始转变为自负盈亏的模式,国家对其的直接支持减少,国有企业的融资渠道有了大的变化。从企业的稳健发展角度来看,国有企业需要重视融资过程中的风险,稳固自身的融资活动。本文从目前国企融资中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其优化措施进行探析。
  关键词:国企;融资;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一、国企融资中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融资财务管理理念的认知存在偏差
  由于国有企业的体制问题,使在融入资金的财务管理理念的认知上并不全面,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认知不明。
  1.成本管理认知不足
  虽然目前我国的政策在促进国有企业转向自负盈亏的模式,但是在实际的行动中,国有企业转变速度较慢,使在进行融资时依旧忽视对成本的管控,给予管理层一种融资越多企业运营越好的错觉,导致管理层在进行融资规模的确定时较为随意。一些企业甚至片面的认为为了防止项目中的资金不足,融资多多益善,最后出现债务过高或财务危机的情况,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2.对内部控制的忽视
  企业在融资后,对融资的管理只局限于其使用的途径是否正确等表层管控,并未注意到其管理的核心是内控。而且由于国企以往的体制问题,其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本身就不完善,从而难以对融入资金进行合理的管控。
  3.不重视会计信息的披露
  由于以往在会计信息的披露不够清晰明了,国有企业管理层难以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故而逐渐不再重视会计信息的披露管理。正是因为如此,同样在进行融资活动时也习惯性地忽视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从而使企业对融资中的信息获知不全,收集到的数据难以从全面的角度对融资活动进行分析,也使企业对融资活动认知具有片面性。
  (二)财务部门在融资活动缺乏独立的决策机制
  首先,财务部门在国有企业融资过程中没有找好自己的角色,不明确自己的职责,其在决策中设立的环节并不完善,从而导致在融资过程中本该由财务部门负责的工作由于其职责混乱不明而疏于管控,从而无法对国企融资活动进行全面的管理,也增加了风险发生的概率。其次,国有企业的融资不单单涉及到企业的利益,还需要来自政府部门(上级单位)审核,而地方政府(上级单位)在考虑上多以当地经济发展的前提为主,多保持保守的态度,所以大多数会选择降低企业报告的融资规模,减少国企的债务资本,确保企业的稳健发展。再者按照国有企业的融资流程,需要由财务管理部门和投资部门之间共同探讨融资的规模等细节,从而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方案。但是在实际中,企业的融资多受到管理层的主观决策影响,由于国有企业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殊性,使管理层容易出现为业绩而谎报实际数据的情况。原本只需要3000万的融资在呈给政府(上级单位)审核的报告上虚报为6000万,部门的融资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三)缺乏健全的预算管理机制
  国有企业在针对与某个项目融资时通过预算管理机制可以为管理层对未来的财务结果进行全面的预测,并对其进行适宜的筹划。但是在大部分国有企业的内部制度中,缺少健全的预算管理制度,无法对项目中的资金需求做出合理的预估,可能导致国企为了资金的充裕而多融资,进而导致融资成本上升。同时,对于融资后资金的使用也缺乏标准度量,在项目过程中出现资金使用过度的问题,降低了资金的利用率。
  (四)相关人员专业度不够
  目前在大部分国有企业中,关于融资的工作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其相应的管理人员也是财务人员,虽然随着国企的改革,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市场的变化莫测、政策的变革等使国有企业的融资比起以往难度增加不少,需要更加有针对性的专业人才。同时由于以往的惯性考核,使大部分国企也缺乏合理的员工考核机制,对员工的工作效率无从考究,其岗位的上升依旧以工作年龄为主,一定程度上也将有抱负的年轻人拒之门外。
  (五)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
  对于融资中存在的风险缺少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从而导致企业债务过高,面临经营不善的危机。比如国有企业在融资中一味的以业绩为主,过多的借入资本,导致企业的债务资本比重过高,利息的支出增加。此时若企业的收益下降,则使企业“入不敷出”,财务陷入危机。而风险评估机制的缺失就是导致这种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企业没有合理的制度对出现的风险进行危险性分析,自然也就无法识别其对企业经营造成的损失大小,在融资中较为盲目。
  二、国有企业加强融资中财务管理的策略
  (一)提高财务部门的决策独立性
  首先,国有企业财务部门要明确自己的职责,结合外部市场环境和自身经营特点制定相关决策制度,同时也要考虑当地政府和国家政策等因素,加强国有企业财务部门在融资活动中的独立决策能力。通过内外部两方面的因素考量对融资规模、融资方式等进行决断,使其在满足企业需求的基础上促进企业的发展。除此之外,国有企业可以采用权责统一制,将活动中每个环节的责任落实到具体,更好地督促管理人员在融资活动中的工作效率,减少由于人工因素导致的失误。
  (二)健全预算管理制度
  国有企业在进行融资过程中的财务管理时,注意与其他制度的协同合作,通过预算管理,企业可以在事前、事中、事后全方面对资金进行监管。在事前通过预算管理,企业可以对项目所需要的资金锁定一个区间,减少企业在融资金额确定上的盲目性。在事中、事后,预算管理制度对各环节的资金使用额度都设有相应的标准,在融入资金流入项目使用时,按照参照标准判断每个环节中资金的使用情况,便于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算管理制度对所融资金进行细化,并对每个部分设立参照,便于风险的发现和排除。
  (三)加强对财务管理的全面理解
  国有企业需要重视由于原本体制的影响而在自身思维惯性上的缺点,对于融资中的财务管理理念全面进行认知,定期对全体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尤其是加强管理层的认知,改变其在决策上的片面性。武装思想使其更好地指导行为活动,同时也要加强对普通员工的理念普及,明确自身在财务管理中的职责,从而更好地在其中发挥作用。
  (四)健全监管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
  加强对融资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对每个环节的资金流动进行监管,及时发现存在的风险,减少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概率。健全的监管制度还可以对各部门、各员工工作进行监督,同时配合绩效评价制度,对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进行评价,使其发现自身能力的不足,促进其进行自主性能力提升。健全的績效评价制度还可以对各个制度进行有效性评价,对存在的风险进行关键因素分析,使企业可以快速采取合适的措施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国有企业在员工的激励政策上还需要制定奖惩制度,对于其中表现优异的员工进行合理的奖励,打破原本的按照工作年限为主的升降模式。配合绩效评价中的评价结果进行岗位调整,并给予相应的绩效压力,从而促进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
  三、结束语
  按照目前我国的政策走向,融资活动成功与否将对国有企业的稳健经营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对于融资的财务管理完善是国有企业融资中的重点。目前在国企转型的阶段,新旧模式的碰撞使融资中存在的风险较多,国有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发展方向以及外部环境对自身体制进行改革,确保财务管理的合理、科学,从而降低国企融资过程的风险发生概率,进一步推动国企的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艳秋.国企融资过程中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 (1X): 116-117.
  [2]赵洁莹.国企融资过程中财务管理的问题剖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经贸,2016 (16): 189-190.
  [3]孙晓嫚.国企融资过程中财务管理的问题剖析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8 (10): 116-1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891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