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代下徐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2001~2016年期间,徐州制造业总产值环比增长率呈现倒“U”型结构,体现了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向中高速的经济新常态特征。2016年,徐州制造业中高端制造业占比达到65.99%,制造业结构实现由中低端主导产业向中高端主导产业的转变,同时,自2011年以后人均产出水平高于江苏省平均人均产出水平,其经济效率水平不断提高。在新时代背景下,徐州要立足自身区位优势、发挥现有制造业集聚优势,不断加快制造业结构升级、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完善人才发展支撑体系、营造创新发展的营商环境,实现徐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进而提升徐州制造业竞争优势。
  关键词:新时代;制造业结构;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9)11-0042-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在新时代背景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辛国斌(2019)认为变革、创新和融合是我国制造业当前发展的重要形势,任保平(2018)认为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提高产业质量,陈昌兵(2018)认为在创新驱动下,我国由依靠投资和牺牲环境为主发展,转型升级为服务业升级、高端制造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因此,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提高地区竞争优势。
  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新亚欧大陆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和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其工程机械和木材加工产业已经形成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近年來,在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样呈现明显的集聚化发展趋势。在2001~2016年期间,徐州制造业总产值环比增长率显现倒“U”型发展趋势,即在2001~2010年环比增长率处于上升趋势,而在2011年之后环比增长率处于波动下降趋势,体现了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向中高速的经济新常态特征。在此期间,徐州制造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即低端、中端和高端技术型产业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低端技术型产业占比呈现下降趋势,由2001年的50.74%降低到2016年的33.67%;中端技术型产业占比略有提升,由2001年的18.21%上升到2016年的22.37%;高端技术型产业占比呈现上升趋势,由2001年的30.69%上升到2016年的43.26%。2016年,徐州制造业中高端制造业占比65.99%,实现由中低端主导产业向中高端主导产业的转变。与江苏省人均产出水平相比,徐州制造业人均产出水平在2001~2010年期间低于江苏省平均人均产出水平,但在2011年之后人均产出水平高于江苏省平均人均产出水平,说明近年来徐州制造业不仅强调规模发展,同时更注重效率的提高。为了实现徐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于徐州制造业发展现状和优越的地理区位,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为地方政府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借鉴。
  一、 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系统深度融合的产物,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工业革命的关键基础设施,加快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有利于加速智能制造发展,更大范围、更高效率、更加精准地优化生产和服务资源配置,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的“转型”强调经济增长类型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转变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以便实现制造业提质增效;制造业升级主要表现为中高端制造业产值占比的增加和低端制造业产值占比的减少。通过“互联网+制造业”实现资源有效配置,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环境污染监测力度,减少污染排放,实现高质量产出,同时,通过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向高技术产业转型,进而提高徐州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占比,促进制造业升级。徐州市政府通过财政税收政策鼓励、支持和培育互联网平台,推动龙头企业积极发展企业级平台,鼓励企业上云,提高企业资源的配置效率、降低信息化成本、促进共享经济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二、 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
  制造业升级除了通过改变高中低端制造业结构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产业内升级,即产业内企业的经营活动由从事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转变,根据价值链的“微笑曲线”,附加值更多地体现在产业链的两端,即研发和销售环节,而生产、制造和组装环节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徐州拥有全国著名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以徐工集团为核心,汇集大长实工程机械、卡特彼勒、金广机械、天龙液压机械等1000余家工程机械及配套服务企业,形成从研发、制造、销售到服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徐工集团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领先企业,如果直接加入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可能会遭遇跨国公司的“狙击”,因此,可以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先构建自身主导的国家价值链,先服务于国内市场,然后再拓展到海外市场,积极打造全球化的生产网络和组织模型,以核心技术和专业服务掌控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环节,摆脱西方全球价值链的束缚和制约。通过产业内企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提升徐州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国际竞争优势,形成世界级先进的工程机制产业集群。同样,在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下,徐州市政府积极引导地方产业发展,培育更多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以及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新兴产业,逐步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以便实现产业集聚区内的劳动力共享、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等。   三、 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协同创新生态网络
  新时代背景下,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即经济发展的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政府引导各种创新要素集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服—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生态网络。政府在协同创新网络中起到引导、协调和支持作用,通过制造相关政策、提供交流平台和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源的融合,鼓励各方协同创新,促进协同创新网络的形成。企业作为创新活动的主体,应积极与高校研究院所开展合作交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同时,企业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邀请用户积极参与产品技术创新活动,开发研究满足用户需求的新项目、新产品。科技创新需要资金支持,国家鼓励金融業服务于实体经济,徐州市政府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服务技术创新融资需求,金融机构要为企业的科技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提供多渠道的融资业务,为实现制造业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的机构,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协同创新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提供信息交流、咨询服务和知识整合等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是协同创新网络与市场之间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的重要桥梁。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校所推动、用户参与、金融支持和中介服务的高度融合,形成“政—产—学—研—金—服—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生态环境,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四、 引进、留住、用好人才,完善人才发展支撑体系
  企业是创新活动的主体,人才是创新的关键,地区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应引进和培养人才相结合,实现制造业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通过广揽国内外专业技术人才,包括高端制造业技术人才、互联网人才等,同时,协同发挥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产业集聚区等各方作用,培育高端技术人才和工业互联网技术人才,不断壮大徐州市的技术人才队伍,为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对于引进和培养的人才,如何留住和用好人才,实现徐州市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又是重中之重,需要政府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形成人才评价激励制度,以便留住、用好人才,同时能够进一步吸引人才集聚,形成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系统。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可以通过畅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间人才流动渠道,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柔性流动方式,加强人才互通共享。徐州市政府已建立了相对较为成熟的人才流动机制,每年都有高校人才在地方政府、事业单位或大型企业之间的交流互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鼓励校、企和政府事业单位的高度融合,形成更多的跨领域合作,培养更多的跨领域创新型人才。在创新人才使用机制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优化人才评价激励制度,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留住和用好各类技术型创新人才。
  五、 营造企业创新发展的营商环境,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落实“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对于地方政府落实“放管服”改革重点在“管与服”,“管”要求政府部门利用新技术创新和加强监管职能;“服”要求政府部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要想实现徐州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营造一个优质的经营环境,徐州市政府要借鉴北京、上海的典型经验,转变管理理念和方式,以简审批优服务便利投资兴业、以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营造良好的发展软环境,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具体落实开办企业全程网上办理,压缩企业设立登记时间,推广电子营业执照,提供缴税“一窗受理、并行办理”,实现纳税“最多跑一次”等服务,从而降低市场主体运行的行政成本,促进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网络系统功能
  徐州拥有横贯南北、联结东西的高铁枢纽、货运铁路枢纽,有利于引进现代先进制造业项目,包括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和大型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在现有交通区位优势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升基础设施网络化、智慧化水平,优化基础设施系统功能,为实现“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提供良好的网络基础,为徐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硬件环境。
  参考文献:
  [1]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制造2025解读材料[M].北京:中国工信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2]任保平.新时代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的六大战略[J].人文杂志,2019(7):31-38.
  [3]辛国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9(2): 5-7.
  [4]任保平.新时代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理论阐释与实践取向[J].学术月刊,2018,50(3):66-74.
  [5]陈昌兵.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转换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 2018(5):16-24.
  [6]夏永红.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创新机制分析[J].中国商界,2010(1):151-152.
  [7]夏永红.“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徐州市的发展思路与对策[J].市场周刊,2015(12):48-50.
  作者简介:
  夏永红,女,江苏徐州人,硕士,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748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