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背景下徐州特色小镇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特色小镇是城乡产业发展的新模式,集聚地理条件,产业优势,对于实现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特色小镇作为经济平台,结合历史文化进行产业定位,对于徐州特色小镇可开发资源进行分析,并向资源开发与文化融合提出建议,希望论文内容对促进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特色小镇;历史文化;产业新模式;文化产业
特色小镇是指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项目。特色小镇建设对于市场经济增长具有非常大的潜在推动力,与此同时,促进产业资源开发与历史文化背景融合,结合历史特性文化背景,对于当地民间艺术,风俗节庆进行更深层次挖掘开发,作为当地标志性名片予以宣传,形成独特地域风情。对于消费者而言,开始追寻精神层次的高需求和生活品质的高层次,注重参与性、文化性及体验性,与文化底蕴相结合的特色小镇才是具有灵魂的。
一、徐州特色小镇发展现状
2017年徐州市城镇化率为63.8%,县域城镇化率为53.7%。徐州市从2017年开始计划三年每年补助每个新型中心镇1000万的资金以及特色示范点500万的建筑资金,这一决策为特色小镇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支持和鼓励。
(一)徐州省级特色小镇发展现状
目前,江苏省发改委公布的两批省级特色小镇名单中徐州市均榜上有名,在2017年第一批特色小镇中,徐州有以零散电子商贸形式构成具有特色的电商生态圈的沙集电商小镇。在2018年江苏省的第二批特色小镇名单中,徐州市三个省级小镇中铜山云谷小镇建设以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依托,致力于建设徐州科技创新中心基地。而大黄山硅科技小镇以打造绿色能源低碳智慧小镇为目标,逐步集聚形成了一批以光伏产业链为主的产业,并且多个企业产品质量已在全球领先。新沂智慧健康小镇旨在建设智慧健康生态基地,打造拥有高端产业链与生态健康生活结合的智慧小镇。
(二)历史文化特色小镇发展现状
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徐州市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这里是汉文化的起源地,汉高祖刘邦在此出生并发迹,拥有丰富的两汉文化遗存。虽然目前省级特色小镇建设如火如荼,但大多是以商贸和科技产业为主,徐州是汉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文化小镇的转型升级也很重要。如表1所示。在客源吸引力方面,国内游客喜欢人文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融合历史人文使得景点更具文化气息,使得游客愿意长久停留。
由表2可见,铁富镇、青山泉镇以及汉王镇当地坚持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将商贸、旅游等行业作为经济发展重心,年财政收入远大于汴塘镇、伊庄镇和赵庄镇等传统的农业大镇。铁富镇、青山泉镇及汉王镇由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坚持贸工农一体化发展,近年来根据产业需求进行人才招揽,目前铁富镇建有国家级银杏生产基地、农业部高效农业示范基地、江苏省粮食丰产示范基地,农业技术水平提升迅速,人才集聚力较强。与此相比之下,以汴塘镇为代表的传统农业镇,工业经济薄弱,农业经济所占比例较高,技术型人才缺乏,因此财政收入较少。
二、徐州市特色小镇发展问题
1.小镇系统化规划缺乏历史文化特性
目前,國家级特色小镇发展趋势中旅游和文化特色小镇发展势头较好且占比较大,国家级特色小镇总体规划比例较为合理,突出中华文化底蕴特色,所以徐州特色小镇建设也应更加强调历史文化底蕴特征,然而目前徐州特色小镇规划中商贸及技术小镇占大多数。具有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小镇大多都只是以传统农业手工业为主,如何将特色小镇的历史文化特性展现出来,并且使其成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名片,需要非常系统的方针指导。
2.小镇的历史文化特色产业定位不明确
近年来,在徐州特色小镇发展中,主要以技术型产业为主,近年来依赖高新技术的小镇以不断建立,但徐州作为历史名城,却并未有历史文化型特色小镇的提名,虽然根据江苏省发布的特色小镇名单中大多聚焦于高端创造,信息技术开发中,但历史文化宣扬也是城市建设发展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才是地区发展区别于其他的精髓所在,在提名的省级小镇中均以技术产业为主,而拥有历史的文化小镇,因为基础设施及经济跟不上而无法大力开发与宣传,大多历史文化小镇还停留在传统农业为主的阶段,并未进行产业调整,完成产业重心的转移,仅有的文化资源覆盖面小,无法与高新科技产业形成竞争力。
3.文化产业科技人才欠缺
徐州地处三省交界处,但产业技术人才相比江苏南部较少,我国人力资源、技术资源都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徐州相比于大中型城镇而言虽然生活成本较低,但是熟悉技术资源的人力少,在科技人才方面成本较高,难度较大。而特色小镇多位于乡村,目前都以农业为主,需先集结人才科技等资源,整合提升农业产业链,调整转型为现代化生态农业,为小镇转型建设奠定基础后,以一定经济基础发展文化产业,才能体现出当地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特色产业优势。
4.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不全面
目前,徐州历史文化特色小镇中汉王镇和马庄村都分布在交通便捷之处,基础条件较好,但直通小镇的专线车或公交车专线还不能全面覆盖,其余小镇目前交通位置不太便利,且没有开通小镇专线等,还有大多数小镇发展至今只具备一些基本服务,景区建成仍然存在较大问题,景区内对于旅游接待能力还有待提高,各景点的游客服务中心中对于游客出行、景区质量投诉、旅游保险和安全救援等多方面的人性化服务程度不够,此外服务设施相比于规划而言,明显较为简陋,配套设施不完备等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三、历史文化背景下徐州特色小镇发展对策
1.指导方针融合文化性规划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规划方针应结合其规划目标制定,其一般通过打造多方面融合的综合性服务节点,从而打造自然宜居且能使人感到放松身心的特色小镇。特色小镇的规划中首先要突出“特”,即突出当地特色,以当地最有优势的产业为基础,并且贯彻落实“一镇一业”的思路,发挥主导产业的集聚作用,除此外保持小镇的本土文化地域性特色,在优势产业中融合当地所特有的历史文化为背景,形成独一无二的产业名片,避免规划设计同一化,务求以当地特色为出发点,秉持创新理念,突出其“特而强”的特点,完善产业规模建设,增加就业机会。 2.徐州特色小镇特色优势产业定位
因地制宜。特色小镇非传统小镇,是文化与产业相结合的重要平台,作为汉文化的发源地,特色小镇重点突出与徐州息息相关的历史文化,将养生宣传与文化背景融合,推出休闲养生休憩和汉文化普及相结合的旅游文化路线。并且将传手工艺塑造成为品牌产业,利用社会名人效应进行宣传,就其艺术进行产品定位,赋予其附加商业价值。此外加强历史文化融合也是基于游客角度,根据中外文化差异,中国人较为喜爱历史背景浓厚的景区景点,而来华的外国游客大多也都是对于中华文化持有好奇和探索的态度,加强历史文化融合,可加深特色小镇对于国内外游客的旅游吸引力。
3.留住专业人才促进产业转型
目前,徐州历史文化特色小镇大多依靠传统农业及手工业为依托,首先,引进先进技术,完成产业转型后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发展文化产业,融合当地历史文化背景,将文化融入支柱产业中,例如,马庄目前着力于打造的香包小镇,以传统文化手工艺品作为文化产业名片,实现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其次,科技方面人才较少,因为技术型人才大多汇集在大中型发达城市,徐州位处四省交接之处,集聚各省人才具有绝对地理优势性,且作为高校汇集地,每年拥有大量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可以对有潜力的大学毕业生基于优惠政策或给予优待,以此留住人才。同时对于现有人才资源加强培训,不断更新其理念,交流交换促进知识更新及技术提升,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责任感,保障产业更快更好转型与发展。
4.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服务功能
目前,大多特色小镇建设规划不具体,首先,城市与小镇之间、景区与景区之间的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从市区到达小镇的交通专线未能全方位覆盖,导致除自驾游、包车外的其他散客很难到达,这使得特色小镇的客源覆盖面有所损失。而景区与景区间没有统一的交通管理也造成部分客流量损失。應当根据特色小镇建设规划,适当增加在城市与小镇之间的往返公交专线,景区则可借鉴扬州城市浏览专线的形式,在每个主要景区门口设立游览车停靠站,每天按班次发车,将附近的景区都串联起来,方便游客出行。其次,对于小镇整体规划应完善其教育、医疗和环境卫生的基础设施,小镇多位于山丘附近,风景优美,以特色生态化产业代替工业生产,打造环境优美,绿色低碳的宜居小镇,以独特的风俗,完备的设施,浓郁的文化,适宜的环境吸引游客资源,带动经济发展。
结语
特色小镇建设目前仍处于建设初期,需要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吸取经验与教训的同时要强调自身特色,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尤其历史文化是独一无二的,徐州自身文化积淀丰厚,将文化融于发展,将历史带入今天,优势产业予以历史文化相结合,将特色小镇打造成具有舒适性、文化性、科技性的新兴平台。
参考文献:
[1]付政儒.从旅游小镇探讨特色小镇的发展[J].财经论坛,2018(05)
[2]彭明唱.徐州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研究[J].市场周刊,2017(09)
[3]刘贺.从试点剖析角度探索特色小镇产业特色创建[J].小城镇建设,2018(05)
[4]秦笑.“产、城、人、文”视阈下江苏特色小镇的开发与培育[J].经济论坛,2018(06)
[5]王福鑫.江苏特色小镇建设的路径初探[J].江苏商论,2018(02)
作者简介:
于文希(1998.6- ),女,汉族,江苏镇江人,徐州工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吕倩(1982.1- ),通讯作者,女,汉族,江苏徐州人,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项目指导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66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