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预算经费绩效考核浅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力争用3-5年时间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为适应“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在高校校院两级管理的背景下,建立学院经费支出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有利于加强学校对各项资金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学院各项经费支出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因此,如何构建高校各学院预算经费评价指标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预算经费;绩效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力争用3-5年时间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为适应“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在高校校院两级管理的背景下,建立学院经费支出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有利于加强学校对各项资金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学院各项经费支出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因此,如何构建高校各学院预算经费评价指标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文献回顾
  Henry(2002)这样定义绩效预算,通过对绩效的衡量,来评价预算的执行效果,将政府部门的绩效与预算资源的分配联系起来,评价预算执行的效益,强调结果,注重事后的监督。预算绩效评价指标既包括正式的、可量化的、指标化的,也包括一些非正式的,如声誉排名或者同行口碑等。针对整个高校来说,绩效评价指标包括毕业生就业率、学生人数、毕业生的整体素质等;而对于高校内部即学校和各院系之间,指标主要包括学生人数、科研工作完成量,科研成果转化率、学生参赛得奖级别、教学奖项等。
  陆莹、王小玉(2014)从博弈论的角度来分析高效预算存在的问题,认为导致高校预算问题的重要原因是管理中的寻租行为,提出改进意见:公开披露预算信息、完善预算执行考核平键制度、完善会计核算体系与预算修正以降低寻租行为,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能。
  蒙亲绒(2015)认为造成高校预算管理松弛的驱动因素主要是成本补偿机制和分级预算管理体制,应该完善考核体系,消灭“人”的消极因素,合理配置资源,实现高校的长远发展。
  刘颜华(2018)通过对国内外高校预算管理现状的研究及分析具体案例,重新设计科学高效的市属高校预算管理体系,为示例高校设计一套完善的预算分配、执行监督、数据分析、绩效考核等具体方案,使人、财、物、事的管理一体化,使预算管理真正成为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二、构建高校各学院预算经费评价指标应遵循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进行项目支出分类,根据确定的项目类别设置对应的二级绩效指标,构建比较完整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二)系统性原则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处理好指标设立、目标编制、评价标准的相互关系,推进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的深度融合,优化预算支出结构,发挥绩效评价作用,实现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一体化。
  (三)合理性原则
  合理安排绩效考核评价内容,尽量符合高等教育的特点,引导学院进一步聚焦“双一流”建设目标,实现高质量发展。坚持简便易行,注重实效,宜于操作,形成细化量化、可比可测的考核指标体系。坚持优化调整,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根据各高校发展实际,不断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四)可行性原则
  建立可行的绩效考核机制与评价体系,强化预算绩效管理的刚性约束,推进绩效评价在预算管理中的应用,实现预算管理、项目管理、绩效管理的有效结合,全面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与效益。
  三、评价指标
  学院运行经费是学院开展正常教育教学业务活动的业务经费,设置指标、构建指标体系是绩效评价工作的中心环节。而指标体系实际上是绩效评价内容的具体反映,它将资金所投入的项目的具體活动内容及预期所要达到的目标以不同的指标和评价标准体现出来,为此,对运行经费的绩效评价也就是通过设置不同的指标和赋予一定指标标准对以上业务按资金投入、使用、产出效果的等活动的评价,按照项目目标管理的视角可以分为以下阶段:项目立项、项目管理、项目效果、项目效率四方面。根据此四阶段的活动内容构建运行经费的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如下:
  (一)项目立项:包括项目目标设置、项目决策、资金投入预算
  1.项目目标:包含项目目标内容是否明确、细化、量化是否符合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与定位。
  2.决策过程:包含决策依据和决策程序。主要讲述项目的申报是否有科学、切实可行的依据,是否有落实推进措施。
  3.资金预算投入数:主要讲述各业务活动需要投入的项目资金的测算数,是否有测算依据及执行预算的明细。
  (二)项目管理:包括资金的支出管理制度、目标导向的业务活动的实施、资金的使用结构
  1.项目资金的支付制度:财务审批制度是否健全;支出决策是否透明、审批手续是否完备。
  2.组织实施:各业务活动是否按计划实施、是否有组织机构保障,领导是否分工明确、责权是否一致。
  3.项目资金使用结构:资金使用结果是否合理、是否专款专用,是否存在挪用现象。
  (三)项目效果:主要是指项目实施后预期完成的项目目标,重点反映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业务活动所达到的数量和质量上的标准,以及项目预期达到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包括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培养规模、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条件保障。
  1.教育教学质量:国家级“一流专业”数、省级“一流专业”数、国家级“一流课程”、省级“一流课程”、重大教学成果奖数等。
  2.学生培养规模:包括普通本科生数、硕士博士研究生数。
  3.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培养培训工作、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人才工作。
  4.学科建设工作:学科点建设、学位点建设、研究基地建设、学科梯队建设。   5.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教职工和学生思想教育。
  6.教学条件保障:包括图书资料购置、教学设备购置等。
  (四)项目效率:包括项目完成质量、完成时效、完成成本
  1.完成质量:项目预期目标是否达到。
  2.完成时效:项目是否按期完成。
  3.完成成本:项目完成成本是否在预算经费范围内。
  以上是按照项目目标管理的视角,在四个阶段设置运行经费绩效指标,完整的指标体系构建还包括指标标准和指标权数,指标标准和相应的权数是整个指标体系构建中的难点,要根据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及其性质来定。
  四、评价方案的实施步骤
  完整的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前评审、中监督、后评价”的管理模式。
  (一)“前评审”是指在项目立项阶段,高校财务处组织有关专家对学院所申报项目材料审核和批复,主要审核项目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及项目推进的措施、项目预算资金的依据及资金开支制度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健全,是否切实可行。
  (二)“中监督”是指项目实施阶段,检查项目推进的落实情况、预算资金的执行情况,整个项目推进工作是否按申报书计划执行。
  (三)“后评价”是指在项目实施完成之后,评价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效率。为了保证评价的真实有效,可以先由各学院组织自评,最后再由财务处组织专家在学院自评的基础上进行再评价。
  五、结语
  实施学院运行经费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预算法》要求的体现,不断深化高校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从而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切实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问责必从严”,解决困扰高校的“重投入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慣性思维和某些领域预算资金使用低效无效问题。
  参考文献:
  [1]陆莹,王小玉.高校预算管理中的寻租行为分析—基于博弈论的视角[J].会计之友,2014 (16):108-111.
  [2]蒙亲绒.基于预算松弛的高校预算管理优化研究[J].会计之友,2015 (1):69-71.
  [3]M Holzer,LB Mullins,M Ferreira,P Hoontis.Implementing Performance Budgeting at the State Level:Lessons Learned from New Jerse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15,38 (12):1-12.
  [4]刘颜华.高校校院两级预算管理的研究——以G 高校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8 (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1130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