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需求与国际贸易的相互作用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当前国际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国际贸易的深度和广度也有了进一步的增长。参与国际贸易的各国家其国内需求也因此改变。以出口国的角度出发,从国际贸易和国内需求之间的相关性及作用的方式入手,结合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产业优势理论等,并结合了部分实例进行理论分析,从而得出二者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内需求;技术进步
一、微观经济模型分析
根据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模型,需求是价格的函数,即价格的上升会使得国内需求的降低。一国在具备比较优势或者资源禀赋的条件下,其本国生产的产品往往比国际市场价格低,该国也因此拥有了参与国际贸易进行产品出口的资格,且该国在参与国际贸易后价格会趋向国际平均水平。从以下的模型分析中可以看到,在不存在国际贸易时,国内市场的价格和产量分别为图中的Pe点和Qe点,此时的消费者剩余为A+B+C,生产者剩余为D+E。当该国参与了国际市场,负责出口产品以后,世界价格(也是此时的国内价格)为Pw,由于价格的上升,生产商的供应量上升为Qs,消费者的需求量下降为Qd,消费者剩余降至A,生产者剩余上升为D+E+B+C+F。最终导致的结果虽然总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会上升,但消费者剩余会下降。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国际市场的存在往往会使出口国消费者的利益受损。
二、国际贸易与国内需求间关系的理论分析
现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实例与上述的观点产生了差异。纵观历史上的日本的消费类电子产业、瑞士的鐘表产业,以及当今中国的智能手机行业,在有了国际市场的参与时,价格的确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但国内的需求并没有因价格的上涨而下降,甚至会有大幅度的上升。本文对国内需求和国际市场内存在的理论逻辑进行了详细分析。
1.生产者的角色和作用
首先,要明白国际市场与国内需求的关系,我们引入另外一个重要的角色——国内生产者,它在二者之间起到了联系彼此的作用。在微观经济理论下,一国参与了国际贸易以后由于市场的扩大,价格的上升,国内的生产者会获得丰厚的获利,同时国际贸易也会带来以下三方面好处:规模效应、加剧竞争和流动性增强。规模效应即由于边际成本会随着产量的升高而逐渐减少,国际市场使得行业整体在产量上升时,单个产品的成本可以降到最低值,使得企业所获的利润上升。加剧竞争是指原本在闭关自守的情形下,国内企业无法感受到国外企业的竞争,从而容易让这些企业获得市场势力,造成市场失灵。开放对外贸易能培育竞争,市场扩大,竞争者数量增多,看不见的手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流动性增加指在市场变大、竞争者变多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获取更丰厚的利润会采取合作的方式,不同的企业和行业间不断进行着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这使得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比重较以前大大上升。
由于以上三个效应的存在,国际市场与国内生产间的关系不仅仅只是扩大市场,提高价格使得生产者剩余提高。三个效应间的相互作用还会促进一国的产业技术进步,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产业优势。具体作用链条是:在市场扩大了以后,企业获得规模效应,成本降低所带来利润的上升会给企业带来更可观的收益,但在原先国内市场趋于成熟时,这种收益往往就会被企业的所有者和股东消化。由于国际市场的出现,外来竞争者加剧了市场的竞争,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不得不拿出这些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和R&D的研究,同时市场扩大带来的流动性的增强,也使得技术贸易、服务贸易、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的比重相较于以前有大幅的上升。规模经济提供了生产者技术进步的基础,加剧竞争和流动性增强,二者几乎同等重要的促进了行业的技术进步。这也使得可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越来越高,越来越丰富多样。最后由于产品越来越多样化也打破了微观经济模型分析中的假设,即市场不存在产品的异质,是处于完全竞争的,因此最终实际情况出现了与微观经济模型的不同。且根据罗斯托的经济增长六阶段理论,一个处于大众高消费阶段的国家的新兴产业中,价格并不是影响消费者做出决策的唯一因素。产品的多样化使得即使价格上升了,消费者也乐意为此买单,国内需求随之上升。
2.国内需求与国内生产者
为分析国内需求和国内生产者之间的作用,本文引入几个实例并结合理论具体分析。上世纪60年代供应瑞士和南德的印刷、报纸厂家的瑞士纸制品制造机械工业是节省劳力的新闻出版制造机器的早期开发者。由于瑞士与德国相对的高工资、劳力短缺、没有来自工会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反对,因而这类机械的国内需求相对地较大。这种情况与英、美等其他国家刚好相反,这些国家的印刷行业的工会力量很强并对创新是敌视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他国家的印刷工业有着放松规章管理和减少工会的影响的趋势时,当瑞士和德国的国内需求形式开始国际化后,供应机械工业中心瑞士与德国的厂商在世界上取得领先地位。日本人是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热衷购买者,喜欢能代表他们社会地位的最新款式。相似地,意大利人一向对服装、鞋类的最新式样和流行潮流格外敏感,为了突出个性化能很快采用最新设计。价格并不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决定性因素。另一个例子是德国人对安全和环境质量的异常关心均反映在国内行为和规章上,这使得德国许多汽车厂商能够成为国际标准的制定者。回过头来看中国的智能手机市场,近年来如火如荼的发展,有许多国产品牌也走出国门立足于国际。华为、小米、OPPO、VIVO常年来一直是国际市场上智能手机出货量最多的几个品牌,仅次于美国的苹果和韩国的三星。智能手机市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小米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以及对生产线价值链的高效管理使得消费者能够购买物美价廉的产品,2019年11月份发布的1亿像素摄像头也令世界为之哗然。华为在芯片和摄像头以及如今的鸿蒙系统等硬件上的突破帮助国产手机在性能上位列世界前茅。得益于华为通信业务的优势,先进的5G手机也引领着5G时代的市场。在5G的国际标准的制定上,华为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VIVO和OPPO的边缘化市场营销加上明星效应策略使其早期能过获得可观的收益,如今这两家品牌也开始引领技术创新,推出了更好的充电技术和更优化的相机算法。中国的智能手机厂商在技术上始终是整个世界的引领者,更好的拍照,更快的充电,更聪明的人工智能以及更加优质的显示屏幕都是整个行业技术进步的成果。加之近几年移动互联网的大热潮,人们越来越注重对手机的需求,不仅仅是价格,产品外观、品牌、功能、性能等都成了人们选择的标准,消费者们越来越乐意为更好的而不一定是更便宜的产品买单,这更加提供了产业技术进步的动力。 以上这些例子都证明一国的产业竞争能力,尤其是技术水平是被国内需求所加强,不单纯是要素禀赋不同的产物,而且需求的静、动态方面的共同的作用是具有一定重要性的。本文运用三个与国内需求相关的重要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以及产业竞争优势理论进行分析。
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内需求是影响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国内需求的重要性是国外需求所取代不了的,而且国内需求对产业竞争力最重要的影响是通过国内买方的结构和买方的性质实现的。如果一国的买方需求领先于他国,则一国的产业就能获得竞争优势,因为国内领先需求使企业先意识到国际需求的到来,并开发出新产品满足这些需求,促进产业升级。此外,老练的、挑剔的买方也是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因为他们的存在会给国内企业施加压力,促使其在产品质量、性能和服务等方面建立起高标准。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一个产品是具有其生命周期的,不同国家对该产品的需求也處在不同的时间线上。发达国家对先进产品的需求比其他国家领先,能够在本国优先生产创新型产品,而向国外出口较为成熟的老产品。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则指出国内需求是国际市场的基础,厂商往往会在国内市场建立起生产规模后再拓展国际市场。处于同等发展阶段的国际经济发展程度相近,人均收入接近,需求结果和需求偏好也就越接近,给该国的产业提供了向外出口的保障。
从上述的国际理论中,可以发现国内生产者和竞争者的关系不单单是完全的供需关系,产品是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时最核心的要素之一,国内需求对生产者的影响都作用在产品上。可以发现二者间存在这样一个逻辑链:在一国国内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的产业中,国内需求往往会给国内的厂商带来创新的压力同时让厂商明白创新的方向,使其能够制造出更富有创新力同时又符合市场的产品,这使得该国的该产业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具备很强的技术竞争优势。在取得优势后,由于处于相近发展阶段的国家需求偏好是相似的(比如中国和印度的智能手机市场),因此该国能够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的产品和营销策略如法炮制地放入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外市场,使得母国企业能够在东道国成为市场引领者。此外,由于产品具有生命周期、技术存在差距,在母国中一些较为成熟的技术或产品可以直接放到国外来获取市场,而在母国主要注重于不断创新,使得该国的产业的竞争优势不断扩大,从而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
三、结论
通过将以上的角色间的关系单独进行分析后,串连起来我们可以发现国内需求和国际市场是相互的并且存在一个双向作用关系:由于有国际贸易,出口国生产者能获得更多的利润,但竞争压力更大,因此会不断进行创新。在一些追求高质量消费的国家,消费者们更乐于去感受这些创新,因而国内需求会不断上升。由于国内需求也会提供创新压力,同时指明企业创新的方向使得国内企业的技术和创新水平能够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从而更好地获取市场并获得更可观的利润。最终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推动一个产业整个的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1]叶宏伟.国际市场势力与出口商品结构升级[C].浙江大学,2011.
[2]宗良,吴丹.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思维与动态综合竞争优势转换——历史演进、理论创新和模型构建[J].武汉金融,2019,No.235,18-24.
[3]王蕾.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发展趋势[J].纳税,2019,v.13;No.229,234.
[4]宋玲.国内需求对国际贸易格局影响的实证分析——刺激内需与世界贸易[J].中国商贸,2010,No.478,180-181.
[5]任祎卓.产品内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的传导研究[C].浙江大学,2016.
[6]肖玥.中国近代对外贸易思想[C].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8.
[7]赵晓峰.产业升级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研究[C].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1289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