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与流通业竞争力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区域之外的第三大经济增长极,在推动我国社会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京津冀区域又与长三角、珠三角区域有所不同,京津冀地区带有更多的政治色彩,目的在于缓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同时促进整个区域的协同发展。
一、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流通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不多。日本学者田村正纪从日本的流通产业具体数据与经济增长相关的数据入手,通过建立二者的关系分析了流通产业的功能和作用,最后得出流通产业是日本的主导和基础性产业的结论。我国国内学者也大多延续此种思路,更多侧重于论证流通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而定位到京津冀地区的论文更是屈指可数。丁绮从产业结构和布局现状入手,运用连续十年的面板数据建立复合模型系统从过程、组织、目标路径规划出产业协同发展方向。赵娴、杨静以京津冀三地实际的产业联动为出发点,运用投入产出法直接衡量地区间的产业关联效应客观评估京津冀流通产业协同水平,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温天力以索洛模型为基础,建立自变量为物质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因变量为流通产业增加值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求得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回归方程,得到各自地区关于物质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的贡献率,进而对京津冀流通产业的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关于产业竞争力,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相对较多,但是对于流通产业与产业竞争力的分析研究很少。王永培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地区流通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得出我国各地区流通产业综合得分,并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得分后的地区分类,针对不同类级提出了对策建议。刘根荣以“十一五”期间31个省份的数据为基础,通过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并对分析结果进行测评和得分排序。
二、实证分析
将数据导入spss23.0软件中,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对统计量的观测值为976.558,相应的概率P值接近于0,在显著性水平为5%的条件下拒绝原假设,即认为相关系数矩阵和单位矩阵有显著差异。同时,KMO值为0.615,适合做因子分析。根据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可以归纳出四个主因子:
第一主因子在解释x2、x3、x6、x7、x9、x10、x12、x14、x15、x19、x20、x21这12个指标上有较高的载荷。第一主因子的原始指标个数和贡献率都是最多的,对原始指标信息反映能力最强,故将第一主因子定为“综合水平”。
第二主因子在解释x1、x4、x16、x17、x18这5个指标上有较高的载荷。这些指标集中体现了产业的规模及基础设施能力,故将第二主因子命名为“规模和设施水平”。
第三主因子在解释x5、x8。这些指标集中体现了产业的结构竞争力,故将其命名为“结构竞争能力”。
第四主因子在解释x11有较高的载荷。由于只有一个变量,因此仍然按照二级指标的名称将第四主因子命名为“流动资产周转率”。
在确定了主因子后,根据各个因子得分系数以及原始变量的标准化值,计算各省份的主因子分数以及其得分排名情况,可以依次得到四大主因子的不同的竞争力得分结果。
三、实证结论及提升京津冀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一)实证结论。根据spss23.0显示的竞争力得分结果,京津冀三地在不同的主因子指標下的排名不尽相同。因此,通过对结论的整理和分析,能够得到有利于京津冀流通产业区域化发展的方向。
第一主因子“综合水平”得分显示,北京位列26个城市中的第1名,天津位列第5名,河北省仅排名24名;然而对于第二主因子“规模和设施水平”,北京位列第23名,天津位列第24名,河北省则位列第6名。放眼实际,北京作为我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中心,不仅集聚了大量的高精尖人才,也集聚了大量经济投资,交通网路的便捷以及协同发展定位中的北京优先都使得其综合水平在全国独占鳌头。天津同样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发达的海运带来了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同时天津便利的交通、良好的商业环境也推动了流通产业综合水平的上升。河北省的数据则充分的反映了三地之间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综合水平这一因子显示河北省位于26个城市中的倒数,然而从规模和基础设施水平这一因子的角度,却遥遥领先于北京和天津。河北省流通业规模更大、基础设备更加完善,但是综合实力却远远落后于京津两地,这一巨大落差应引起重视并逐步改善。
对于第三主因子“结构竞争力”得分可以看出,北京排名第26名,天津位列第8名,河北省位列第9名。得分反映出来流通产业并非北京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并且随着流通产业逐渐迁至京外,流通产业在北京经济发展中的分量将越来越小。同时数据也反映了将流通产业迁至天津和河北以后的良性效果。然而津冀不相上下的得分也从侧面反映了流通产业在两个地区有较高的重合度,存在相当程度的竞争关系。这种津冀产业趋同的现象,会导致在京津冀区域内很难形成优势,不利于提高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第四主因子“流动资产周转率”反映了企业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一般情况下,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流动资产周转速度越快,对资源的利用越好,企业的盈利能力更强。根据得分显示:北京位列第11名,天津位列第2名,河北省位列第8名。说明迁入到天津市的流通企业相较迁入河北省的企业更加强劲有活力,而随着北京流通产业的迁出,北京市内的流通企业发展有所下降。这一点也与京津的综合实力与河北省之间的巨大断层有关。
(二)政策建议。根据上述的分析结果,可以相应得到提升京津冀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参考建议。
第一,北京作为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领头羊,尽管结构和规模相较津冀两地都不具备竞争力,然而从产业功能链角度来看,北京的作用不可或缺。应全力打造企业总部所在地,以统筹指挥和研发创新为主要内容,将具体的批发零售销售运输等环节逐步外迁。近年来,北京创新发展动力不足,导致依附产业的创新发展动力呈现逐步弱化的态势,这在相当程度上会对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后续动力产生较为突出的负面影响。因此,京津冀区域的流通产业应充分发挥北京综合竞争力的优势,提供更多的创新、吸纳更多的投资,为区域发展提供正向的推动动力。
第二,天津在流动资产周转率上有相当突出的表现,在综合水平和结构的竞争力测度上也表现较为强势。作为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天津应更加发挥其港口的地理优势,着力打造京津冀三地的进出口贸易中心,不断提升流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河北省则承接北京和天津的流通产业转移,明确并非在京津的夹缝中求生存,而是应努力挖掘其在规模和基础设备以及结构竞争力的优势,真正走出一条带动河北省经济发展的产业之路。在上世纪80年代,河北省曾作为华北最大的物流仓储中心、全国知名的服装纺织品基地,流通产业与河北有着不可割舍的渊源。也正因有着深厚的传统流通作为基础,流通产业带动经济的再次腾飞未尝不可。
第四,由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特殊性,政府决策方面的统一部署和规划是非常关键的。目前省级之间的高层对话和工作对接机制已经初步建立,但是更加精准细致的衔接尚未建成,在地区招商引资、产业协同等方面还未存在长期稳定的高效沟通机制。同时,京津冀三地在制定政策时都倾向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从而造成部分定位重合、产业重叠,乃至产业竞争状况的出现,造成了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只有充分协调好京津冀三地在流通产业发展方面所发挥的才能,因地制宜让三个省市发挥自身在流通产业方面的优势,才能使得流通产业更好地促进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1609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