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混改”模式及其影响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式,但与国企混改的模式有所不同。中国建材集团是被国资委列为首批混改试点的单位,经历多年改革探索出以并购重组为核心的三种改革方式。与此同时,建材行业整体效益下滑,有效供给不足问题严峻,是国家供给侧改革实施的重点领域。选择中国建材集团下属核心公司中国巨石为案例来具体研究双重改革下对其经营绩效的长期影响。可以给其他有内部整合诉求的行业和需要市场化改革的国企提供借鉴。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财务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9)10-0105-06
  Research on “Mixed Reform” Mode and its Influe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Side Reform
  ——Take China Building Materials Group as an Example
  Wang Xuechun Yang Hongtao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224)
  Abstract: The mixed ownership reform is the main way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reform in China, but the mode of mixed ownership reform varies with different state-owned enterprises. China Building Materials Group is listed as one of the first batch of mixed reform pilot units by the state-owned assets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commission (SASAC). After years of reform, it has explored three reform methods centering on merger, acquisition and reorgan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overall benefit of the building materials industry is declining, and the problem of effective supply shortage is severe. The core company of China building materials group, China Stone, is selected as a case to study the long-term impact of dual reform on its business performance. 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industries with internal integration demands 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need of market-oriented reform.
  Keywords: Supply-side Reform; Reform of Mixed Ownership; Financial Analysis
  [作者簡介]王雪纯(1995-),女,江苏人,会计学专业硕士生,研究方向:公司治理。
  [通讯作者]杨洪涛(1966-),男,云南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金融投资、内部控制。
  一、引言
  在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发展推动下,20世纪90年代开始提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方案,希望通过引入民间资本提高国企的生产力水平,发展有竞争力和创新力的现代公司治理体系。从2014年国资委启动改革试点以来,截至2018年末,前三批混改试点企业达到50家,并且未来呈现批量推动趋势。成立于1984年的中国建材集团,是一家集科研、生产、流通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建材产业集团,被国资委纳入首批改革试点。自2002年起,企业为解决未来如何发展以及改变行业整体“多散乱”的问题,中国建材集团开始进行行业的整合以及多种资本的融合,重组近千家不同所有制企业,明确了“央企市营”的道路。与此同时,中国建材集团所处行业又是激烈竞争的领域,水泥、玻璃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从供给方来看,由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近几年建材行业的产能扩张受到明显抑制,减少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而随着环保标准的不断提高,各产业协同效应也在逐渐扩大。本文研究的重点,一是中国建材集团并购提升市场集中度,即增加民营资本注入降低国有产权集中度能否改善行业竞争格局,并提高盈利水平。二是从供给角度看,减产量、去产能能否有效缓解建材行业产能过剩的程度并保证相对稳定的盈利。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基于国外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学者研究发现股权越分散,越容易出现经营者利益与股东利益相背离的“两权”分离现象。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融合,降低了股权集中度,提高了两权分离度,比完全由国有资本控制的企业拥有更高的经营效率(Megginson W L et al.,2001)。混合所有制改革还可以降低国企的政策性负担从而提高企业绩效(张辉等,2016)。同时公有制和私有制的结合,之间的协同效应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实现了不同资本的互利共贏。国有企业中的非国有资本还能够为改善公司的治理制度提供经验,以降低道德风险。国内学者白重恩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改革后的控制权是否转移对企业能够产生不同影响,当国有资本仍控制企业时改革的社会效益更好,而当其他资本拥有企业控制权时改革能产生更好的经济效果(白重恩等,2006)。   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背景和角度,表明主要是国有企业体制中的产权不明确以及所有者缺位这两个问题使得国企经营效率不及私人企业,基本一致认为国有企业想提高盈利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具有必要性。但国外学者少有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模式或方法,而从国内企业发展现状来看,事实证明整合上市、并购重组以及股份制等资本运营方式是实现混改的有效途径(马红等,2015)。另一方面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原因在于,任何一个国家想保证长期持续经济增长离不开来自供给方的推动力(滕泰,201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改变过去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并将重心转移到如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而中国的建材行业正处于充分竞争领域,水泥、玻璃等产能严重过剩,成为了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文选取中国建材集团及其旗下子公司为样本案例,研究集团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模式以及对绩效有何影响。
  三、中国建材集团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研究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及方式
  1.改革动因
  中国建材集团的前身是中国新型建筑材料公司,由国务院于1984年批准设立,2003年由国资委接管,被划分为国有企业,之后更名为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2005年3月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于2006年3月在香港上市,之后集团旗下5家子公司也分别在国内上市。
  2005年前后,占建材行業GDP总量7成的水泥行业一直存在的产能过剩、集中度低、无序竞争的“多散乱”问题越来越严重,华东等地区水泥行业的恶性竞争使得大部分企业严重亏损。中国建材集团审时度势及时把握住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推动行业进行供给侧改革。2006年7月,中国建材集团成功收购徐州海螺水泥有限公司,跨出集团联合重组的第一步。短短几年间,中国建材联合重组近千家企业,使得公司水泥板块的业务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并探索出“央企市营”的改革模式。中国建材集团改革的动因可总结为四个因素:
  (1)政策因素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逐渐面临不适应市场经济、绩效放缓等困境,因此国家积极制定各项针对国有企业的试点、改革等措施。十八届三中全会等中央的重要指示部署,均将发展混改作为国企改革的核心工程。因此包括中国建材集团在内的六家央企最先进入第一批试点名单,迄今为止已经有50家企业进入混改名列,2019年第四批混改试点则将加入上百家企业,改革进程加快。
  (2)经济因素
  我国经济持续十多年的高速运行,国民生产总值实现了从十万亿至六十万亿的增长,但近几年逐步放缓,经济形势严峻。但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铁路项目的快速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带动国际建设等的大量需求刺激了建材行业的发展。因此国内水泥、玻纤等建材相关产业迫切需要解决产能过剩以及行业内恶性竞争的问题,于是以联合重组为主要方式的混改来保障行业健康发展成为迫切要求。
  (3)文化因素
  企业的内部文化可以决定其价值取向甚至是经营道路。国企和民企的“混合”是考验企业的包容性,就不能单靠条款的约束了。集团的“包容文化”正是倡导通过与自然、社会、竞争者、员工和谐,实现包容性增长,才能成为整个行业发展的引领者。
  (4)国际因素
  伴随我国在国际舞台中的影响力日益提升,国有企业在面临国内市场激烈竞争以及产能过剩等发展瓶颈后,不少企业开始主动选择吸纳国际资本、将经营领域延伸至国外市场以此充分利用各地资源优势,从而帮助企业向更多元化的领域发展。
  2.改革方式
  中国建材集团早在2002年就有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愿,虽然集团当时的年总收入能达到20多亿元、并拥有二百多家子公司,但存在巨额银行过期负债、缺少可支配资金、国家扶持力度弱等问题,让集团处于艰难境地。为解决生存发展的难题,集团层面决定把重点放在水泥板块发展上,2006年开始进行了大规模联合重组,通过其上市子公司广泛吸纳民营水泥企业的资本,在淮海、东南、东北和西南四个地区分别重组了中联水泥、南方水泥、北方水泥和西南水泥四个大型水泥公司。之后在2015年集团提出的改革方案获批,该方案主要包括四个要点:第一,引入社会资本重新合理调整集团股权结构;第二,提高员工持股数量;第三,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包括设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第四,保证中长期激励的有效实施。同时提出将其在A股上市的中国巨石等四家下属企业纳入集团内首批改革试点单位。
  根据多年经验,中国建材集团摸索出三种混改路径。首先,在上市公司层面,联合社会资本重组或成立一个新企业,即联合重组模式;其次,在平台公司层面,引入私人企业部分股份交叉持股即民企参股模式;第三,在业务公司层面,根据“三七原则”构建股权结构。通过这三个层面,既确保了集团对战略决策、固定资产与股权投资等的绝对控制,也能借鉴到私营企业中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从而提升自身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市场机制可以真正引入集团内部,从而加快国企的转型发展。
  (1)联合重组模式混改
  a.中联水泥并购民营企业
  中联水泥成立于1999年。同年,对其控股的鲁南水泥厂、全资控股的河南南阳航天水泥厂和河南安阳海工水泥厂资产重组。2006年7月,集团又重组了拥有万吨生产线的徐州海螺公司,成功实现各企业之间的管理联合,形成由徐州中联、淮海中联、鲁南中联、枣庄中联组成的中国联合水泥核心利润区。
  b.南方水泥的交叉持股
  2007年以前,中国东南地区的水泥行业在经过一段野蛮快速发展时期后,随即又陷入到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的市场衰退中。因此为了抢先开拓发展南方水泥市场,中国建材集团开始了兼并重组的进程。2007年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在上海的成立,正式拉开了国内企业联合重组的大幕。此后,中国建材、南方水泥等股东又合资成立了南方尖峰水泥有限公司和江西万年青水泥有限公司,同时收购东南地区多家私人企业,如浙江虎山集团有限公司和浙江水泥有限公司等,与此同时继续吸纳其他投资公司的资本,共同组成了由多家企业交叉持股的大型水泥企业。   (2)民企参股模式
  中国巨石是中国建材集团旗下最具有代表性的改革试点企业。1999年4月22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当年首次公开发行普通股7000万股,之后一直以发行股票、吸引基金等形式不断引入外来战略投资者和民营股东,从而逐渐降低企业中的国有成分,如表2、3所示。
  把中国巨石成立之初时的主要股权成分与2018年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中国巨石中的国有和集体资本占比持续降低,股权结构向多元化转变。企业通过引入外资,设立公司以及引入基金等途径,使国有企业与其他战略投资者逐步融合,共同经营。
  (3)以“三七原则”设计的股权结构
  从中国建材集团来看,它采用了“正三七”与“倒三七”的多种股权构成形式。当原所有者仍持有上市公司30%左右股份相对控股时,然后引入其他股东的方式是“正三七”;至于“倒三七”是指部分上市公司会持有70%左右的股份,然后其他投资者或民企实际控制人将分摊约30%的股份。这种改革方式不仅使得集团对内部战略决策、固定资产与股权投资等拥有绝对控制权,还能通过注入民营资本来增强企业活力,从而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二)“供给侧改革”后建材行业绩效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2015年受到供给侧改革以及市场重组等影响,建材行业整体经济状况不佳,但2015年之后至今,建材行业利润总额呈上升趋势而亏损数额也在下降,2017年末国内建材行业利润总额达到4446亿元,同比增长9.8%,但增速有所放缓;另外从2015—2017企业的毛利率和销售利润率水平的持续增长情况可以看出,在去产能去库存政策下建材行业的总体盈利能力呈上升趋势。可见政策以及经济环境的有利变化的确能够促成建材行业的转型发展。
  (三)中国巨石绩效分析
  中国建材集团已建成产业、技术、成套设备和物流贸易四大业务板块,中国巨石作为核心企业,负责开展集团战略性新型玻纤材料产业及其研发,也是我国新材料行业最早进入资本市场,企业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同时,中国巨石同北新建材等其他三家企业也是中国建材集团在2015年提出的改革试点方案批准后,第一批选入混改的试点企业。因此本文选择中国巨石作为案例来分析该集团在双重改革下的财务绩效状况[8]。
  1.财务指标分析
  (1)盈利能力
  净资产收益率是衡量企业获利能力的财务指标之一;营业利润率是指营业利润占营业收入的百分比,可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效率。由图2可以看出,除了在2015年供给侧改革正式提出之后,其净资产收益率呈现小额下降之外一直处于平稳上升状态,而营业净利率在2015年之后更是呈加速增长趋势,表明供给侧改革通过减少该行业过剩能源和降低低端产品产量,切实提高了该企业的获利能力和营业效率。但2018年左右,受房地产行业低迷的影响并且建材行业正处于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接力发展的结构调整期,技术装备水平升级形成持续性压力;同时还因面临环保约束,受生产环境治理影响,建材生产有关的原料、燃料供给结构和价格出现较大变化,生产成本增加,因此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重大影响,当年的水泥建材销售盈利能力有所下降[7]。
  (2)偿债能力
  流动比率反映公司持有的可变现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速动比率则是在全部流动资金基础上扣除存货、预付账款等变现能力较弱的流动资产之后,再来衡量其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因此反映公司的偿债能力更合理。从表中可以看出,2015年企业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有较大波动,然后逐步稳定提高,表明供给侧改革降库存、去产能以及企业正在进行的混改确实短暂提高了企业的偿债能力,虽然之后有所回落但一直呈向有利方向发展的趋势,与企业盈利能力指标分析相同,其经营绩效和偿债能力都有所提高。2017年建材行业整体流动比率均值为1.25,中国巨石为1;而2017年建材行业整体速动比率均值为0.9,中国巨石也为0.9,这表明公司流动资产中的存货和预收款项等资产的变现能力仍有待改善。
  (3)营运能力
  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应收账款的周转次数。存货周转率是一定时期内企业的运营成本与平均存货余额之比,体现企业管理存货的能力,并衡量库存商品占用的资金量及其流动性是否合理。由图4可以看出自企业集团于2014年起正式进入混合所有制改革行列后,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都有提高趋势,这表现出在推行改革进程中企业流动资产的管理效率得到提升,企业的存货周转一直处于较稳定状态,正是由于国家一直在努力调节产业结构和控制产能释放,加强了环保监控、质量严抓、错峰生产等综合手段的实施,致力于维持市场供需的动态平衡。近年来,在“一带一路”的引领下,中建材、海螺等企业在境外均有大型项目,加大了对建材物资的需求量,因此企业销售的资金周转速度有所增加。
  (4)发展能力
  由图5可以看出,2012—2014年企业的净利润和营业收入每年均有提高,且营业收入增长率也从负转为正,正是由于工信部在2012年颁布实施了新的《玻璃纤维行业准入条件》,提高了能源消耗、工艺设备等准入门槛,合理限制了建材行业低水平建设和盲目扩张,但后续增长仍不稳定且动力不足。2015—2017年,自供给侧改革实施以来全行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同时受惠于复合材料制品市场的大量需求,公司净利润有所增加,但2018年后由于公司不断地进行海内外扩张,面临的贸易壁垒逐渐增大,受中美贸易摩擦等国际因素影响增加,而国内低迷的房地产行业等也给企业的盈利能力造成影响。且其营业收入增长状况一直较差,甚至负增长,表明其盈利能力较弱,受外部环境影响很大,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
  2.结果分析
  通过对中国建材集团的改革原因、改革方式、其上市子公司各项财务指标以及改革后的建材行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建材行业经济發展整体保持稳定,并呈现出稳中有变的发展特征,可见中国建材集团通过大量并购重组有效缓解了市场的无序和恶性竞争,使得许多处于亏损状态的民营企业扭亏为盈,稳定了行业发展。再通过对多年的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率和流动速动比率等财务指标变动情况分析,可知:中国巨石在改革后,优化了其财务结构,特别是2015年后净利润增长率的不断提高,表明了其净利润的不断増长,但2018年净利润又有所下降,说明产能过剩等结构性矛盾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仍然存在市场需求和企业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集团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中还应考虑如何解决这些年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适时调整改革路径,并确保“混合”中的国企利益和引入的战略投资者利益都能兼顾。从中国建材集团这一案例可以看出,供给侧改革以及国企层面实施混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建材行业正处于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接力发展的结构调整攻坚期,以及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并举发展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建材集团要抓住政策和市场的有利优势,与时俱进,加快创新步伐,实现企业未来持续盈利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信息和经济运行部.加快推动建材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全年稳增长目标顺利实现——2017年以来建材行业经济运行形势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 2017(20):17-19.
  [2]Megginson W L, Netter, Jeffry M. From State to Market: A Survey of Empirical Studies on Privatiz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1,39(2):321-389.
  [3]张辉,黄昊,闫强明.混合所有制改革、政策性负担与国有企业绩效——基于1999—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16(9):32-41.
  [4]白重恩,路江涌,陶志刚.国有企业改制效果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6(8):4-13,69.
  [5]马红,王元月.混合所有制与资本运营——基于中国建材集团的案例[J].财会通讯,2015(11):15-18.
  [6]滕泰.新供给主义宣言[J].中国经济报告,2013(1):88-92.
  [7]孟圆.中国建材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财务成果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7.
  [8]冯帅.建材行业2017年经济运行分析及2018年展望[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18(3).
  (责任编辑:郭丽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1638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