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跨校修读教学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当今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已然成为趋势,辽宁省跨校修读教学模式经过5年的运行,在实践中暴露出自身的不足以及与新型智慧教学平台的竞争压力,亟待寻找新的突破口。通过研究国家教育信息化的背景和意义,在分析现有跨校修读教学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辽宁省跨校修读教学新模式。并结合管理学课程的运行,初步验证其有效性,以期为辽宁省跨校修读模式的更好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管理学;跨校修读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20)01-0000-00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and big data, using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has become a trend. After five years of operation, Liaoning Province's Cross School study teaching mode has exposed its own shortcomings in practice and the pressure of competition with the new intelligent teaching platform. It is urgent to find a new breakthrough.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n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mode of Cross School study,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new teaching mode of Cross School study in Liaoning Province and combines with the operation of the management course to preliminarily verify its effectivenes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the cross school study mode in Liaoning Province.
  Keywords;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Management; New Mode of Cross School Study
  跨校修讀模式,与传统的远程教育和现在众所周知的慕课(Mooc)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跨校修读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通过跨校修读课程,学生可以依据平台搭建的桥梁,选择修读本校(用课方)与其他高校(建课方)共享的课程,在本校和建课方学校审核通过后即可获得相应学分。跨校修读模式,拓宽了教学的时空界限,解决了原来有限的教学资源无法满足学生越来越多知识的渴求,而且在学分互认方面也为学生的选课提供了极大便利。目前辽宁省内近40余所高校的近7万名学生已通过“酷学辽宁”平台实现了学分互认。但经过5年的运行,跨校修读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
  管理学作为辽宁省跨校修读试点课程之一。本文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管理学课程跨校修读教学新模式为研究对象,对管理学课程跨校修读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性研究,以移动终端手机作为主要载体,对新模式主要方面和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促进辽宁省管理学课程跨校修读教学新模式构建提供系统科学的理论依据,为其他跨校修读课程的运行提供借鉴。
  一、现有跨校修读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传统、单一
  跨校修读模式很好地利用了线上资源,使学生的学习时间更灵活、学习方式更自由,通过视频回放功能,对不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反复研究,从而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通识可以通过反复收看,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但是此模式依然属于传统的授课模式,即“讲—听—练”模式,并没有实现智慧教学手段的有效使用,达不到最佳的学习效果,线上依然是教师单方面授课,没有课堂互动,即使有部分线下见面课程的设置,教师也基本上以串讲知识点授课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没有很好的互动效果,满足不了现代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学生的真正需求,不利于学生能力水平的培养和提高。
  (二)教学形式缺乏实践性
  跨校修读模式最大的缺陷就是难以实现学生动手操作、直接实践,从而造成学生对艰涩的理论不是很理解,当然就很难运用于以后的工作实际当中。在线上只能进行案例等管理情节的简单介绍,不能进行现场演练或者模拟操作,使得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理论灌输,没有实践感知,所学理论随着时间推移也就慢慢流失了,实际上,整个学期下来,最后在脑海中留存的知识也所剩无几。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前较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实施线下翻转课堂的设计。
  (三)线上资源设置不合理
  线上教学视频播放时间太长是主要问题,导致学生学习任务量较重。目前在线视频的设置多以45分钟为标准,且不可分割。而且课程的总体内容设计远远超出本校课程大纲的规定,以管理学课程为例,32学时的大纲要求,在线视频则远远超过了设定的学时,这就要求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进行在线学习,否则完成不了线上任务,就得不到相应的分数。而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于45分钟甚至更长时间,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明显。
  二、构建“1+1+3”跨校修读新模式   针对辽宁省跨校修读模式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打造智慧课堂的效果,辽宁省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笔者在原有跨校修读模式应用的过程中,结合新技术下智慧课堂的特点,提出构建“1+1+3”跨校修读新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手机等智慧教学终端”+“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全覆盖式智慧教学新模式(见图1),并以管理学课程为例,对此模式的实践应用加以说明。
  (一)跨校修读新教学模式的构成
  1.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体系
  信息化背景下,学生的学习不能再是以教师“满堂灌”为基本表现形式,跨校修读新模式以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在特定的信息技术背景下,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智慧教学资源,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情境,并通过积极实践寻求知識的消化和吸收,是一种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跨校修读新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创造为中心,实现以学定教,实时反馈。
  2.以“手机等智慧教学终端”为基本实现条件
  跨校修读新模式的实现条件以智能移动终端的智能手机为代表,手机能够支持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自主学习。除了文字交流,手机还可以实现与教师、同学之间的各种互动;智慧学习环境、智慧学习资源、智慧学习技术等也是跨校修读新模式实现的基本条件,通过智慧学习,教师可以及时捕捉各种信息进行学情分析,从而制定有效的授课方案;当前各高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智慧教室的建设和智慧学习平台的使用,这都为跨校修读新模式提供了的智慧教学的环境支撑;还有各种线上线下的学习资源也为新模式的实施提供了资源保障。
  3.明确教学目标
  跨校修读新模式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构建智慧教学环境,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师生互动,实现学生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的结合,进而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提升,最终实现启迪智慧,助力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实现学生从情感上、价值观上提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
  4.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跨校修读新模式的核心,不同于传统的跨校修读教学过程的设计,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每个部分都由教师根据在线视频及学生需求,精心设计,力求达到线上线下的完美互动,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佳。
  (1)课前布置预习任务
  首先是选择跨校修读建课方相关章节的在线视频课程,选择其他富媒体资源,并根据在线视频课程内容及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制作预习检测练习题并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并与教师进行在线交流,教师给予在线解答。
  (2)课中实施立体互动
  构建智慧课堂的核心是立体化的互动设计,跨校修读线下教学采用构建智慧教学课堂的翻转课堂形式,如可以把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每组6—8人,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初步解决教师设置的问题,无法解决的问题再反馈给教师,由教师讲解或者其他组协助解决;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将学生快速拉入学习场景,进入角色;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如利用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蓝墨云班课、超星学习通等,通过手机实时进行课堂师生的立体互动,并进行课堂随测、限时提交,教师进行实时点评并允许各组同学发表意见和观点,从而达到学生自我认知的建构。
  (3)课后进行个性辅导
  课后习题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和复习相应知识点的学习内容,目前跨校修读课程建课方提供的习题多为主观题,弊端是会存在学生抄袭答案、早答题的同学比晚答题的同学分数低等现象,学生刷题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设计符合课程内容的习题。除了常规的习题类型,还可以设计操作类习题,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现场录制自己的实际操作视频,通过智慧信息手段发送给教师,教师逐个进行个性点评,从而极大程度地避免抄袭现象,尽管可能带来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但可以避免刷题现象,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重视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适用性的反馈调节机制,在跨校修读新模式设计和实施中起重要作用。当前高校对于学生的课程评价大都采取过程性评价结合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传统跨校修读模式采取的过程性评价大多表现为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跨校修读新模式拟采取多元评价的方法,即建课方教师、用课方教师、学生评价相结合,线上、线下、过程、结果等评价方式相结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进行全方位评价相结合,从而达到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愿意学习的目的。
  (二)管理学课程的具体应用
  首先以建构主义原理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总体设计,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以学生的需求出发,最大程度地将学生的需求与课程设计相融合。采用跨校修读的方式,课程设计的思路是线上主要利用建课方的在线视频资源,学生自主学习,课下见面课采取翻转课堂结合智慧教学工具共同构建智慧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设计上结合艺术学专业的特点,如进行企业决策、企业文化设计、管理沟通等环节的设计,课前布置视频内容、设计结合专业特色的习题、其他在线资源使学生对见面课的内容有所了解,从艺术专业的角度切入,避免了学生的陌生感和排斥性,使学生更容易进入状态;在见面课上是将课堂学生分成6组(双数组),每组7人,进行团队式学习,每组按照班级学号排序,并按照顺时针方向就坐,方便课堂监督学生的参与程度,从而极大程度地降低了搭便车的现象,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融入课堂的效果非常好,结合专业知识将管理学相关内容融入其中;由于课前和课后的环节使学生意识到管理学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重要意义,课后部分同学会主动找老师探讨自己遇到的问题及今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对这类学生给予个性辅导,其他学生则通过设计章节、单元测试的方式进行知识点考核;在课堂考核评价方面,结果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设计全面合理的考核方式,分为线上考核和线下考核。   通过学期的综合评价考核,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该专业共计107人,平均分77.4分,较上一年65.3分的成绩上升了15.6%,学生的课后反馈表示学习了这门课后收获很大,认为管理学的基本常识对艺术类的学生今后就业会很有帮助,提高了他们对经管类知识的认识,并且通过课上和课下的综合实践,使课程的总目标—课程目标—三维目标得以实现,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初步验证了跨校修读新模式的有效性。
  三、结语
  综上,跨校修读新模式在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克服和避免了传统修读模式的一些弊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当今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已然成为趋势,跨校修读新模式是对传统模式的修正和补充,在运行过程中也必然存在一些不足,在与以“雨课堂”“蓝墨云班课”为代表的新型智慧教学平台并存的情况下,自身的竞争优势明显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应用实践中不断提高优化,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前程.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跨校修读”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6);206-207.
  [2]刘红红.应用型高校《管理学原理》课程翻转课堂模式设计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7(5);66-69.
  [3]左雪梅,周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管理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J].大学教育,2014(3);90-92.
  [4]江红霞,段玉玺,袁玲,李竹林,王兴阳.“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工作研究与实践——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7);68-72
  [5]纪常鲲,冯文艳,纪常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跨校修读学分的研究与实践——以辽宁省大学生跨校修讀学分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3);98-99.
  [6]罗菲.对辽宁省跨校修读学分项目的思考——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2014(10);196-199.
  [7]薛明智,吴祥恩. 省域内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共建共享的实践与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2);165-166.
  (责任编辑;张彤彤 刘 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1661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