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课程跨校选课模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该文从《数据结构》课程的性质和内容作了介绍,强调了课程的重要性。以《数据结构》课程为例对于跨校选课实施混合式教学改革,通过实施改革,以数据分析为基础和总结方法,为下一步进行自主校内SPOC混合翻转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以及方法借鉴。
关键词:数据结构;跨校选课;数据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34-0118-02
1 考试改革的出发点
《数据结构》课程是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培养计划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很多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之一。培养学生程序调试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能够编写结构清晰、正确易懂,符合软件工程规范的程序,建立数据结构的概念,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软件开发打好基础。
《数据结构》课程是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培养计划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很多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之一。因此选用跨校选课+混合式教学的模型对课程进行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跨校选课和学分互认的实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使得高校的人力、物力资源得以合理利用,促进校际间、区域间的资源互换和流动,有利于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 改革的内容和具体实施办法
以辽宁省精品课平台为依托,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对网络18-34合班学生的《数据结构》课程进行考试方式方法改革,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课程成绩评定采用结构分,强化日常练习、实验、实践,成绩构成:平时成绩(40%)+阶段测试(30%)+期末综合测试(30%)。其中平时成绩:线上成绩(30%)+线下实践(10%);阶段测试包括3次阶段上机测试(计20%)+1次基础理论综合测试(占10%)。阶段上机测试(闭卷)包括线性结构测试f线性表,栈与队列等内容)、非线性结构测试(树、图等内容)、应用算法测试(排序、查找等内容),每次题目数量5-6,考试时间为120分钟。阶段上机测试考核的主要目的是检查学生对算法的理解、程序实现及调试能力;基础理论综合测试(闭卷,笔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和算法的理解与应用,主要侧重基本理论的考查;期末综合测试(30%)以闭卷、上机方式进行,是对各章算法理解与掌握效果的综合上机评测。
2.1 跨校选课平台
2.1.1 线上成绩实施方案
线上成绩的实施主要依托辽宁省精品课平台,通过平台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要求。
1)视频观看:根据课程及学习安排,开放在线视频内容,设定观看时间段,督促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有效地进行课程内容的预习和复习。
2)在线作业:根据课程进度上传作业,设定作业完成时间,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生提交作业后,即刻由系统和教师以及助教同学共同完成作业批阅,学生可以随时查看成绩以及答案。在线作业的设置,可以让老师更加及时准确的了解,当前课程内容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且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部分测试内容的数据统计:
图1为测试以及作业中整体的同学答题情况,以及每道题目的同学答题情况,老师可以根据同学的答题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3)访问次数:对于线上视频的观看以及作业的完成,在成绩设置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并且教师可以根据同学的完成情况,对进度交差的同学进行及时的提醒。
4)各类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达到增加兴趣以及加深知识点等教学目的。
2.2 线下实践
本课程共安排10次线下实践课程,主要是针对在线的OJ测评系统,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实操练习,有针对性地进行编程能力的训练。
2.3 阶段性测试
在教学过程中,一共安排了3次阶段性测试+1次基础类笔试测试,让同学能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阶段性的反馈当前的学习状态。并且可以阶段性地掌握当前的重点以及难点。
2.4 期末考试
在期末考试中,主要是以算法编程类为主,在前3次的阶段性测试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类题目的考察,对同学可以在综合编程能力方面进行考核。
3 改革的效果
本次改革的重点是将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成绩进行过程化,并且需要进行跨校选课的内容需要进行学分的互认,将成绩的认定更加的合理化,透明化,过程化。同时也秉承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让学习随时随地,有据可依。这样的改革形式,可以进一步加强同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习不再是枯燥的老师讲同学听,逐渐地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上来,从而达到了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經过跨校选课的实施,让老师能够深刻体会混合式教学的实际意义,以及通过阶段性,过程性将所有的学习过程进行数据化,更加有助于老师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线上任务,预习章节内容、巩固学习内容、学习扩展知识,达到了改革的预期效果。
部分学生学习数据统计结果以及综合成绩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
学生登录学习平台完成学习任务,具体登录情况部分统计如折线图3所示。
4 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的改进措施
1)线上任务和线下课堂的结合性问题。首先,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必然会使用到互联网技术进行技术支持,但是在课堂中,进行活动时,网络的稳定决定了互动现场的效果,所以外界影响因素较大。还有就是同学和老师对于首次使用的教学平台不够熟悉,所以很多想法并没有实施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安排线上和线下的时间方面也没有经验,所以有些章节设置不是很合理。
2)学生的学习效果。应用混合式教学后,学生在课下的工作任务大大加强,需要在课下花费很多的时间来看视频,做任务以及测试。所以很多学生反映任务量有些大,而且本门课的实践性较强,教学内容有难度,导致学生觉得时间分配方面有些不是太合理,应该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安排。
3)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后,在教师方面要求得非常高,比如对于每节课程的作业设置,每堂课程的活动设置,包括对于课后的学生的完成情况都要进行及时的观察和整理,所以老师的工作量会加大很多。
参考文献:
[1]缪静敏,汪琼.合作学习观念与实施策略的分化——基于翻转课堂的个案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8(3).
[2]王建明,陈仕品.基于线上课程和工作室制度的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3).
[3]陈东雨,许静,姜红霞,等.“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7(4).
[4]江红霞,段玉玺,袁玲,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工作研究与实践——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7).
[5]张琦.“互联网+教育”时代下区域化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新模式的思考——以“重庆大学城跨校选课项目”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24).
【通联编辑:谢媛媛】
收稿日期:2019-10-08
作者简介:张媛媛(1981-),女,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分布式计算、移动代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227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