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石漠化问题的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石漠化是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南方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篇文章梳理了近十年以来我国一些学者的主要观点,以便为将来的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石漠化;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引言
  石漠化是目前阻碍我国南方地区经济社会实现深入发展的“拦路虎”之一。因此,认真研究石漠化问题至关重要。迄今为止,我国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从石漠化概念的层面进行考察
  王德炉,朱守谦,黄宝龙(2004)[1]认为:石漠化与荒漠化的关联度比较高,都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共同造成的后果。并且,石漠化是专门针对我国南方,气候比较湿润的区域。当碳酸盐发育的喀斯特生态环境变得日益不稳固的时候,再加上人为破坏植被等,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生产力减小,大面积的基岩露在地表上(或者说是砾石堆积),从而表现出趋同于荒漠的土地退化现象。屠玉麟(2000)认为:石质荒漠化与喀斯特地貌密切相关,由于人类活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出现了基岩大量露出、土壤受到严重损害、生产力大幅度减小等土地退化现象。张殿发,王世杰,周德全等(2001)[2]认为:石漠化与亚热带地区的岩溶地貌有关,其也会导致如屠玉麟(2000)等所述的结果。周政贤等(2002)认为:喀斯特地貌区的石漠化,才是石漠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水热因子和有利于森林发展的条件之下,喀斯特地貌当中的碳酸盐类岩层及其自然的植被生态系统,由于不断受到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从而造成了土地的使用方向发生变化,本来已经脆弱的生态系统更加脆弱,受到化学风化的各类岩层裸露面积更大。在这当中,纯质灰岩地区形成了被稀疏的藤刺灌丛所笼罩的石海,而白云质灰岩地区则形成了被稀疏的植被所笼罩的坟丘式荒原。这与干旱、少雨的荒漠化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比较相似。
  可见,以上这些学者对于石漠化所导致的结果,认识比较趋同。
  二、从石漠化变化趋势的层面进行考察
  左太安,刁承泰,苏维词,孙秀锋,官冬杰(2014)认为:(1)石漠化的防治形势仍然比较严峻;(2)石漠化的演变方式,由“重”至“轻”依次为:渐变式、跳跃式、返变式;(3)石漠化的演变趋势是好转与恶化并存;(4)非石漠化与石漠化之间的“互动”比较“活跃”;(5)中度石漠化的综合速率是最大的,同时,轻度石漠化与潜在石漠化是其主要的源头;(6)石漠化的演变与生态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等有关。张殿发,王世杰,周德全等(2001)[3]认为:生态地质环境的特别,对土地石漠化的影响较为显著。陈起伟,熊康宁,蓝安军(2007)[4]和王世杰,李阳兵(2007)认为:石漠化的总面积仍然在不断增加,而且其发展的速度还比较快。宋同清,彭晚霞,杜虎,王克林,曾馥平(2014)[5]认为:不同石漠化程度的区域,石漠化的演变趋势不相同。
  可见,上述学者都认为:石漠化的恶化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制止。
  三、从其他的层面进行考察
  周常萍,童立强,雷蓉(2005)认为:贵州省土地石漠化的“导火索”是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与人口的增长速度,大于生态环境的最高承载力。乔兴旺(2009)认为:目前,在我国的所有法律条文之中,与石漠化治理相关的内容比较短缺。因此,必须制定出可以最大限度调动起石漠化防治力量的法律制度。张军以,苏维词,苏凯(2011)认为:建立喀斯特地区土地石漠化的风险评估指标系统,有助于石漠化的有效防治。
  可见,这一系列的观点,有利于扩展我们对于石漠化问题的认识。
  四、从石漠化治理与扶贫开发的层面进行考察
  刘彦随,邓旭升,胡业翠(2006)[6]认为:对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说,石漠化治理的难点之处,主要在于:人口素质不高、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外部基础条件比较差。所以,石漠化治理和扶贫开发,必须要因地制宜。凌经球(2015)[7]认为: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有利于石漠化片区的特色资源开发、就地城镇化以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等。
  可见,以上的学者都注意到了扶贫开发与石漠化治理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五、从金融支持石漠化治理的层面进行考察
  王海全,覃安柳(2015)[8]认为: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发挥现有金融机构的作用、重点支持某些行业与产业、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以及金融创新等,有利于广西滇桂黔石漠化区的石漠化治理与扶贫工作开展。邹力行(2008)认为:“公司+技術+农户+开行”模式、“公司+公司”模式、村镇银行模式以及微贷款模式,不仅仅有助于石漠化生态治理技术产业化的蓬勃发展,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贫困山区的农民解决“资金难”等问题。
  可见,有些学者认为:金融可以支持石漠化治理。其中,邹力行(2008)的观点则比较全面,因为他给出了具体的金融支持石漠化治理模式。
  六、从民族学与石漠化治理的层面进行考察
  曹晓燕(2004)认为:实现贵州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石漠化的有效治理。杨庭硕(2007)[9]认为:苗族的文化传统,有利于石漠化的有效治理。
  可见,民族因素在石漠化的治理过程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中,著名学者杨庭硕(2007)的观点则更为新颖,因为他认为苗族的文化传统有利于石漠化的有效治理。
  七、从“三农”经济发展与石漠化治理的层面进行考察
  黄启学,凌经球(2015)[10]认为:政府主导、优化生计资本、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政策倾斜以及大力发展扶贫产业等,有利于石漠化治理和“三农”经济发展。马华,王云琦,王力,王益坤(2014)认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石漠化的变化趋势,与“三农”经济、生态政策以及农村人口变化等因素相关。邹细霞,杜芳娟,熊康宁(2009)认为:在治理石漠化过程之中,发展旅游业和生态农业,有助于巩固石漠化的治理结果、增加居民收入等。龙前朋,刘肇军(2008)认为:在贵州省的石漠化防治区当中,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能够大幅度提高“三农”经济的发展水平。朱斌,刘丹一(2015)认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可以为石漠化治理、发展“三农”经济等内容,提供一个崭新的思路。肖静怡,熊康宁,罗娅,刘龙春(2012)认为:不断健全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发掘农村新的经济增长极以及发展复合型农业等,有利于石漠化治理。刘肇军(2008)认为:转变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高效治理石漠化的措施之一。   可见,以上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说明了“三农”经济发展和石漠化治理之间的关系。其中,肖静怡,熊康宁,罗娅,刘龙春(2012)的观点较为完整,因为他们不仅仅关注经济社会“量”的发展,而且还关注其“质”的发展。
  八、从创新石漠化治理思路的层面进行考察
  很多学者各自从不同的视角,给出了治理石漠化的创新思路:石漠化治理应该和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产业,有利于石漠化治理。生态文明的理念,在石漠化的治理过程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等十分重要,是石漠化治理的“良方”。因为“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性的理念,用其指导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石漠化治理,一定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可见,黔西南州石漠化治理的相关成功模式,非常值得其他地方借鉴。
  综上所述,我国的这些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介绍了石漠化问题的研究状况。然而,大多数的学者并没有更多地分析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产业在这其中的作用。最后,关于金融支持石漠化治理的定性分析比较多,而定量分析却非常少。
  参考文献:
  [1]王德炉,朱守谦,黄宝龙.石漠化的概念及其内涵[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
  [2]张殿发,王世杰,周德全,等.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土地石漠化的内动力作用机制[J].水土保持通报,2001(4).
  [3]張殿发,王世杰,周德全,等.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土地石漠化的内动力作用机制[J].水土保持通报,2001(4).
  [4]陈起伟,熊康宁,蓝安军.基于“3S”的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岩溶,2007(1).
  [5]宋同清,彭晚霞,杜虎,王克林,曾馥平.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时空演变特征、发生机制与调控对策[J].生态学报,2014(18).
  [6]刘彦随,邓旭升,胡业翠.广西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与扶贫开发探析[J].山地学报,2006(2).
  [7]凌经球.推进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扶贫开发的路径研究——基于新型城镇化的视角[J].广西民族研究,2015(2).
  [8]王海全,覃安柳.集中连片特困区金融扶贫成效、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以广西滇桂黔石漠化区为例[J].区域金融研究,2015(12).
  [9]杨庭硕.苗族生态知识在石漠化灾变救治中的价值[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10]黄启学,凌经球.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贫困农民可持续生计优化策略探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2069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