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隆林各族自治县石漠化现状及治理措施与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隆林各族自治县地处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珠江水系干流红水河上游的南盘江自西向东环绕县境,境内有国家重点工程天生桥一、二水电站(水库)、平班水电站,生态区位和地理位置重要,由于石漠化的影响,群众生活困难,为了促进石漠化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在前人的基础上简单分析了隆林各族自治县石漠化的现状、问题及治理措施。
  关键词:石漠化;现状;问题;治理措施
  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侵蚀程度严重、基岩大面积棵露、土地退化的表现形式。石漠化是岩溶地区的首要生态问题,严重制约着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与方法,是遏制土地石漠化,改善生态环境,稳定提高农业生产,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取措。
  一、隆林县的基本情况
  1.自然情况。隆林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处在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地带,地理位置在东经104·47`13``~105。40`49``,北纬24。22`20``~24。59`56``之间。东与田林县为邻,南和西南与西林县接壤,北和西北以南盘江为界,与贵州省兴义市、安龙、册亨县隔江相望,全县土地总面积为5305920亩,其中,土山面积3977119亩,占69.3%,石山区面积为1628801亩,占30.7%,森林覆盖率为63.31%。县城所在地(新州镇)离百色市港口(右江)215公里,离自治区首府南宁市486公里。
  全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是个海拔较高,以中山为主,无平原的山區县,素有山高谷深、“地无三里平”之称。地势是南部高于北部,自西向东倾斜。气候属低纬度海拔较高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土壤母岩主要有砂页岩、石灰岩,土壤类型主要有黄红壤、黄壤、红壤、石土灰。
  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53.44万亩折合356.27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0.06%,年总侵蚀量达438632吨,受侵蚀最严重的是植被稀少的沙梨、平班、者保、天生桥、革步等乡(镇),这些地区水土流失有面积占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的70%,全县每年水土流失近200万立方米。
  2.林业资源情况。2017年隆林县森林资源变更调查统计表明,全县土地总面积5305920亩,其中:林地面积4036344.6亩,非林地面积1269575.4亩。全县林地中,集体林地占92.12%,国有林地占7.88%。在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2873279.85亩,灌木林地面积488019.75亩,疏林地面积1711.35亩,未成林地面积340021.95亩,苗圃地34.2亩,无立木林地面积224578.65亩,宜林地108453.75亩,辅助生产林地245.1亩,森林覆盖率63.31%。在森林面积中,针叶林433762.5亩,阔叶林1869444亩,针阔混交林16638亩,竹林10348.5亩。
  3.社会基本情况。全县耕地面积328517亩。其中,水田91221亩,旱地237296亩,人均耕地0.86亩。2017年粮食年总产量为9467.19万公斤,人均472斤。
  全县共设有6个镇10个乡,179个村(居)民委员会2619个村民小组,2209个自然屯,聚居着苗、壮、汉、彝等五个民族,总人口42万人(2014年统计),94834户,少数人口占总人口的80%,其中农业人口35.5173万人,农村劳动力18.756万人,约有40%的农村人口居住在的石山地区,人口密度为118人/平方公里。
  201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53.98亿元。财政收入达6.33亿元,首次突破6亿元大关,同比增长高于全市增幅。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6.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2.6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56亿元,比上年新增3.57亿元。外贸进出口达3663万元,完成任务的732.6%,增幅排全市第一,开创隆林对外贸易的崭新局面。
  4.交通、通信情况。全县境内现有G78高速公路过境,国道(324线)一条,过境长度30公里;省道(国道324线隆林支线332线)一条自东向西横贯全境,过境长度90公里;县道(西隆线)一条,总长度60公里;县管养公路172条,总长度552公里,全县实现村村通公路,形成了以县城新州镇为中心,对外连接南宁市、百色市以及周边各县,对内沟通各乡镇的交通运输网络,纵横交错。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通讯设施不断完善,全县16个乡(镇)、林场的179个行政村村部所在地都安装了程控电话或无线台式电话和移动通讯业务,较为便利。
  二、隆林县石漠化现状分析
  1.石漠化现状。隆林县石山总面积162.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0.72%,主要分布在南部斗烘坡南北两侧的蛇场、德峨、克长乡,东部的隆或乡以及马鞍山山脉者保乡的西面和天生桥、丫杈镇的北面。涉及16个乡(镇)61个村21760户21.3万人。
  石山面积中,属石漠化的土地(即岩石裸露地)面积达31.3万亩,(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2.5万亩,中度石漠化面积15.3万亩,强度石漠化面积10.6万亩,极强度石漠化面积2.9万亩)占石山总面积的19.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9%。潜在石漠化面积76.5万亩,占石山总面积的46.9%,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4.4%。非石漠化面积55.1万亩,占石山总面积的33.8%,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0.4%。属石漠化面积中可实施封山育林面积45万亩。
  2.石漠化治理工作开展情况。我县从1999年起就石漠化治理的方法与技术措施进行探索和研究,选择任豆树、香椿、酸枣、竹子、金银花、花椒等树种在石山地区,在生态环境恶劣的西隆公路沿线、丫杈忠义村等开展石漠化治理推广试验与示范。在尚未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以前,我们就在丫杈镇忠义村的部分石山地区实施了2000亩的金银花种植并获得成功,目前已进入盛产期,每亩的收入可在2000元左右。几年来,我县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与石漠化治理工作的力度,采取了以封为主,封造结合,退耕还林,建沼气池节能等综合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实施非林业用地石山封山育林面积8万亩,人工植树造林10.6万亩。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后,我们把石山区的石漠化治理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结合退耕还林在石山种植香椿、酸枣、金银花、花椒等8.6万亩,现这些地区已郁闭成林,同时,在石山区建设沼气池3200座,以减少对薪炭林的采伐。   三、隆林县石漠化治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宣传力度不够,群众意识不强,参与性不足,积极性不高。
  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加之石漠化治理工程时间长,见效慢,群众积极性普遍不高。
  2.治理中有些方法不当。在治理石漠化过程中一些不当的政府行为也引起关注。一些地方不能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特色去治理,而是将好不容易争取到的资金拿来搞坡改梯,把石头翻个个,这种做法花钱多,见效并不明显。再次就是一些地方没有按照实地适树原则,照办平果县模式,大面积种植任豆树,导致成活率差,年年造林不见林。
  3.资金短缺,小范围治理,效益不显著。石漠化治理工程量大,投资高,由于我县是一个边远贫困山区县,县财政收不抵支,財政投入林业生产建设资金非常有限,而国家的补助资金很少甚至没有,因而不能大规模的治理,只能小范围治理,效益不显著。
  4.石山封山育林投资少,管理比较粗放。
  由于投资少,难于投资工程建设质量,特别封山育林补助更少,群众只顾眼前利益,不配合林业部门开展封山育林工作,而封山育林面积分布广,难于聘请足够的专职护林员进行管理,不能有较全面制止群众放牧,取柴烧火的行为。
  四、 石漠化治理的防治措施
  石漠化综合防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和科学发展观,以科技为先导,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以试点促全面推进的发展思路。
  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西部开发的重中之重。防止石漠化加剧是隆林县石山地区生态扶贫,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石漠化治理实际上就是要将石山绿起来。怎样才能将其绿起来?封山与造林为唯一手段。由于石山岩溶区特殊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决定了在石漠化治理上应以封山为主,造林为辅,封、造、管相结合。以下是笔者在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后粗略的提出的几点石漠化防治措施及对策。
  1.加强领导,实行目标责任制。各级党委、政府及林业部门要把实施石漠化工程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规划任务的实施。同时要制定相关政策,加大舆论宣传工作,以确保项目的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
  2.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资金足额到位。对石山地区进行石漠化治理,实现生态重建,必须有资金作保证。而石灰岩溶地区基本上都是贫困地区,依靠自身的财力无法对石漠化进行有效的治理,必须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在争取国家和各级政府支持的同时,应积极争取周边省区和其它富裕地区的对口扶持,同时也应积极争取有识之士的资助或捐献。此外,石山区人民更应自觉参与到石漠化治理的工作中,义务投工投劳,共同把石漠化治理工作做好,通过对石漠化的综合治理,实现石山岩溶地区的生态重建。
  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本项目资金足额到位是本项目实施的关键。项目资金足额到位,包括国家投资拨款到位,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群众投工投劳到位。项目资金到位后,项目实施单位要建立系统的管理制度,特别是财会管理制度,切实做到专款专帐,专款专用。
  3.大力宣传,提高全民对石漠化治理的认识。石漠化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广大人民的自觉参与和多部门的密切配合。由于封山是石漠化治理必须采取的手段,而长期以来石山区人民的燃料来源主要来自石山,一旦实行封山,则完全不能在石山区内打柴,因此,要解决好封山与群众生活燃料来源的矛盾,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要担当起重任,首先要加大石漠化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力度,号召石山区人民自觉改变以柴为燃料的传统,鼓励以沼气、电、煤气等作为生活燃料;其次,协调好供电、农村能源办等部门,积极配合石漠化治理工作,想方设法为群众解决用电、筹建沼气池等一系列问题,为实现封山创造条件。
  4.因地制宜搞好多种经营和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石漠化治理必须坚持开发与治理相结合,只开发不治理,势必导致环境的更大破坏,从而阻碍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样,只治理不开发,人民生活水平无法提高,也难保治理成果。要根据不同石山区的自然特点,充分挖掘其内在优势,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宜蔗则蔗,并发展石山区特有药材;因此,应鼓励石山区人民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济, 合理利用现有的耕地资源,积极开展多种经营,通过多种经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增长,实现石山区人民的脱贫致富,并最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5.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是治理石漠化的唯一手段,而石漠化治理与常规造林、封山比,具有特殊性和艰巨性,必须组织由植物、生态、农业、林业等专家共同组成的专家组进行联合攻关,通过对石山区进行综合考察,提出治理的长期规划和综合治理方案,制定治理的具体措施,为石山区造林和封山育林作好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
  森林植被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 而封山育林是恢复和建设植被最省钱、省工的办法。封山育林,以封禁为手段,利用林木天然更新能力、植物群落自然演替规律,使疏林、灌木林、散生木林、荒山等林业用地自然成林。加快岩溶地区林地、草地、湿地建设是促进区域内森林植被覆盖面积的扩大,改善降水入渗条件和表层岩溶带的水资源调蓄功能的有效途径。如果岩溶地区植被发育良好,除植被根系层的土壤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外,地衣、藻类等吸附植被也会加强岩石表层生物的光合作用,改善岩石的持水性,减少水土流失。封山育林可选用喜钙、耐干旱贫瘠的植物,如吊丝竹、花椒、金银花等。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恢复植被,保持水土,严禁在陡坡地耕种,严禁砍伐天然林,适度放牧,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
  6.坚持实地适树原则。石漠化治理过程中造林苗木设计应遵循适地适树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对栽植的各树种、各品种苗木都要提出具体的技术要求标准。全部选用良种壮苗,通过林业植保检疫部门对苗木病虫害的安全检疫才能使用。严禁从疫区调入苗木。未经本地区中间试验鉴定的新树种、新品种苗木不能在工程中推广使用。
  全部苗木都要以合同形式提前预订好,在造林前备齐。苗木以就近预定为主,以远距离预定为辅。在符合质量要求的情况下,优先使用本区、本镇自产的苗木。苗圃在起苗前需浇好送嫁水。
  7.建立健全的监督、保护和管理机构。由于石漠化治理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必须建立健全的监督、保护和管理机构才能保证治理工作不反弹和避免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发生,才能不断巩固治理成果,从而实现石山岩溶地区青山常绿和可持续经营的奋斗目标。
  8.依法治林,  加强森林“三防”工作。森林"三防"工作即防止乱砍滥伐、防火、防病虫害。为确保石漠化工程的建设,在严格执行《森林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有关法规、法令,坚持依法治林的同时,吸取过去林业建设中出现边治理边破坏的教训,努力加强森林资源管理, 保护好现有资源,坚决制止乱砍滥伐,乱垦滥牧和毁林开荒等破坏森林植物的行为。森林保护工作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森林防火要做到“预防为主,积极消灭”。森林病虫害防治要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搞好预测预报,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监测和管理,整顿林政管理秩序,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使森林保护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五、 结语
  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石漠化防治仍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要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全民重视,技术措施科学,方法到位,协调好石漠化地区的人地关系,以保证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青山绿水。
  参考文献:
  [1]蔡道雄,卢立华,浅谈石漠化治理的对策及造林技术措施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 广西凭祥).
  [2]王永安. 封山育林的生态经济作用. 世界林业研究, 2000, 13 (3) : 19~ 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044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