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庆市旅游营销策略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通过对大庆市旅游现状分析,以及营销策略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得出了目前大庆市旅游发展的现存问题,最后从4P营销角度出发,提出针对于大庆市旅游发展的营销策略,为更好地开展大庆市旅游营销提出建议。
  关键词:大庆;旅游业;营销策略
   中国旅游行业经历了从起步、成长、拓展和综合发展四个阶段,我国实现了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到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 奠定了以国民大众旅游消费为主体、国内与国际旅游协调发展的市场格局,从“门票旅游”时代向“泛旅游”时代转变。大庆市是中国最大的石油石化基地,是中国第一大油田、世界第十大油田大庆油田所在地,一座以石油、石化为支柱产业著名工业城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是黑龙江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哈长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综合实力位列全国地级城市第11位,中国城市财力50强新二线城市。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素有“天然百湖之城,绿色油化之都”之称①。
   大庆市虽然为工业化城市,但是随着石油等资源的不断开发和使用,能源开采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作为全国著名石油城市,想要继续经济建设,能源已经不能成为唯一的经济动力,所以现阶段,大庆市逐渐完善商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以经济建设为导向的第三产业的建设,全力打造“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国温泉之乡”的旅游形象。而旅游营销是大庆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规划内容之一②。
  一、大庆市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1.大庆市旅游发展基本状况
   大庆市作为石油为主要产业的城市,在近十年发展中,因产业结构单一,弊端也开始显现出来,所以发展新兴产业是对于以工业化城市转型的必要途徑。大庆市目前57处旅游景点,为发展新兴产业,成功转型第三产业经济,大庆市修建高铁、机场等空陆双轨发展,缩短旅游者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大庆市的旅游业也呈现特殊的指数增长模式。
   2.大庆市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1)客源市场综合情况
   2018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55亿人次,同比增长10.8%,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5.13亿元,同比增长12.3%,2013年-2018年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保持增长趋势,国内旅游市场高速发展。
   人民平均收入水平的线性增长,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娱乐生活的需要,为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助力。人们旅游情况不仅限于年末岁尾,旅游支出也不再是居民生活支出的主要成分,现阶段旅游者是有详细的计划、足够的经济收入和心理需求的进行。从国内旅游人次逐年增长的趋势分析,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需品。
   从上述分析得出,大庆市作为黑龙江省主要城市之一,大庆市国内市场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旅游业的发展也应将国内市场作为主要目标市场。
   (2)客源市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通过大庆市旅游大数据进行分析,大庆市国内客源市场主要为黑龙江省及周边省份,是国内客源的主要客源,其中黑吉辽客源占比达85%,哈尔滨旅游者近150万人次,占比45%,属于大庆市旅游行业的一级客源市场。
  二、大庆市旅游营销特色及存在的问题
   1.大庆市旅游营销特色分析
   (1)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
   大庆政府制定了多项旅游宣传计划,不仅策划大庆旅游形象,而且安排专项旅游资金用于大庆市发展旅游行业。多次筹备大型赛事和活动,仅2018年大庆就多次举办大庆劳模颁奖晚会、中国国际商会会员企业大庆行、斯诺克国锦赛、全国女篮联赛、第十四届省运会,以及全国大学生、中学生田径锦标赛等赛事。
   (2)旅游产品的特色定位
   大庆市旅游产品做到了资源和市场的有效结合,旅游产品突显石油精神、石油文化、湿地文化等。为了弥补大庆市季节性的旅游活动,推出系列夏日温泉养生等项目,将“工业浪漫”与“旅游休闲”相结合,推出产业园项目等一系列旅游活动,丰富了大庆市旅游市场。
   (3)促销方式多样化,活动多样化
   大庆市近期举办多次全国著名大型比赛,赛事、节日活动不仅促进大庆市经济,也是对大庆自身城市建设的一种认可。目前,大庆市采取多种促销方式,开展大庆旅游春季促销周等活动。“哈尔滨-大庆冰雪温泉旅游直通车”互惠活动周的基础上,以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为契机,再次为哈尔滨和大庆两地市民打造的一场旅游惠民活动。
   2.大庆市旅游营销存在的问题
   (1)大庆市旅游形象不够深入
   大庆市被全国熟知,更多的是以石油形象出现,原有的城市形象深入人心。大庆市虽然有着“百湖之城”的美誉,也在各类城市排行榜中跻身前列,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并没有给大众较为深刻的印象。省内旅游城市的竞争对于大庆市发展旅游业也具有较强的冲击力,例如提及大庆,大多数人心目中的更多为石油能源地,而非旅游目的地。季节性旅游的旅游者首选是冰城哈尔滨,雪乡牡丹江等地,“形象夹缝”比较明显。大庆地理位置也属于“夹缝地带”。多数旅游供应商提供的旅游线路都会以“哈尔滨-牡丹江”为主线,而大庆、齐齐哈尔等地并不能出现在线路中。
   (2)大庆市客源市场发展不均衡
   大庆市旅游区域特征明显,多数旅游者来自黑龙江省内、大庆市周边城市,而省外旅游者对于大庆的旅游知名度极低。市场发展不均匀、不平衡。
   (3)旅游产品单一,不能形成产业链
   大庆市旅游产品偏向于湿地文化和石油文化,没有有效的将两种不同类型的旅游单品结合,大庆市虽然积极打造大庆独有风格的工业化、商业化的浪漫都城,但是将无形的旅游概念有形化展现给大众,大庆市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大庆市在概念性产品有丰富的营销理念和经验,但是有形化仍待改进。例如大庆市极力塑造大庆形象,不仅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合作,而且需要让民众触摸和感受到大庆形象。产品的单一化,使得大庆市旅游单品不能以链条式结构协同发展。   三、大庆市旅游营销策略
   在综合思考大庆市旅游营销特色的基础上,针对旅游营销中的几点问题,从“4P”角度探讨大庆市旅游营销需要改进的几点策略。
   1.产品策略
   针对大庆市现有旅游产品,结合大庆市独有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按照中远期发展目标市场,提出两点建议:
   (1)概念性产品有形化,提高有形产品附加价值
   紧紧围绕大庆的石油精神为主线,结合大庆天然湿地、大庆北国温泉,大力开展文化和旅游融合的主线路旅游单品,可以触摸到大庆工业化城市的“工业浪漫气息”。打造大庆独有的温泉之都,红色主题的油田观光游,设计大庆logo的工装服饰,在旅游者进行游览的同时,石油样品不再是旅游线路中的唯一旅游纪念品,强力塑造大庆精神下的旅游形象。
   (2)提升产品文化内涵
   目前大庆旅游纪念品中多以“一滴油”、“抽油机”模型等工业化产品为主,并没有在众多旅游团体中形成品牌效应,在旅游者群体中更多印象是温泉之旅。将工业与浪漫结合,创新地应用到旅游纪念品中,塑造工业化浪漫产品,设计更多有景区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所有旅游商品使用统一印有大庆logo的可回收包装袋,无形中将大庆形象传递到旅游者团体中,让旅游者真实地感受到大庆形象。
   2.价格策略
   大庆市目前旅游产品多以游覽观光型为主,大庆市林甸温泉较为著名,但是受季节性影响较为明显,需求价格弹性大,旅游发展过程中,价格策略一直以低价位主要营销,价格低,并不意味着单独的降低某种产品的价格,转变传统价格观念,将温泉文化以链式连接,温泉和连环湖等湖水观光游结合,针对大庆市商务型旅游团体,采用刚性的价格策略,对于旅游观光型的旅游团体,采用竞争型的价格策略。避开同质型旅游城市的价格定位,以促销等活动,激发旅游者的观光度假的动机。
   3.促销策略
   目前大庆市在全国知名度较高,综合排名也比较靠前,跻身全国50强。如果继续按照“地毯式”的促销策略,边际收益会逐渐降低,现阶段应主要应用大数据进行目标群体筛选,针对潜力型市场进行集中性促销活动,主要以大庆品牌进行宣传,突出大庆形象,提升美誉度。
   4.渠道策略
   伴随着旅游产品的销售手段增多,线上和线下渠道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地进行宣传。城市旅游行业发展建设,宣传和塑造形象,是区别于其他同质产品的重要内容。借鉴国内著名旅游城市的发展建设,大庆市不仅要注重旅游团体的旅游体验,需要将注意力放在散型游览者,建设旅游集散中心,目标是为散客提供城市服务。降低无管理型的销售模式,注重形象塑造。
  四、结论
   城市旅游形象的塑造是提升旅游城市知名度的重要过程,旅游营销是促进旅游城市发展的必要手段,大庆市独有的特色资源为背景,由工业化城市转型商业型城市,由只有石油文化到结合湿地文化、石油文化、历史背景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通过多种途径全力打造大庆旅游产业。
  
  注释:
  ①刘国民,张彩云.“互联网+冰雪旅游”产业发展路径选择——以黑龙江省为例[J].学习与探索,2018(1):130-134。
   ②马跃如,余航海.“互联网+”背景下社群旅游的兴起、特征与商业模式构建[J].经济地理,2018,38(4):193-199。
  
  参考文献:
  [1]保继刚,龙江智.城市旅游驱动力的转化及其意义[J].地理研究,2005,24(2):274-282.
  [2]蔡立媛.TSCPR:大数据时代的“利基营销”模式分析-基于顾客感知价值的分析框[J].新闻知识,2015(12).
  [3]陈子干.互联网时代下的县域旅游目的地营销:以浙江神仙居景区为例[J].旅游学刊,2018,33(4):9-11.
  [4]刘国民,张彩云.“互联网+冰雪旅游”产业发展路径选择——以黑龙江省为例[J].学习与探索,2018(1):130-134.
  [5]吕兴洋.目的地形象的感官营销思考[J].旅游学刊,2018,33(3):7-8.
  [6]马勇,周娟.旅游目的地电子商务网络的构建与营销创新[J].旅游学刊,2003,(5):78-80.
  [7]马跃如,余航海.“互联网+”背景下社群旅游的兴起、特征与商业模式构建[J].经济地理,2018,38(4):193-199.
  [8]H.R.Seddighi,A.L.Theocharous.A Model of Destination Choice :A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J].Tourism Management,2002,23:475-487.
  作者简介:白志明(1991- ),男,汉族,籍贯:黑龙江省绥化市,黑龙江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开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2292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