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逐步提升事业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形成健康、良好的发展模式,内部控制建设是关键的环节,良好的内部控制,有利于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单位管理风险。为此,各事业单位也逐步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尤其是在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推动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建设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的模式。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
内部控制制度,单位内部建立的使各项业务活动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措施、方法和规程。开展内部控制建设,是为了确保单位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资产的安全、经营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不论从内部控制的概念看,还是从内控控制的目的看,在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来看,会认为内部控制建设与事业单位没有太大的关系,有没有内部控制对单位的影响不大,这种认识并非全面,在实际管理中,尤其随着事业单位管理的不断改革,内部控制的作用越来越显现。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逐步提升事业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形成健康、良好的发展模式,内部控制建设是关键的环节,良好的内部控制,有利于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单位管理风险。为此,各事业单位也逐步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尤其是在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推动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建设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的模式。
一、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的必要性
内部控制建设程度影响一个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和质量。为推动财务内部控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单位负责人及业务人员、财务人员要从思想层面转变对内部控制建设的认识,提高对财务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视度,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单位相关财务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一是有利于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保证资产的安全,事业单位作为国家的职能部门,有着特殊之处,其资产为国有资产,资金来源为财政拨款,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实现对财务制度、财务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及时发现和解决财务工作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和问题,有效保证资金和资产的安全。二是有利于降低经济风险和廉政风险。建立有效、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利用,在人员管理、重点资金使用、预决算管理等方面,严格按内部控制制度要求及规定流程开展相关工作,并作出决议,能有效降低单位的经济风险和相关人员的廉政风险,一定程度上为单位和管理人员提供保护。三是有利于提升财务信息可靠性。财务核算的产物,即财务信息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内部控制建设的水平。建设有效的内部控制,随之会要求相关财务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并与之相符合,这样才能保证财务核算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产出的财务信息才能更加准确、真实、可靠、可利用,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确保单位的经营活动有效开展,避免不必要的经济风险。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领导层面,对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视不够,虽然对内部控制建设的相关规划和制度有所安排,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关注,缺乏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措施,使得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规划停留在形式安排上;业务层面,处于“局外人”漠不关心,与我无关的被动状态,任务内部控制建设仅仅是财务部门的职责,但是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需要有效的实施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需要单位全体人員的参与,并非财务人员可以独立完成;财务人员层面,缺乏内部控制制度的专业培训,理论支撑不够,经验不够,与业务人员沟通不充分,导致开展内部控制的效果不明显。
(二)内部控制覆盖面不全
内部控制渗透着单位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通常人们都会意识到收支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除此之外,还涉及单位预算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其他业务管理。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需要覆盖所有方面,各方面都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任何一环节的执行都会影响到其他环节的执行。
(三)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不健全
内部控制制度,单位内部建立的使各项业务活动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措施、方法和规程。与企业相比,事业单位的有着不同之处,各业务部门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度相对较低,财务部门也无法过多干预业务部门,这样,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集约化程度较低,不利于内部控制的监督,或效果不明显;内部控制建设不仅仅是财务的内部控制,还涉及业务部门、组织机构、职责分工等多方面,受事业单位本身固有的限制,各部门之间、各职位之间等的监督被弱化,一定程度上形成监督不力的问题。同时,没有完善的考核机制,也会使得内部控制管理流于形式,无法形成内控管理的闭环效应,也会降低内部控制的效果。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
事业单位在推进内部控制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转变思路、创新机制,以风险防控为导向,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运行的有效性,实现内部控制的目的。
(一)做好内部控制制度的宣贯工作,强化内部控制意识
做好内部控制制度的宣贯工作,强化内部控制意识。一是从领导层面,引起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视和认可度,转变传统认识,将内部控制建设提升到单位顶层设计层面;二是业务人员方面,灌输内部控制全员参与意识,让业务人员参与到内部控建设的过程中,营造“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的良好氛围;三是财务人员方面,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对内部控制进行全面的、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推动内部控制建设的持续、有效发展。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监督体系和考核体系
内部控制体制的建设与实施,需要有效的监督体系的参与和配合,才能实现内部控制建设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因此,在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至关重要。在事业单位中,有独立的审计部门,可以作为内部控制的监督部门,对财务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及时、有效、全方位的监督,及时发现并解决财务工作过程中的漏洞问题。成立内部控制小组,由单位负责人及分管领导参与,并对各自负责的领域履行管理职责,确保各项内部控制制度都能得到执行,并形成常态化管理。于此同时,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考核体系,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反映内控的实施效果,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到业绩考核中,起到进一步的督促作用,进一步提升内部控制建设效果。
(三)构建内部控制建设信息化平台
信息化建设是内部控制建设的必然趋势,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网络的高速发展,各项制度建设都趋向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一把“双刃剑”,有着发展优势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风险防控点,为此,传统的内部控制建设引入“信息化”成为必然,这样才能适应信息化和大数据的新要求。单位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内部控制建设信息化必须跟得上,对信息化环境下数据的传输、转换等环节设置有效的控制点,对财务数据的格式、时间、权限等进行标准化,确保财务数据的标准、规范、安全、保密,从而保证财务工作的平稳、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李连杰.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财会通讯,2011(32).
[2]高建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内控体系建设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2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2973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