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为配合“双一流”高校建设,探究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简称“双创”)项目中的存在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现从“双创”开展情况入手,采取对南京医科大学在校师生的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实施现状,系统分析师生参与的目的、程度和收获,探讨选题机制的合理性;结合问卷搜集的数据,分析“双创”项目未能结题的主要原因,揭示现有考核模式存在的不足。针对所暴露的问题,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机制和创新管理模式等方面提出建议,提倡避免形式主义、进行导师与学生的双向考核等,持续改进创新型“双创”项目的管理方案,通过助力“双创”的开展,推动高校的“双一流”建设。
  关键词:双一流;高校;创新创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促进高校整体水平及师生综合素养提升方面有着积极意义。为提升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国家于2015年全面启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简称“双一流”),旨在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在2017年公布了首批“双一流”名单后,加快了全国高校开展争创“双一流”建设的步伐。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提出的“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重要一环,旨在引导大学生于在校期间进行初步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在导师指导下通过自由选题、自主实施和团队合作来完成项目,进而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综合应用[1]。
  “双一流”建设要求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而“双创”开展的初衷很大程度上契合了这些要求,只是在高校建设与发展进程中,缺乏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考核要求,仅以就业率高低作为简单的考核指标,无法真正促进高等教育的进步和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如何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结合全国双创事业迅猛发展的现实,更好地推动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培养质量,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质量,已经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1 概况
  据统计,每年的“双创”项目都存在有课题不能按时结题或课题完成不理想等问题,通过对未结题原因的调查,学生积极性不高和项目可行性不足是主要因素。
  1.1 学生积极性不高
  学生积极性不高,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未能对科研建立持久的兴趣,低估了困难和付出。在对导师未顺利结题原因调查中,学生积极性不高导致的不能结题占未能结题项目数的63%。此外,在导师最看重的学生特点调查中,指导教师青睐的学生特质是对科研有兴趣,兴趣才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源动力,学生才会愿意在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从事科研相关的工作。与此同时,指导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切忌“包办”“代做”“互不联系”的极端合作模式[2]。
  1.2 课业任务繁重
  学生在本科阶段课业任务繁重,有76%的同学还同时承担着学生机构(含社团)的任职工作,相较于研究生在科研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加之知识储备、复习备考均占用一定时间,学生一般只能利用课后、周末、寒暑假进行科研训练,零散的时间不利于系统性学习研究的开展,客观上限制了“双创”项目的规模。另外,学生基本从零起步,缺乏基础知识和技能,从头学起大大加重了导师负担,碎片化的学习效率不高,造成时间和资源的浪费[3]。
  1.3 项目可行性不足
  一方面,项目时间紧,科研周期很难控制在一年之内,前期预实验、撰写结题报告等均需要时间,以致研究内容和时间大幅“缩水”,很多项目难以在短期之内做出理想成果,这是大部分项目不能按时结题的核心问题。另一方面,部分项目本身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实际操作中会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实践难度超出现阶段学生能力,缺乏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已成为阻碍项目进行的主要因素。其根本原因在于项目开题审核不严谨,项目初期规划不足,制约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有效开展。
  2 对策
  2.1 避免形式主义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科研兴趣,以兴趣为先导,以技能掌握、能力提升和习惯培养为中心,因材施教,合理灵活的运用不同导师和学科的不同质资源,避免流程和内容的僵化。一方面加强规范的培训,对科研基本理论和技能进行集中训练,提高效率以应对时间的不足。另一方面完善激励机制,将“双创”项目的完成度与学分挂钩,比如作为选修课的学分,加入奖学金的评定权重,保研考核酌情加分等。同时,加强师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渠道,便于项目更好的开展[4]。
  加大专项资金投入,提高导师开展“双创”项目的积极性,扭转导师用自有资金单方面“输血”科研项目的现状。合理安排课题数量,优先打造精品项目,引入考核制度,淘汰“僵尸项目”;对于前景良好,开展顺利的项目进行追加资助。鼓励以实践为导向,开展创新实验论坛,通过比赛和会议促成项目优质化比重的提高[5]。
  2.2 导师学生双向考核
  教育厅和学校设立两级督察组,构建完善的双向考核机制,评估学生和教师在项目中的执行能力。一方面,强化学生契约精神,高标准严要求,对学生积极性不高而造成未能结题,可酌情取消其参加“双创”的资格。另一方面,建立导师遴选机制,对导师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进行动态评估,打破以项目数作为筛选指标的传统,多渠道综合评估教师业绩,打造精品教师指导团队来保证项目质量。另外,教务处专家组和导师所在学系应建立共同审核机制,在立项之初对项目进行全面评估,提高课题的可行性。
  结题考核方式多元化,摈弃“唯文章论”的结题模式,端正学生参与“双创”的目的,避免浮躁的学术风气。客观评价学生的参与度[6],将自评与他评结合,对参与时间、項目完成度和个人收获等进行量化,综合考量并形成结题报告。同时,由学生、教研室、督导组共同参与,对导师的指导能力和指导程度进行打分,作为下一学年“双创”项目指导老师选拔的参考依据。因此通过创新的评价考核体系,才能提升师生在项目中的执行能力,同时避免“重学术,轻实践”的学术风气,努力推动学术、实践并举。   2.3 师资队伍构建
  建立“学校—医院”的合作模式,以“双创”项目作为纽带,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专业广泛合作,共同负责课题的运行。通过多学科的交流,做到“医—教—研”的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实干精神,善于转化的中青年教师队伍。搭建横跨基础、临床之间的沟通桥梁,强化实验协作与资源共享[7],努力打造一批优干教师领衔的精品实验项目,加快从基础到临床的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创造力。
  提升实验室在项目开展中比重[8],将一批基础实验技能强的老师引入师资队伍,对学生进行集体培训,传授基本科研知识与实验技能。同时定期组织指导教师培训,提升教师职业素养[9],交流项目开展中的心得体会,分享经验,努力提升指导教师的授课水平。
  2.4 创新管理方式
  学校搭建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网络管理平台即将投入使用,将“双创”项目的申报、管理、审批、报销等工作汇集在同一网站上,对学生、教师、学院学系和项目进行综合化管理,不同身份的师生有不同的权限,项目负责人可以定期汇报进度,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报销,大大简化项目运行流程,提升项目执行效率。同时,督查组可以对课题运行环节进行项目评价[10],针对项目立项评审、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建立完善的档案,简化操作流程并随时进行档案追踪[11]。自主财务管理制度优化了财务处报销的过程,同时网上的公示也增加了“双创”经费报销的透明度,从而确保资金的流向。
  学校利用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网络平台,将指导教师—学生—督察组—财务处相联系,从而缩短行政审批步骤,优化项目操作流程,提升项目运行效率,确保督查机制能有效监督项目的运行。新型集约化平台的构建既是把人才和技术“虚实结合”,更是对项目管理方式和项目实际运行规范进行“软硬互融”的尝试[12]。学校将立足于新型平台建设,不断完善集约化管理机制,努力创造更好的项目管理新模式。多方协同管理闭环,见图1。
  3 讨论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设立双创项目专门负责机构,挂靠团委,分管学工处和研究生院的副校长全权负责,团委主要负责“挑战杯”“创青春”,教务处负责“互联网+”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通过路演、讲座、动员等多种形式引导师生积极投入。
  学校现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4个部级重点实验室、2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拥有国内一流的医学模拟教育中心、江苏省医药动物实验基地,建有江苏省唯一的省级卫生政策智库健康江苏研究院,以及省内唯一的转化医学研究机构江苏省转化医学研究院。这些实验室与公共平台全部对本科生开放,而且利用本科生导师及成长导师等制度,师生配对,早期进入实验室,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业热情。
  各学院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院赛,鼓励青年学生按照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原则寻求项目,组建强有力的团队,动员和鼓励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利用教学工作量统计、奖教金评定、教师职称晋升、招收硕士、博士指标奖励等作为杠杆,撬动教师参与双创的兴趣和热情。学院指导老师根据专业特色、学科特点和近年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积极营造双创氛围,组织指导学生认真选题、培育作品。学院双创工作领导小组对项目立项和项目培育全程跟踪,并结合工作需要进行适当指导。每年本科生有1000多人次参加“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赛事项目,教师有200多人参与,营造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景象。
  学校为加强师生的成果转化,成立转化医学研究院,专门负责孵化有市场有前途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等。转化医学院主动出击,签约医学大数据平台、医学大数据解读平台、精准医学和真实世界研究平台、医工融合平台、专利转化与培训平台等多家平台,做好知识产权所有者与公司企业的联系人、中间人、服务者,知识入股,产权分红,免除前者的后顾之忧,让知识真正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4 结束语
  双创计划的实施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基础科研知识,提高实验操作的能力,促进学校科研水平的提升,在前阶段实行中发现有课题完成质量不高和项目成果转化乏力等问题。“双一流”的要求和理念,给了前进的契机。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利用优秀的师资团队,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作为培养英才的摇篮。通过改进单一的成果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师生双向考核机制,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从而使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更好的创造科研价值。加强多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沟通基础与临床,将“医—教—研”有机地结合,利用医生的临床经验、教师的基础知识和实验师的操作能力,共同打造精品项目,提升创新成果对于社会贡献的价值,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从而使“双创”更具有生命力。完善创新管理模式,建立网络化集约平台,将人才、技术、管理进行汇集,使项目开展更加高效,也给未来“双创”项目管理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郝敬宾,杨海峰,卢震等.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与专业技能培养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1):5-6.
  [2]  郝智,伍玉娇,张金柱等.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载体  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71-74.
  [3]  何碰成,王斌楠,黄文豪等.“双一流”建设视角下高校实验室综合改革的策略与路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12):261-263,274.
  [4]  邹艳芳,章立新,高明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与实验教学的协同关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9):172-174,185.
  [5]  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7):75-78.
  [6]  贾振元.建设“双一流”实验室支撑至关重要[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11):1-3.
  [7]  王敏,刘峰,肖海峰.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0):144-145.
  [8]  陆文宣,洪珂一.“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特色大学实验技术队伍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5):274-277.
  [9]  高红梅,刘义全,李印川.“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实验队伍建设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6):251-255.
  [10]赵希文,吴菊花,燕杰.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体系与方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0):67-69,84.
  [11]劉长宏,李晓辉,李刚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163-166.
  [12]周宏敏,熊文,陈伟等.“双一流”背景下的一流学科平台建设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3):23-24,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3434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