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核心部分,内部控制建设进程,直接影响单位管理水平与风险规避能力改善,对行政事业单位现代化发展意义重大。但实际上受内部控制意识不足与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效果并不理想。还需加强实践经验总结,在内控理念与制度及风险评估等方面加强创新,采取多措并举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稳中求进发展。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预算管理;监督机制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处于摸索性前进阶段,内部建设缺乏经验,导致在内部控制体系设立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无法满足内部管理需求。还需结合实际情况,明确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法律规范基础标准,依托全面的内部控制建设,实现行政事业单位核心竞争优势价值与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完善行政产业内控体系的同时,促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利益最大化。
一、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意义
内部控制是指通过监督制度执行情况,确保会计资料完整性与真实性,通过控制物资与资金及会计信息,快速实现相互制约与监督的目标。尤其是对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能够确保各项公共服务有序展开,优化单位内部环境,确保资产安全,提高会计管理与会计核算成效,实现市场资源在单位内部高效配置,从而为社会公共服务展开提供保障;其次提高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各项业务有序展开,实现营私舞弊与责任推诿等行为控制;最后确保财务管理成效,加大内部财务风险控制力度,积极参与到市场中,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共公共服务保障[1]。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意识不足
内部控制环境的形成,是市场主体围绕内部管理理念及措施形成的一种管理氛围。内部控制环境的优越性,对内部控制措施完善与营造全员参与内部控制建设的文化氛围有着积极意义。但实际上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效果并不理想,与内部控制建设意识不强有直接关系。首先是各部门领导忽视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展开,导致工作展开主观随意化与形式化,与国家现行规范严重不符。其次是基层人员对内部控制建设片面了解,执行内部控制措施方面敷衍。最后是整体风险控制意识与信息建设意识不足,内部控制建设中的风险识别与评估能力不足,无法有效抵御内外部风险;内部各环节沟通不对称,促使行动不协调,不利于推动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二)预算管理不足
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核心环节,但实际上预算管理在执行与监督及考核等环节存在诸多问题;首先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沿用传统预算管理方式,以往年预算金额作基本参照,市场因素综合分析不足,导致预算项目可行性不高。其次是预算执行过程系统程序缺乏严谨性与权威性,大部分部门难以达到预算要求,预算执行效果不尽理想。同时缺乏预算监督,消极应对外部监督情况,营私舞弊与预算超支问题普遍存在。最后预算绩效考核不合理,忽视对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审核与问题追责,导致预算管理作用发挥局限。
(三)监督机制有待完善
监督不到位问题在内部控制建设中普遍存在,问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领导层监督意识不足,多为了个人利益忽视监督工作落实,财务资金使用与审核中的程序流程不规范,尚未形成良好的监督工作环境;其次是单位监督机制不健全,虽然根据国家现行规范制定了监督机制体系,但执行形式化,监督人员工作职责不规范,监督工作效率无从保证;最后外部监督力度不足,内部管理对外部监督认识模糊,会计信息失真等内部原因,导致外部监督作用发挥受限。
(四)缺乏专业内部控制人才
人力资源是行政事业单位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完善专业内部控制建设队伍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但实际上行政事业单位的人才素質结构存在诸多问题,内部控制人才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财务人员理论技能水平低,会计环境下的财务工作处理低效。单位培训教育力度不足,财务人员知识更新滞后,俨然不能满足工作改革要求,导致日常会计业务处理常出现问题。各部门对内部控制建设的认识模糊,甚至存在偏见,导致参与内部控制建设的积极性不强,人才配备严重不足。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内部控制意识
强化思想意识是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前提,也是科学设计内部控制措施与环境的决定性因素。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应对单位内部控制思想意识不足的问题,在理论上给予内部控制建设更多指导。首先内部控制建设是系统性工程,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全员与各部门及各环节积极参与,因此加强全员内部控制意识强化意义重大。积极转变领导与负责人及基层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尤其是内部控制管理人员,更应当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与职责理念,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实现内部控制建设常态化。其次加强内部控制结构组织建设,在组织体系支持下全面管理内部控制建设到执行过程。尤其是监督与执行及决策等职能部门,更应当在内部控制建设中积极发挥作用,通过权力协同与问责等,强化内部控制建设成效。同时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存在与潜在的内部控制建设风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规避。但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不足,同时缺乏独立性,对风险分析的力度不足,因此应当强化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尽快完善内部控制建设风险评估体系,明确风险管理目标,加大风险程度评估力度,通过风险报告,实现对内部控制建设的有效指导。最后紧跟信息时代发展步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内部信息有效沟通,打破信息孤岛与不对称的现状。并通过信息平台积极落实内控建设效果反馈工作,以此作为完善指导方案的参照依据,实现内部控制建设的思想观念全面转变,积极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2]。
(二)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对资金合理利用与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有着积极意义。单位在加强预算管理中,首先应当采取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确保预算方案编制过程合理与预算管理措施的有效性。预算过程复杂繁琐,传统凭借主观经验控制预算项目的方法俨然不适用,因此应当积极设立独立的预算管理部门,围绕单位业务类型与职责,加强预算规划与预算执行情况分析,通过调研与走访等途径,收集与优化相关资料,确保预算数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合理利用零基预算法等科学方法,确保预算编制成效。其次强化预算权威性与约束力,预算是指对单位未来某阶段的发展规划,应当加强预算形成过程的控制,加大预算结果核对复审力度,确保任何预算支出精细化,以此夯实预算执行与监督工作展开基础。同时加强预算监督机制的完善,确保预算执行成效,发挥预算在单位内部管理中的作用价值,实现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有效落实。应当积极建立内外监督结合的体系,通过独立内部监督机构及时发现潜在的预算执行问题;通过外部监督协作,明确掌握预算资金流动,杜绝资金挪用等不良行为,发挥预算执行对内部控制建设的导向作用。最后加大预算绩效考核力度,完善预算考核指标体系,落实预算管理职责的同时,对超出预算的行为能够及时高效地追求整改,实现预算管理质量与效率持续改进。 (三)完善监督机制
明确掌握行政事业单位现状是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前提,因此在监督工作中,应当利用社会监督与会计监督等手段,全面检查单位财政状况,加大全员与各部门的经济行为管控力度,加强资金管理成效。针对单位监督工作形式化的问题,应当积极营造自上而下的监督管理氛围,除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会计机构管理方式外,单位领导对监督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是发挥内部监督作用的决定性要素。因此领导者应当加强对专业部门的重视,高效落实会计监督工作,摸索性完善内部监督制度。明确落实内部监督职责,捋顺监督各工作环节的关联,加大内部宣传力度,确保监督管理成效。完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强化内部利益关联度,建立独立的监督组织机构,高效落实监督责任,通过利益牵制推动独立监督作用发挥。在其基础上,控制独立监督的潜在威胁,实现违法违规行为有效控制。加强内外部监督水平,通过财政部门监督与国家审计等途径,全面检查内部财务工作,实现内部监督科学化与常态化。引入注册会计师参与监督,加强内外监督的关联度,实现内部控制建设工作高效落实。
(四)加强人才培养
人才队伍支持是知识经济时代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前提,因此单位首先应当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对内部控制相关人员的培训教育,强化财务人员的法制观念与责任感等职业素养,帮助其树立正确三观,推动内部控制建设规范化與制度化。其次组织相关人员展开业务学习,更新财务人员专业知识技能,拓展眼界与知识面。并通过职业培训强化财务人员内控能力。最后通过经验交流与职称考试及业务考核等措施,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将考核结果与工作人员待遇挂钩,确保人才培养层次性与有效性,强化全员参与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主观能动性。
四、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在社会发展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当通过内部控制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实现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有效履行。但内部控制建设不能一蹴而就,而建设进程也是思想观念与制度措施完善程度的直接体现。因此应当从思想观念入手,明确财务管理核心地位,完善预算机制的同时,科学组织监督工作,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夯实内部控制建设基础,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桂霞,王梦迪.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矿业,2018,27(12):198-200.
[2]高隽,周梦芸,李晨光.苏州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完善[J].财务与会计,2019(3):69-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3515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