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淑华
摘要: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全面实施,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高校教育教学中新的培养目标。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具有良好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对今后参与工作的大学生来说,尤显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 信息素养 培养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9―106 02
一、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意义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素养已成为每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就个人而言,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走向成功的基石。就国家而言,它成为评价国民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对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时代个人和国家能够生存下去的重要技能,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新一代建设者的重任,为国家未来培养大批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高校教育是把智力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其培养目标是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基于这一点,加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使他们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能力、规范的信息活动,使他们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适应社会信息化的需求。成为信息的利用者、传播者和创造者,是高校教师必须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信息素养涵盖的内容很广,但主要是由四部分构成的: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能力。
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的前提,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念和需求的总和,主要包括:能认识到信息在信息时代的重要作用,确立在信息时代尊重知识、终身学习、勇于创新的一些新的观念。对信息有内在的积极要求。善于把社会对个人的要求自觉地转化为个人的内在需求,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2.信息伦理道德。信息伦理道德把握着信息素养的方向,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伦理关系。它决定了一个人判断和区分信息好坏、优劣的水平。包括:辨别有用信息与无用信息、健康信息与污秽信息的能力。遵循信息法规、抵制违法信息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正确处理信息创造者、组织者和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道德规范等。
3.信息知识。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是指一切与信息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传统文化素养,即读、写、算的能力。信息的基本知识,即信息的理论知识、信息的方法和原则、对信息化性质、信息化社会的理解与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即信息技术的原理、信息技术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未来。
4.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是指人们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信息的能力,包括: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获取识别信息的能力,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创造、传递新信息的能力。
上述四个要素是构成信息素养的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并构成统一的整体。信息意识在信息素养结构中起着先导的作用,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伦理道德则是保证信息素养发展方向的指示器和调节器。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
1.优化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优化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适合学校特点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具备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终身受益的基本能力之一的课程,更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高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必须进行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现在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基本还是以课堂讲练为主,照搬其他学科教学模式的情况普遍存在,忽视了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多样性,忽视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忽视了激发学生的潜能;只重视学生的某些技能,而忽视信息技术知识、能力、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教学。基于这种情况,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必须改变教学模式,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住,教会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所使用的技术大多很快被新的、功能更强大的技术所取代,试图通过在学校对信息技术的一次学习而受用终身是不现实的,这也是信息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点。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成为主体,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关键。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完全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情景,通过自主学习达到部分学习目标。处于至高点的教师的作用体现在控制资源、控制学生与学习环境中其他因素的交流,精心组织资源并提供给学生。指导学生、安排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解决自主学习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在这样的关系中,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调控作用,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学习,找到开启新知识的钥匙,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立完整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活动和过程的价值判断,其目的在于对教学的诊断、评定、反馈、激励、强化与矫正,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是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根据信息素养的特点和培养目标,信息技术课的评价应着眼于学习活动、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然而长期以来,信息技术课程主要通过测验,而且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笔试来检查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记忆与操作能力,只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而且依靠测验的方法,只是考察了学生的信息知识和部分信息能力,而对信息素养的其他内容却不能给以正确的评价。同时以笔试来衡量与判断。很难判断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一些学生只注重知识的掌握,忽视了能力和其他方面的培养。如信息意识、信息道德等等。因此,对于学校信息素养的评价,应注重三个原则:
科学性原则:评价体系的确定应当体现教育的客观规律,不能人为的主观臆断,也不能只考虑当时的实效性。评价的每一项指标,应当充分体现信息素养的内容,并且容易统计和处理,对结果的统计要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
实际性原则:评价应当针对学生在实际任务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表现,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提出问题、制定策略、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能力,注重学生实际学习的过程,突出缋效。
发展性原则:评价的作用不仅仅是对学生过去学习过程的一个总结,更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的反思,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技能,出现了哪些失误,今后如何改进等等,为下一步的努力提供方向,促进发展。因此,评价必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体系。
以上是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当注重的几个问题,在高校的教学实践中,有一种叫做“Inte!Learning Program”的教学模式,它是优化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个比较典型的实例。它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法”。通过具体的任务。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如文字处理、图形图像、电子表格和多媒体应用技术。整个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完成一个个任务的过程。课堂环节主要包括:布置任务(教师布置有关的任务)、制定计划(小组讨论、查找相关资料);动手操作(按照制定的计划,制作出成型的作品);认真检查(按照任务提出的要求,进行检查);交流分享(作品在网上公布)。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教授学生信息知识、信息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信息意识、信息道德水平的过程。而且,每一个环节都有评价跟随其中,因此,比较适合高校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通过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形成并不仅仅依靠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就能完成,应当处于各种课程的实施中,因此,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有机的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培养学生查找、评价、有效利用、创造具有表征形式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是指在其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各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其核心就是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去,在卖践中,利用技术手段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雏信息。整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而是互融的过程,因此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以建构主义理论、学习环境理论、认知理论为指导,从本质上改变教与学,相信学习过程是一个由学生在构建自己的知识基础结构中扮演主动角色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控制权交给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2)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信息素养目标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带动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具体表现为: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惠的能力,为学生打好扎实的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办。培养学生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学习,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进行实践创造。这一目标与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有很大的交叉,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更好地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同时各学科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而要培养学生相关的信息素养,以达到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内容中不仅要有足够的知识与技能的内容,还要有学习方法与资源的指导,也就是说在课程整合教学过程中要安排与获取该课程有关信息的内容,要有指导学生如何从信息资源中荻取信息的内容。
(3)教学策略与信息技术应用的整合。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是教学活动设计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学策略的选择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天地。但也要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能有意识地在选择教学策略时考虑应用信息技术于教学活动,实现:者完美的融合。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更多的是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课,这类课程的特点是抽象、晦涩、深奥,因此。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很难迭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如果采用信息技术与专业课有机地整合。既能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比如:电工专业课的教学就可以把信息技术融合在教学实践中,对于较为复杂的元器件的结构和原理,可以运用Author ware、Photoshop、Hash等软件制作课件。以期达到直观、形象、简单的效果;对于一些复杂的,难以实际操作的实验,可以采用一些仿真软件虚拟实验室,创设真实情境,使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操作。然而这些远远不够,为了在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体现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发布信息的能力,因此,可以根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提供一些必要的资料。设计一些习题,激发学生通过聊天、BBS公告等形式,与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讨论、互动交流,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信息素养。
3.创造高雅的校园网络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信息环境。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不仅仅依靠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与学生所处的信息环境有关。一个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根本保证。
(1)建立“绿色网吧”,进行信息道德教育。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丰富多彩的互联网极太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催生了他们的现代信息观念。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拓宽了他们的求知途径,为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另一方面,它直接冲击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情感、社会交往和伦理道德。由于处于青少年期的学生自制力差、辨别力不强、成熟的是非观还未形成,容易受到误导误入歧途,如有的学生沉速于网上聊天、游戏,从而引发网络成瘾:有的沉浸在虚拟世界中,造成社会适应能力降低;有的学生受不健康信息的影响,价值观念扭曲;这都给学生的学习与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因此,学校要强化德育管理工作,活跃校园文化,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完善校园网的监控体系。对互联网积极的一面进行因势利导、积极利用,对其负面影响则采取措施加强防范。建立校园“绿色网吧”,把学生的课余时间利用起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健康、愉快地上网。
(2)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丰富校园网的内容。现在几乎所有的高校已经建立了校园网,并且与国际互联网相连,但其利用率却偏低,有将近一半被闲置,成为一种摆设。究其原因,是设备较为陈旧,校园网的内容不够丰富,过于单一,缺少趣味性和实用性。因此,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应该在丰富校园网的内容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好这块阵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其内容应当包括思想教育类、学习知识类、体育运动类、生活娱乐类、心理咨询类、职业指导类等等,除此以外。还应当包括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各种资源、软件以及素材等。
三、结束语
总之,信息素养不是某个阶段的培养目标,而是信息社会中每个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生存能力之一。信息素养的培养也是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当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以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各门课程教学为载体,把信息伦理道德、文化、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寓于教学之中,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作出更多贡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12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