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产权视角的公允价值会计与公司治理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兵

  摘 要:文章从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基础出发,通过分析公允价值会计与产权理论、公司治理与产权理论的关系,归纳出公允价值会计与公司治理的关系,最后提出了完善公司治理、健全公允价值会计的建议。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 公司治理 产权 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165-02
  
  一、公允价值会计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认为,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负债清偿的金额。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定义为,资产和负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会计,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是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公允价值会计的出现对资产计量和资产评估有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历史成本一直是计量的主要模式,随着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在工业社会中相互分割的市场正在走向世界一体化,以交易价格为基础的传统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已不再是唯一可靠的信息源。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由于其高度相关性,在新世纪及未来的会计计量中将显得越来越重要。公允价值将会计反映从静止的观点转向了运动的观点,更加注重未来、现金流和价值。因此,在实行公允价值会计后,现金流将成为反映企业管理能力的最重要指标,由此向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的会计信息也将具有更强的实用性。
  二、公司治理的内容和实质
  公司治理是指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主要包括股东、董事会、经理层的关系,这些利益关系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业绩。公司治理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使企业的管理者在利用资本供给者提供的资产发挥资产用途的同时,承担起对资本供给者的责任。利用公司治理的结构和机制,明确不同公司利益相关者的权力、责任和影响,建立委托代理人之间激励兼容的制度安排,是提高企业战略决策能力,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管理的大前提。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制度中最重要的构架。现代公司制度区别于系统企业的根本点在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或称所有与控制的分离,从而需要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机制,用以对企业进行管理和控制。狭义地讲,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股东的权力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地讲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企业成员之间分配这样一些问题。因此,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企业所有权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抽象概括。
  三、基于产权视角的公允价值会计与公司治理的相关性
  1.公允价值会计与产权。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由于产权的价值是不断变化的,且在产权的价值计量、记录过程中,采取的会计标准、方法和程序都会对其价值大小的计量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产权的价值计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会计的实质就是对产权经济价值计量、记录的制度,在实践中,产权在会计核算上反映出来的账面价值与实际的经济价值很难取得一致,这也是产权在不同主体间进行交易时很少根据会计账面价值计量,而需要对产权进行重新评估的原因。
  产权功能是指产权制度所产生的社会功效。产权之所以具有特定功能是因为人是有理性的,每个人都以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为目标,通过产权的设置、界定、安排、变更等活动可影响人的行为,最终产生不同的社会效果。产权功能可以从多个角度加以总结,概括地说主要有资源配置功能、外部性内部化功能及激励功能。公允价值计量体现了产权制度本质要求,因此,选择公允价值作会计计量基础对产权功能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1)产权的资源配置功能与公允价值会计。产权的资源配置功能是指在产权清晰界定的情况下,产权主体趋利避害的本能,促使其在价格信息的引导下,将其所拥有的资源投入到能带来个人效用最大化的领域。企业是多种要素投入者通过契约连结起来的集合体,投入要素计价的多少决定了其所有者在企业中的地位,此外,各要素所有者都希望在企业运营过程中采取对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影响会计信息的产生。在诸多的会计信息中,建立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之上的会计信息是被认为最具决策相关性,企业各种利益相关者都可得到公正、准确的会计信息,为其投融资等各种经济活动提供决策依据,而国家也可得到同样的经济信息,使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的制定更科学合理。
  (2)产权的外部性内部化功能与公允价值会计。外部性是指个人在追逐私利的过程中给他人或社会带来的正数值的或负数值的经济效应,例如工厂排放的烟尘可能会给周边环境带来污染。传统经济学认为外部性的治理应引入政府干预力量,对外部性生产者课税或给予津贴,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产权经济学认为:产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引导人们实现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也就是说,通过产权的界定或明晰,可使外部性内部化使个人经济行为对他人的影响转变为对自己的影响,从而产生激励,最终达到节约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目的。而产权的明确界定是实现外部性内部化功能的关键所在,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产权的界定与明晰,从而对实现产权的外部性内部化功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计量手段对于产权的界定与明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会计计量过程中,如果企业的资产已严重贬值,而该企业仍采用资产形成时的历史成本来计价,企业的利润将会虚增,企业的税收将会增加,经营者的奖金将会提高,与此同时,债权人的风险将会加大,股东的利益将会受到侵害,从而导致事实上的产权不清。
  (3)产权的激励功能与公允价值计量。产权的激励功能表现在:人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通过产权的界定和安排,可以使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从而激励个人在为自身利益努力的同时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产权的激励功能对现代企业内部产权制度安排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企业一般采取股份公司形式,所有权与经营权彻底分离,经理阶层对经营权的控制越来越强,股东对企业重大决策的权力不断弱化。复杂的产权结构形成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及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代理人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动机可能会造成对委托人利益的侵犯,因此要建立监督机制。监督机制是有成本的,为了节约监督成本,并使监督者施行更有效的监督,通常采用解聘、接受、激励等监督措施。而激励是将经营者的报酬与其绩效挂钩,以使经营者自觉采取能提高股东财富和企业价值的措施。而企业价值的计量与公允价值的计量密不可分。只有建立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上的企业净利润,才是公平计量剩余索取权的正确依据;也只有建立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上的剩余索取权,才有助于产权激励功能的有效发挥。公允价值与产权制度的根本要求内涵一致,以公允价值作为会计的计量基础不仅体现了产权制度的内在要求,而且有助于产权制度的改进及产权功能的实现。
  2.公司治理与产权。产权制度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因素,为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提供制度基础,它是公司治理结构得以构建的理论前提和逻辑前提。公司治理是企业产权安排的具体落实。
  (1)产权制度是公司治理的制度基础。企业的产权安排是由股东股权和企业法人所有权相结合而形成的双重权利安排。股东通过出资而享有股权,企业拥有全部股东出资而形成的法人财产权,这种双重的权利构架已经体现出了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关系,使得合理配置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构建权力制衡机制成为必要。这就决定了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必然性。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又为股东股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有效行使提供了组织保障。产权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是要素所有者相互交易产权的结合体。公司治理本质上是一种契约治理,是以契约的方式,规范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治理它们的交易行为,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公司价值。公司治理的关键就是要在不同的企业参与人之间合理配置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而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分配和调整,是以清晰的企业产权安排为基础的。没有清晰的产权安排,就没有有效的公司治理治构。只有在产权清晰且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为了追求剩余索取权的最大化,股东才有可能通过“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的机制来约束经理人员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监督董事会的履职情况。外部市场体系也才有可能发挥其治理作用。因此,公司治理本质上是明确产权关系的契约,公司治理的功能就是在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之间配置控制权与收益权。

  (2)产权制度是决定公司治理绩效的基本因素。产权制度是产权关系的制度化,是对产权关系实行有效的界定、组合、调节和保护的一系列规则。产权制度具有界定和规范财产关系、提供激励、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帮助产权主体在经济交易时形成稳定的预期等功能。一个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产权制度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产权在给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公司治理结构。即公司治理是有关公司所有权安排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在既定的产权制度下,通过在不同的企业参与人之间合理配置所有权,使它们有明确的权责利,做到各司其职,各行其权,各尽其责,各得其利。从而使彼此相互协调,相互制衡,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公司治理绩效。
  (3)产权制度决定公司治理机制的形成。产权制度减少的不确定性和激励的功能决定了公司治理激励机制的形成。确立或设置产权,即确定和限制了人们的选择结合,这使不同的主体拥有不同的、确定的权利,从而使人们的经济交往环节变得比较确定,更能明确自己和别人的选择空间。确定产权是权、责、利一体的确定。产权的界定,确定了行为主体的权力、责任和相应的利益,使其有了稳定的收益或收益预期。产权的重要功能就是激励功能,界定了产权的边界和主体,主体就会有努力的动力,就会有稳定地获得与其努力程度相一致的收益预期。这样产权主体才会为产权的权能行为承担责任,并且努力提高资产利用效率。产权的约束功能决定了公司治理的约束机制形成。产权约束功能就是降低交易费用的功能,产权的权能空间的有限性,确定了产权主体的选择结合,限定了其作用空间;产权利益的有限性在保证产权主体实现其应得利益或利益预期的同时,也限制了他不可以得到不该得的利益,如果他超越自己的利益边界,就是侵权,他将为此付出代价。因此,通过合理配置企业产权,明确不同权利主体的权利和责任边界,使它们的权利与风险相对称,彼此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制衡,从而构建起公司治理的相互制约权的主体是谁,所有权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分配比例如何。该层次的产权安排形成了不同性质的股东以及不同性质股东持有的股份。
  3.公允价值会计与公司治理。通过分析产权、公允价值会计、公司治理的之间关系,可以看出,公司治理问题的本质就是产权问题,而公允价值会计对产权具有界定和维护作用。因此,通过产权这条纽带把公允价值会计与公司治理这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公允价值会计有利于实施完善的公司治理模式。
  四、完善公司治理,促进公允价值会计发展的建议
  1.明晰企业产权,优化股权结构。股权结构的改善是公司治理的关键。适当的股权分散和股东类型的多元化,可以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从而确保公司利益不受侵害。而产权的明晰界定有助于降低会计政策选择的随意性,避免基于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计量属性,发挥公允价值会计的激励约束和资源配置功能。
  2.健全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各种内部和外部监督手段,以合理的市场和制度安排,激励和约束经理人员。合理的薪酬制度是确保经营层能够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种机制。应建立起对经营者的股权激励制度。约束机制是用于限制或制约经营者不利于股东或公司利益的不当行为的一组制度或规则。完善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使代理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委托人利益最大化,从而接受基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绩效考评,抑制以公允价值计量为手段的盈余管理动机。
  3.完善企业的决策机制。必须要建立相关的制度,使决策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对企业的决策活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评价,有助于正确评价决策者对企业的贡献和造成的损失,有助于明确决策者的责任,有助于积累经验和教训。首先,要明确不同利益主体在治理结构中相应的位置和权责。投资者是企业内部主体之一,要切实强化股东会的职能,对股份公司而言,中小股东在股东大会中的地位要强化。强化董事会与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经营者的权益主要通过合约来加以明确,在合约中应体现经营业绩优先原则,注重企业长远发展利益原则,企业家才能充分发挥原则及责权利对等原则。其次,利益主体在决策中要各司其职,在一些重大会计事项的处理上要严格把关,这样才不会使公允价值会计的实现偏离其正常轨道。
  
  参考文献:
  1.张健.公允价值会计理论与实践探析.财会通讯,2008(6)
  2.宋理升.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科技与管理,2010(1)
  3.杨惠敏.公司治理、企业管理与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研究,2000(6)
  (作者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 北京 100022)
  (责编:吕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37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