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银行业的新挑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巴曙松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中国银行业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客观上对银行业的业务转型提出了全面的挑战
  
  近期中国资本市场有大幅调整,银行板块是受到冲击最大的板块之一,这实际上凸现出市场对于当前宏观经济条件下银行经营状况的担忧。这些担忧中,可能有不少盲目的成分,例如在中国的银行业直接受到次贷危机影响的程度十分轻微的情况下依然夸大次贷的影响;但是,确实有一些值得从制度层面、从经济金融结构层面关注的一些隐忧。
  
  一、融资结构转型启动,传统的利差依赖型业务模式面临挑战
  
  中国正在进入一个融资结构快速调整和直接融资规模快速扩张的时期。资本市场发展不太完善、直接融资比例较低的时期,银行充当资金需求和供给的主要融资桥梁,但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可以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这样一来,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脱媒”现象。从国际经验来看,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和直接融资扩张的时期,往往也是银行业转型压力较大的时期,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所经历的脱媒时期,银行业不良资产比例明显上升,银行经营失败的案例明显增多,其间有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对于传统的依赖存贷汇业务模式的商业银行来说,脱媒带来的挑战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从资产负债表看同时表现在资产方与负债方。
  资产方面:股票、企业债、短期融资券等作为银行贷款的替代产品,对于一部分优质客户在融资成本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分流了一部分的银行优质贷款。更严重的是,能够上市、发债的企业是经过层层审核,资产质量较好的企业,这类优质大客户的流失迫使银行提高对相对陌生的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比例,信贷风险加大,实际上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体系正是在脱媒的压力下才建立的;负债方面:股票、基金、券商银行的理财产品等层出不穷,多样化的产品分流了相当大部分的银行储蓄资金。
  目前,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短期融资券等融资方式的直接融资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空间较大。2007年我国银行贷款为3.6万亿元左右,资本市场直接融资6000多亿。过去企业债的发展带有较重的计划经济色彩,需要经过层层审批,2007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于这一问题部署了重要的改革举措,方向应当是根据市场化的要求降低企业债的审批门槛,提高审批效率。资本市场高效的融资效率和较高的估值吸引了大量企业再融资,大量的创投也开始涌现,创业板的即将推出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了平台,OTC市场也在跃跃欲试。发达的资本市场应该构建创业板、中小企业板、主板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不同的企业都能找到合适的融资渠道。因此,预计今年直接融资规模不会低于往年,包括股票和债券的多种直接融资渠道在不长的时期内有可能与银行间接融资分庭抗礼。
  当然,挑战与机遇并存。这种挑战迫使银行业亟须建立现代化的风险管理体系,由原来基于交易的风险合规审查,向基于收益、资产组合及风险的现代风险管理体系转变。
  对于商业银行的另外一个挑战,是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商业银行参与资本市场业务,开始涌现出一些大型的金融控股集团,如何有效利用和共享金融控股集团的客户基础、渠道、风险管理等平台,整合资源非常关键。而目前我们的金融控股集团基本上还停留于股权投资层面,风险监管依然存在不少真空,缺乏跨行业的监管部门,缺少合理的风险评估方法。
  
  二、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带来压力测试的客观要求
  
  
  众所周知,宏观经济的波动是市场固有的特性。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同样,没有一味扩张而永不调整的经济。
  由于银行贷款亲经济周期效应的存在,使得过去5年经济扩张时期发放的贷款并未经过整个经济周期的检验。银行业的经营业绩和效益波动与宏观经济周期波动有较大关联,经济扩张时一般贷款投放较多。中国经济已经连续五年超过两位数的增长,与此同时,信贷投放速度也快速增长,2005、2006、2007年我国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7%、14.7%、16.4%,如果2008年还是按照3.6万亿的数字估算,到年末预期也将有近16%的增长,那么连续四年我国50%的贷款都是新发放的,再加上2004年的数字的话,将有60%的贷款是在这一轮经济扩张时期发放,而这一轮银行信贷投放是没有经过完整经济周期检验的。从银行业过往的经营状况看,在经济上行的周期中,一部分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管理问题,被充裕的信贷资金所掩盖,一旦经济回落才容易浮现出来,如果发放贷款的时候正赶上经济扩张时期,意味着这一轮银行贷款的投放是没有经过完整经济周期检验的。
  当然,从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状况看,也没有必要对银行业未来几年的盈利过于悲观。在经济扩张时期,银行业的拨备提取更充足,风险评级也应更加严格。上市的股份制银行中,除深发展的拨备率稍低外,其他银行的拨备率都接近甚至超过100%,这个指标不算太低。另外,随着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银行贷款利率的谈判能力可能提高,净利差可能上升,盈利有可能提高。中国的中长期利率是一年一定,近年来中长期贷款占比的提高客观上加大了今年的利差收入。同时,当前中国企业大概有1000万户,而目前五大银行的公司贷款户不超过10万,还有很大的选择空间。
  与经济周期对银行业的影响相伴随的一个问题就是,商业银行开始需要学习压力测试,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经济增长回落、汇率或者利率的调整、房价波动等约束条件,进行预警性的压力测试。
  
  三、利率、汇率市场化考验银行定价能力
  
  2004年10月和2005年7月,对调控宏观经济最为重要的两个市场化杠杆――利率和汇率进行了市场化改革,揭开了对商业银行独立的风险定价能力进行考验的大幕,原来习惯于简单照搬政府机关确定的利率和汇率的商业银行,开始要学习独立进行风险的定价,目前看,这个方面的进展十分有限。
  如果简单进行评估,可以说,当前中国的银行业对利率、汇率的风险定价能力尚处于起步阶段。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意味着,原来所有汇率、利率的定价权由政府行使,现在定价权交给了银行自己,资金的成本综合考虑了占用的资本金、风险因素、竞争因素等――关键是看银行有没有定价能力,有没有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从目前的经营状况评估,可以说从平均水平上国内银行到目前为止还缺乏这种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的培育还处于起步阶段。
  对于银行的自身经营来说,利率和汇率的波动带来的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银行进行风险管理及对冲的工具和外汇市场提供的创新渠道非常有限。银行替国家部分地承担了外汇风险,近期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汇兑损失考验银行风险定价;另一方面,银行存款短期化、贷款长期化,“借短用长”形成存贷款期限错配,存在潜在金融风险。另外,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开放,可能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例如:部分中国的商业银行投资的美国CDOs处置的损失可能达到80%-95%。
  
  四、操作风险管理还刚刚起步
  
  随着经济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客户需求的升级、以及商业银行体系的日益复杂和多元化,现代商业银行正在面临不断增大的操作风险。
  直接来看,操作风险源于现代商业银行对信息技术的依赖,这种依赖将会变得越来越多。同时,不少银行缺乏对于核心的业务系统的备份以及相应的应急测试。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我国银行业信息承载能力从平均水平上仍比不上业务发展速度,很多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容量非常有限,高峰时段满负荷超负荷运行十分普遍。
  在当前利差收入较高、业务扩张空间较大的背景下,中国的银行业正在迎来新的一轮分支机构扩张的浪潮,如何有效管理不断扩张的分支机构,成为客观上的一个新挑战。这种扩张既包括国内分支机构、也包括海外并购和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等。由于实行异地扩张战略,银行开设的网点、建立的分支机构越来越多,但对于如何有效管理和风险控制却显得进展有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488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