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书画收藏热的冷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种少华

  良好的艺术性和流通性使书画作品成为藏家的首选,但书画收藏热的背后也潜藏着很大的风险
  
  俗话说,“乱世黄金,盛世收藏。”在经历房产热、股票
  热的同时,不少人将目光转向艺术品投资,一些名家书画因而被誉为“挂在墙上的股票”。但为数不少的人抱着暴富心理,盲目跟风,拿着积攒半生的血汗钱想从中捞一把,结果被牢牢套住,翻身不得;也有的花高价买了赝品,叫苦连天。在书画收藏上,失去理性甚至理智,钻牛角尖走极端的悲剧时有耳闻。透过收藏表面的繁荣,带给人们深深的思考。
  
  几年心血付之东流
  
  家住北京的赵先生在身边朋友的感染下,2003年进入收藏品市场。经营了四年书画,却赔了个血本无归。“看到朋友投资书画大把赚钱,经不起诱惑懵懵懂懂从几个熟人那里买了一些。因缺乏专业知识,当时只觉得买些便宜的,可能升值会快些,没想到却上当了。”赵先生无奈地说。他也曾花高价买了一幅获奖作品,获奖证书、专家认定书、画家本人在此画前的留影一应俱全,后来才知道是赝品。此后,他又花20万元亲自到画家家里购买了一批真货,哪知都是画家的应付之作和平时的习练之作。
  几次上当后,赵先生对收藏品的兴趣有所降温。“去年,我把收藏的部分作品以2000元/幅的价格卖给一个很熟的画廊老板,后来才得知市场价格近5000元/幅。因不懂行情,高买低卖使我损失惨重。”
  无独有偶。某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黄辉,出于对书画的爱好,还专门注册了一家文化公司。她卖掉父辈留下的两套房子,在一次拍卖会上购得数十幅书画作品。原本以为很好脱手的名家作品,辗转好几个城市参加拍卖会却无人问津。想起此事,她就追悔莫及。
  被奉为投资热、增值快的书画收藏,缘何在实际操作中屡遭惨败?如何化解书画收藏中的矛盾?如何把投资风险降到最低?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不易找到答案。
  
  收藏界的怪现象
  
  这几年,我国收藏品市场不断升温,但并不代表这个市场已经完全成熟,相反,还呈现出许多缺陷和不足。比如:现在有些拍卖公司,鉴定力量根本跟不上;有的拍卖公司又过分看重经济利益,藏品进入市场后,竞拍无底价,对真伪、优劣概不负责;专家鉴定的藏品到了拍卖公司被斥为赝品,而拍卖公司推出的拍品又被专家认定是假货。投资者和收藏爱好者常常被截然相反的鉴定结论搞得不知所措。
  以最热的书画藏品为例,造假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造假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分工明确。有人寻找旧宣纸和老墨,有人作画有人刻印章,有人仿造落款,还有专人销售。仿冒者将仿冒作品的照片进行暗室后期合成或电脑合成后,往往十分逼真,甚至可以蒙骗鉴定专家。原浙江中澳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定林在杭州的一次拍卖会上,以140万元的价格竞拍得十件书画作品,后经专家鉴定,其中六件作品是假货,由此引发了中国拍卖史上第一起因画作真伪而引起的买家状告拍卖公司的诉讼,这就是当年沸沸扬扬的“中国拍卖第一案”。
  由于假货泛滥,文物鉴定专家特别抢手。于是有人在金钱诱惑下,打着文物鉴定的幌子,昧着良心为卖家出具虚假鉴定证明。某些鉴定家只是略懂皮毛,有的甚至只是上了几天培训班,混了一张证书就走行入市。书画作品动辄成百、上千万元的报价被这些“鉴定专家”频繁刷新。目瞪口呆的人们不禁要问:中国书画真值这个价吗?人们怀疑这种高温跟疯涨的楼价一样,到底还能持续多久?
  央视《鉴宝》栏目自2003年10月开播之日起,就一直伴随着很多争议。有不少收藏家和鉴定家认为,节目中专家给出的价格水分太大,一件鉴定为20万元的书画作品真实的市场价格最多5万元。另外,鉴定过程过于短暂,不符合文物界业内常规,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鉴定的学术性和严肃性,容易对投资者产生误导。《鉴宝》栏目产生的争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收藏市场的混乱状况。
  
  指点迷津,十招制胜
  
  如今画廊遍地开花,有综合性的(中国画、西画都经营),也有工贸型的(卖画与装裱结合在一起)。由于缺少机制,经营比较成功的画廊为数并不多。
  在书画投资领域,画廊经营者张宏的成功个案让不少人心驰神往。他的成功可以归结为一句话:瞄准眼下默默无名却很有潜力的中青年画家,以稍低的价格购买其作品,若干年后则数十倍甚至数百倍升值。
  “穷则思富,富则思贵,贵思艺术。”张宏对记者说,“通过绘画作品可读懂时代所反映的内在东西,一个画廊经纪人应该有全面的文化素质和修养,要有敏锐的商业感觉,要有宽广的待人胸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交往空间。艺术品是不可再生的,我更注重的是艺术的延续性。”
  对于书画收藏初学者来说,为自己找准定位无疑很重要。张宏认为,书画收藏初学者不能盲目崇拜名家,一是名家作品流通少,真正名家的作品多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流通,在本地很少,如果去那里竞买名家书画,价格不菲;二是名家作品不易判别,市场上有很多“牡丹大王”、“猴王”,不懂的人就可能上当。初学者要先注意本地区的著名书画家作品,尔后才是全省、全国,而且要特别关注中青年书画家的作品。
  张宏说:“我看重的是中青年书画家的真品、精品和高回报率,乃至作品是在什么状态下创作的,注重用艺术的审美观来选择投资机遇。”
  张宏根据20多年办画廊的经验总结了挑选画家的十点法则:(1)天赋;(2)正规院校毕业或任教;(3)个性风格;(4)色彩和笔墨;(5)画路多元;(6)人品;(7)持之以恒;(8) 目前只有一点点市场;(9)参加好的拍卖会;(10)锁定60~70年代的中青年画家。
  投资收藏品要多向老前辈、老专家请教,这样才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眼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葛鹏仁表示:“我国国民,包括企业家、收藏家在内,在美术知识上普遍欠缺,对于艺术品以及市场相关知识储备普遍不足,这些障碍可能会为拍卖市场带来一种非理智的结果。”因此,投资收藏品要有平和的心态,不要急着发大财。玩收藏要有进有出,买的时候就要考虑能不能出手,一个行当、一种类型的藏品,不会永远都热门。
  投资收藏品,不能盲从,一定要慎而又慎。收藏要专,切忌样样都藏,最好选某一个时期某一领域的某个系列,不要搞大家都一样的东西,有时走走冷门,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瞅准了再下手,对一时吃不准的藏品最好多看少买,与其花很多钱买一大堆不值钱的甚至全是赝品的东西,还不如攒够钱买一件像样的珍品。“收藏在精不在多,花钱要物有所值。一些还不被人们重视的有关民俗的东西,我觉得不妨去投资,效果或许会好点儿。”原国家文物局局长、现任中华古玩业商会名誉会长孙轶青给出了建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556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