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外资法人银行开业:新竞争时代的开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楠

  2007年4月2日,首批获准改制为中国本地法人银行的外资银行――东亚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和渣打银行在上海正式开业。这一事件对中国银行业具有里程碑意义,它预示着中外资银行新竞争时代的开始。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战略布局已初见成效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和布局,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机构数量稳步增加,业务品种、经营地域和客户范围不断扩大,资产规模增长迅速。截至2006年12月末,在中国注册的外资独资和合资法人银行机构共14家,下设19家分支行及附属机构;22个国家和地区的74家外资银行在中国25个城市设立了200家分行和79家支行;42个国家和地区的186家外资银行在中国24个城市设立了242家代表处。外资银行机构和业务布局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和北京、上海、深圳这些重点城市,同时,外资银行着眼全国进行布局,还进一步向我国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扩展,共设立了30家营业性机构。股权合作也是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重要方式。自1996年光大银行第一家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以来,到2006年12月21日香港大新银行和美国凯雷投资入股重庆商业银行为止,外资银行10年间共参股25家国内商业银行,投资约250亿美元。外资银行加速向中国市场的业务和网点布局及参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举措为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和竞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外资银行将在六大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外资银行转制为在中国当地注册的法人银行,大大便利了其依托母行优势在中国拓展各项业务。从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来看,中外资银行将在人民币理财业务、高端客户、优秀人才、信用卡、住房抵押贷款、人民币中间业务六大领域与中资银行展开激烈竞争。
  人民币理财业务。目前,中国有高达16万亿元居民储蓄存款,600多亿美元的居民外币储蓄存款,加上活跃在股市、债市、汇市里的规模巨大的个人资金,人民币理财市场对中外资银行的诱惑力不言而喻。中外资银行都把人民币理财业务作为自己新的和最具潜力的增长点来对待,并投入了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应对挑战,各家中资银行也都陆续推出了自己的理财产品,以期在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理财业务之前跑马圈地,积极巩固和抢占市场。但外资银行对巨大的人民币理财市场充满期待,志在必得,它必将其全球优势和在华经验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其品牌优势、丰富的产品体系、持续的创新能力、先进的IT技术、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在国际金融市场积累的丰富和成熟经验,与中资银行积极争夺人民币理财业务。
  高端客户。在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之后,中外资银行竞争最激烈的战场将是对高端客户的争夺。外资银行当前因受制于网点、人才、成本等因素,不可能把服务一般居民作为其经营的重点,它们必然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最能为其创造效益的高端客户身上。近期外资银行收取高额账户管理费这一事实就已印证了这一点。此外,据有关机构调查,中资银行中高端客户对外资银行也抱有好感。面对巨大的市场和挑战,中资银行尤其是中国银行首开先河,与苏格兰皇家银行合作推出了私人银行;瑞士友邦银行、瑞士银行、渣打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等也都设立私人银行代表处或制定雄心勃勃的私人银行计划。
  优秀人才。银行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外资银行优厚的待遇、有效的激励机制、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和培训对国内金融人才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在筹备子银行过程中,外资银行普遍感到最大的挑战是缺少人才。为此,它们都制定了庞大的人员招募计划,以获批的4家银行为例,今年新招募员工将达到5100人,汇丰预计今年新增30个网点,到明年底新增2000名员工,而花旗目前在中国已有16家网点,希望今年年底前增加一倍以上。外资银行招募的主要还是中资银行中高级管理人才和拥有相当客户资源的业务骨干,以适应在转制后迅速拓展业务的需求。可以说,外资银行的扩张计划和战略目标能否最终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在中国招募到足够合格的人才。
  “挖墙角”是外资银行最快捷的补充人才和扩张业务的方式,如在四家外资法人银行开业前夕,已有不少中资银行的人才被挖到它们的银行。如果中资银行在薪酬激励、员工发展等方面没有突破的话,中资银行必然沦为外资银行的“黄埔军校”。此外,外资银行也把人才竞争的触角延伸到了董事会层面,如渣打(中国)引入了宝钢集团前任董事长和总裁谢企华为独立非执行董事,汇丰(中国)独立董事则引入了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非执行董事为阿里巴巴集团企业电子商务总裁卫哲、福乐斯特集团董事总经理黄崇胜等,这些人才对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战略布局和业务拓展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中外资银行之间的人才大战将会持续升级。
  信用卡。截至2006年底,我国银行卡总量已达11.75亿张,当年全年银行卡消费交易金额超过1.9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0%以上。按照每笔交易1%的交易手续费计算,共为发卡行、收单行、银联带来了193亿元的收入。在银行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信用卡利润是诸多国际大银行的核心业务和主要利润来源,如花旗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收益要占到其利润总额的1/3以上。转制后的外资银行自然会把这一潜力巨大、能带来丰厚利润的信用卡业务作为自己的重点。拓展信用卡业务还将有助于外资银行留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巩固和扩大客户群体及市场份额,实现产品和服务的交叉销售,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贡献度。据中国银联负责人透露,目前,已有多家外资银行与银联展开了发行人民币卡的积极接触。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合作发卡仅是其阶段性战略,以自有品牌发行外资银行信用卡才是其在华的长期发展战略。
  住房抵押贷款。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的35家外资银行中有12家外资银行表示,中国全面向外资银行开放金融市场后,计划向居民提供住房人民币贷款业务。而且,未来三年外资银行计划推出的新业务中,房屋贷款业务名列前茅。其实,中外资银行间的“住房抵押贷款”之战,早已在外资银行被允许在我国内地设立分行时就已经开始了。2006年5月,汇丰银行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推出以港币和美元为主的固定利率按揭贷款,花旗、渣打也都纷纷跟进。国内各家商业银行为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也频繁推出房贷产品,如招商银行的“同名转按揭”、光大银行的固定利率房贷、深发展的“双周供”、“存抵贷”以及中国银行的“直客式房贷”等,方式不断推陈出新,挖空心思想方设法来赢得客户。中国房地产已成为外资银行抢占先机的切入点。
  人民币中间业务。根据保监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银行、邮政等保险兼业代理机构共实现保费收入1593.36亿元,同比增长26.1%,代理业务给这些行业带来共计72.76亿元的手续费收入,其中银行的收入超过五成。虽然汇丰、花旗已经获得监管部门的正式批复,准许开办代理保险业务,但外资银行由于受网点、业务等方面的限制,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品链,在代收代付代理等中间业务方面优势还未能完全发挥,很多战略无法落地。随着中资银行把中间业务拓展作为自己的战略重点,中外资银行之间中间业务的争夺将会日趋白热化。
  
  鲶鱼效应将逐步显现
  
  外资银行注册为法人银行,其积极影响很大。外资银行身份的转变,不仅为中资银行带来先进的产品、技术、经验和管理理念,而且会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竞争格局。从长期来看,这对中国银行业是有利的,有助于中国消费者享受更优质的金融服务,有助于提高中资银行管理水平、经营效率和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有利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外资银行注册为法人银行后,可能会暂时引起一些业务和人才的波动,但对中资银行的深远影响不会马上显现出来。中资银行在网络、品牌、客户基础、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注定不会束手待毙,无所作为。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外资银行注册为本地化的法人银行,中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才刚刚开始,一场精彩大戏正徐徐拉开序幕。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591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