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保盈动机的经营活动真实盈余管理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朝晖 丛丽莉
【摘要】 盈余管理的研究主流侧重于披露盈余管理,而忽视基于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文章在对国内外真实盈余管理文献进行回顾及评述的基础上,以中国A股微利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暂时性促销、过量生产以及减少酌量性费用开支这三种经营活动中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通过对微利企业异常经营现金流量、异常产品总成本、异常酌量性费用的分析,验证了微利公司经营活动中基于保盈动机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
【关键词】 真实盈余管理;应计利润管理;微利企业;保盈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出于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会计准则不禁止的范围内对企业盈余信息进行调节,以达到管理当局期望水平的行为。盈余管理是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盈余管理是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投资者、债权人、证券监管部门、税务机关、准则制定机构等共同关注的焦点,但绝大部分的盈余管理着眼于对应计项目操控(披露盈余管理)的研究。然而,由于应计操纵程度受会计规范弹性空间所限,而且后安然时代监管机构对应计操纵的日益关注与监控,使得公司从应计利润盈余管理转向真实盈余管理。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真实盈余管理
管理当局可以通过“在报告财务或安排交易中运用判断来改变最终财务报告(368)”,所以,从盈余管理实现的手段看,盈余管理可以区分为披露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92)。
披露盈余管理是指在会计准则不禁止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手段(如会计选择、会计估计等)对盈余数字进行调节,通常只影响应计利润,而没有直接的现金流量影响,因此也称为应计利润管理。事实上它通常影响的是会计盈余在各期的分布,而不影响盈余总额。
真实盈余管理(real earnings management)是“通过改变企业投资时间或其他财务决策来改变报告盈余(92)”,因此也是盈余管理的范畴。真实盈余管理是通过对真实业务活动的操纵,包括操纵不同的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来管理盈余,从而来改变报告盈余的行为,但“其主要目的是‘会计产品’,而不是为了公司股东收益的净现值(68)”。真实盈余管理行为通常影响现金流量和当期盈余,有时也影响应计利润;它通常不增加公司价值,甚至可能损害公司长期利益,因为安排真实交易可能会偏离最佳的行动计划,而给企业带来真实的成本。
基于应计利润的盈余管理研究一直是盈余管理研究的主流。因为应计利润管理并不影响现金流量,所以比真实业务活动管理的成本低,应计利润管理可能是比真实盈余管理更可行的方法。然而,当管理者增加应计利润能力有限时,应计利润管理困难了,从紧的会计准则、管理审查和股东法律诉讼的风险等可能使得管理层更偏向真实盈余管理。
(二)微利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基于经营活动的角度
微利企业是指其披露的盈余数字刚好超过盈亏临界点的企业。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上市公司有强烈的动机(资本市场动机、监管动机等)为避免亏损而采取各种盈余管理手段调节盈余,使企业报告盈余略大于0(微利)。这些研究,更多地集中于上市公司的披露盈余管理行为。然而,随着社会各界对披露盈余管理的关注和防范,企业管理当局利用会计手段调节盈余信息的成本明显增加;而真实盈余管理比应计利润管理更隐蔽,不容易被审计师或监管者发现。因此,后萨班斯法案时代,企业会权衡应计利润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成本,在经济、合理的范围内实施真实盈余管理行为。那么具有保盈动机的企业是否存在通过经营活动操纵来调控盈余的行为呢?本文拟研究具有保盈动机的企业为调节盈余而采取的暂时性促销行为、过量生产及减少酌量性费用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
1.销售操控。为增加利润,企业可以通过提供暂时性的销售折扣来促进销售,提供价格折扣、放宽信用政策、增加分销渠道等暂时性促销活动会暂时增加销量,使得以后会计期间的销售额转移到本期,从而增加当期账面盈余;但与此同时,这些政策会增加实际的相关成本,其结果是导致单位销售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减少,边际收益下降。
2.酌量性费用的操纵。酌量性费用是指费用开支水平由企业管理层决定的费用。如广告费、研究开发支出①、培训费、维修费等各类销售管理费用。这些费用支出通常不能立即给企业带来收益,企业可通过调整酌量性销售管理费用来实现盈余管理的目标。具有保盈动机的企业可以通过人为降低这些酌量性费用,从而增加当期盈余并减少企业当期的现金流出。
3.生产性操控。出于盈余管理的目标,微利企业可能会增加产量。在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产量增加可以摊薄固定成本,从而减少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继而减少本期销售产品的成本,从而提高年度报告的利润,所以,为提高盈余,企业可能进行过量生产;同时,由于超量生产而导致部分成本当期不能得到弥补,经营活动现金流会低于正常既定的销量水平。
综合上述活动的综合效果,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在一定的销售规模下,微利公司存在异常低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假设2:在一定的销售规模下,微利公司存在异常低的酌量性费用开支。
假设3:在一定的销售规模下,微利公司存在异常高的产品总成本(当期产品销售成本与当期库存商品变动之和)。
二、研究设计与模型
为检验微利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是否存在着基于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行为,本文在Roychowdhury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其模型,通过回归分析得出非微利非配股企业(对照组)的经营现金流量、酌量性费用和生产成本的估计模型,用以估计样本公司每年的经营现金流量、酌量性费用水平和产品总成本。如果具有保盈动机的上市公司为使得其盈余指标为正,存在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其经营现金流、酌量性费用水平和产品总成本就会异常。以对照组的回归模型得出微利公司的回归值,其与实际值之间的差额,就是微利公司经营现金流量、酌量性费用和产品总成本的异常值。
企业经营现金流量、酌量性费用及产品总成本的估计模型如下:
经营现金流(CFO)为本期销售额(St)与销售额变动(△St)的函数:
CFOt/At-1=α0+α1×(1/At-1)+β1×(St/At-1)+β2×(△St/At-1)+εt(1)
Roychowdhury定义酌量性费用(DISEXPT)②为本期销售额(St)的函数;但考虑到企业前期的销售折扣、优惠信用政策等对本期酌量性费用的影响,因此,笔者在Roychowdhury的模型中加入上期销售额(St-1)变量,则:
DISEXPTt/At-1=α0+α1×(1/At-1)+β1×(St/At-1)+β2×(St-1/At-1)+ εt (2)
产品总成本(PROD)等于产品销售成本(COGS)与本期库存商品变动(△INV)之和,而产品销售成本(COGS)为本期销售额(St)的函数,库存商品变动(△INV)为本期销售额变动(△St)及上期销售额(△St-1)变动的函数,因此:
PRODt/At-1=α0+α1×(1/At-1)+β1×(St/At-1)
+β2×(△St/At-1)+β3×(△St-1/At-1)+εt (3)
上述公式中,下标t,t-1分别代表第t年、t-1年的数据,At-1是第t-1年末的总资产,εt是随机误差项。
三、实证研究
(一)样本与数据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我国沪深股市的A股上市公司。考虑2007年新会计准则实施可能的影响,因此选取2001-2006年的数据,其中微利公司定义为净资产收益率在(0,1%)区间的公司。剔除了金融企业,剔除了净资产收益率小于-50以及净资产收益率大于50的异常盈利或异常亏损的上市公司后得到样本6 639个(公司・年度)。对这些样本的净资产收益率频次分布分析表明,微利区间的上市公司数目显著多于亏损区间的上市公司数目,并与亏损特别是微亏区间形成严重的断层现象;[6%,7%]区间的样本数显著较高,即可能存在基于配股动机的盈余管理现象。本文将ROE处于(0,1)的样本公司定义为微利公司。为避免具有配股动机公司数据的影响,本文在研究中将ROE处于[6%,7%]的样本予以剔除;最终应用于实证的有效样本公司年度数为6 149,其中非微利非配股公司年度数5 579,微利公司年度数490。
(二)非微利非配股企业的CFO、酌量性费用和产品总成本估计
为检验微利企业经营现金流量、酌量性费用以及产品总成本的异常值,本文以非微利非配股企业为样本(N=5579)对上文中模型1、模型2、模型3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用以估计微利企业正常经营现金流量、正常酌量性费用以及正常产品总成本,并得以估计异常值。多元回归的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1,除CFO估计模型拟合度略低外,酌量性费用和生产总成本估计模型拟合度较高,三组模型及其回归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因此,可以得到正常经营现金流量、正常酌量性费用和正常产品总成本的估计公式。
(三)微利企业异常CFO、酌量性费用和产品总成本分析
根据上述回归模型,可以估计微利企业正常的经营现金流量、酌量性费用和产品总成本;并以企业相应的实际值减去估计的正常值,即为微利企业经营现金流量、酌量性费用和产品总成本的异常值。微利企业异常值的描述性统计及其与对照组均值比较的t检验结果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首先,微利企业非正常经营现金流均值为负(-0.0233),显著低于对照企业(0.0007③),假设1得到检验;微利企业异常酌量性费用为负(-0.0222),显著低于对照(0.00002),假设2得到检验:一定销售规模下,微利企业存在异常低的酌量性费用;假设3与预期不一致,微利企业异常产品总成本为0.0267,显著高于对照企业(0.00006),可以说明微利企业运用了调整产量进行盈余管理,但可能是因为微利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不及对照企业总体,产品总成本相对较低,其足以抵销增加产量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对产品总成本的影响,所以其实际总成本低于对照企业,但其异常值却高于对照企业。
四、结论与建议
上市公司存在为避免亏损而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微利企业具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随着社会各界对盈余管理现象的广泛关注,企业管理当局进行披露盈余管理的成本增加,真实盈余管理比披露盈余管理更为隐蔽。本文以中国A股微利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微利企业异常经营现金流量、异常酌量性费用、异常产品总成本的计算分析显示,一定销售规模下,微利企业存在异常低的经营现金流量、异常低的酌量性费用及异常高的产品总成本。即,微利企业存在通过暂时性促销、过量生产和减少酌量性费用来实现盈余目标的行为。所以,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不仅仅局限于披露盈余管理,对盈余管理行为的防范除完善会计准则等会计手段约束外,还需改革退市制度、完善上市公司约束激励机制、强化独立审计制度、提高投资者识别各种盈余管理的技能。
(一)研究改善退市制度
我国证券市场虽然正在不断完善,但是基于会计利润的退市制度并未发生变化,对上市公司而言,如若连续亏损,就将面临暂停上市或终止上市,因此亏损上市公司必然要尽可能地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在短期内扭亏无望的形势下,亏损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无疑会利用现行会计政策的灵活性及真实交易安排,进行盈余管理来调整会计盈余。相比而言,成熟资本市场上的退市制度更加注重公开发行股票这一行为的特质而不是会计利润。如美国和香港上市公司的退市条件涉及净利润指标的很少,更多的是一些定性的指标,注重的是上市公司上市行为的实质。因此,国内证券市场的退市制度还太多地停留在会计利润层面上,以盈亏定生死,过于简单和主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二)研究改进公司业绩评价体系与约束激励机制
对盈余指标的过分重视,会导致公司管理者采取短期行为,损害公司价值。为了遏止盈余管理,应研究改进公司业绩评价体系,充分考虑非财务指标在业绩评价体系中的作用。在报酬契约的制定中可以考虑运用一些长期激励计划。长期的考核评价体系及约束激励计划,将引导公司管理层注重企业的长期经营效益,抑制盈余管理行为过度,改善上市公司的信息质量。
(三)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
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必须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作为外部监管机制,若能够独立、客观、公正地履行其职责,将成为证券市场监管系统的中坚力量,但目前国内很多研究显示,注册会计师对盈余管理的风险考虑不足,未能很好地揭示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审计风险意识和法律责任意识还有待提高。
(四)提高投资者识别盈余管理的技能
投资者是证券市场的基石,如果投资者了解自身及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在市场中各自的职责,将对违规行为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对上市公司和证券公司将有一定的制衡作用。通过对投资者的教育培训,使其掌握识别盈余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上市公司对会计数据或报告盈余所做的调整。除此之外,上市公司可以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利用机构投资者的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在会计信息市场上扮演信息分析专家和信息传播者的双重角色,相对于非机构持股而言,机构持股会使得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更强。
【参考文献】
[1] 白云霞,王亚军,吴联生.业绩低于阈值公司的盈余管理――来自控制权转移公司后续资产处置的证据[J].管理世界,2005(5):135-143.
[2] Demski, J. Endogenous Expectation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4,79(2): 519-539.
[3] 黄梅.盈余管理计量方法评述与展望[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6):110-115.
[4] Healy P. M. and Wahlen J. M. 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 tandard Setting[J].Accounting Horizons,1999,43:365-383.
[5] SCHIPPER K. 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J].Accounting Horizons,1989,3(4):91-102.
[6] Xu Z, Taylor G,and Dugan M.T. Review of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J].Journal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2007,26:195-228.
[7] Hand J. P, Hughes J, and Sefeik S. E. Insubstance Defeasances: Security Price Reactions and Motivat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0,13(1):47-89.
[8] Mcnichols M. F. Research Design Issues in Earnings Management Studi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0,19:313-345.
[9] Ewert R,and Wagenhofer A. Economic Effect of Tightening Accounting Standards to Restrict Earnings Management[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5,80(4):1101-1124.
[10] Heninger W. 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uditor Litigation and Abnormal Accrual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1,76(1):111-126.
[11] Baber W. R, and Fairfield, P. M. The Effect of Concern about Reported Income on Discretionary Spending Decisions: the Cas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1,66(6):818-829.
[12] Roychowdhury S. 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42(3):335-370.
[13] 杨旭东,莫小鹏.新配股政策出台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6(8):44-5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685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