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荣秀 陈昌明 杨富梅
【摘 要】 国有资产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有资产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增长着。如何监管高校国有资产,使其使用效益最大化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文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培析,提出了资产实行有偿占用、大精设备引入商业化管理模式等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高等院校;国有资产;管理
高校的国有资产是指高校占有或者使用的,在法律上认为是国家所有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它是高等院校发展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高校为弥补教育事业经费不足、进行经营性创收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衡量高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准。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等学校国有资产同样在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增长。在追求量的扩张和质的改善的同时,众多高校往往忽视了资产的使用效率和价值转移问题,造成资产闲置、重复购置、资产流失及使用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就目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相应的对策进行了讨论。
一、当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监控不到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隐性流失
一些高等院校未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程序或虽建立但未严格遵守。对非实物资产如货币资金、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等没有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没有定期进行核对、分析和采取措施催收,常常由于超过催收时效而形成呆账、坏账,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或隐性流失。例1,某高校的土地因开发商修建道路被占用了一部分,经双方协商谈定补偿价款为100万元,分3次支付。由于学校土地管理部门是国有资产管理处,因此该项补偿款由国资处负责收取。实际执行中学校只收到了前两次付款,共计70万元,财务账上也只反映了70万元的补偿收入。由于国资处有关领导办事拖踏,最后一笔款项的付款时间早已过去,却迟迟未去催收。后来该开发商已经解体,所修道路也已由国家收购,该笔款项无从收回。由于学校缺乏国资、财务、内部审计三位一体的内部监控机制,对应收补偿款项未能及时催收,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二)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核算制度设计不合理
1.固定资产的界定范围不合理。
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规定,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一般设备500元以上,专用设备800元以上),但作为批量购进的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同类物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与核算。比如,单位价值仅为200―300元的电话机、风扇、课桌、椅等办公教学设施都应作为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和核算。这在经济发展与物价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明显地显得标准偏低,直接增加了核算与管理的难度。
2.对网络产品等的处理,给固定资产的界定带来了新的课题。
对于计算机网络布点等项目的购建处理,涉及线材、管网及网络接口费用、施工费用、安装调试费用以及少数设备费用等等。在这里,纯粹的够固定资产标准的设备如机柜、配线架、交换机等价值在整个网络工程项目中所占比例较小(通常为1/3左右),如果按通常的单台件固定资产标准入账的话,只有少数几台设备和够标准的家具能作为固定资产处理,大量的线材、管网及施工费用等却只能作为费用支出处理。但是,该类项目整套网络的使用寿命至少在几年以上,其支出也远远超过固定资产标准,如果将该网络项目作为一项固定资产入账,也是很有道理的。这就给固定资产的界定带来了新的课题。
3.固定资产财务制度与资产管理制度不协调,造成日常核算、管理、统计及对账工作的困难。
根据国家财政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财政部、国家教委《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有关规定,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一般分为6类,即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和其他等;而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分类及编码》的规定,又将固定资产分为16类,即房屋及构筑物、土地及植物、仪器仪表、机电设备、电子设备、印刷机械、卫生医疗器械、文体设备、标本模型、文物及陈列品、图书、工具量具和器皿、家具、行政办公设备、被服装具和牲畜等。这样,高校资产的财务管理和资产的实物管理就采用了两套不同的分类体系,造成了固定资产日常核算、管理,尤其是统计、对账工作的困难。
4.会计核算不及时,导致高校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出现两难局面。
高等院校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有的固定资产早已购进并投入使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单位没有按时付款或者债务分割单没有分摊到位(指外资贷款项目购入设备等情况),固定资产无法入账。众所周知,现在大多数高等院校都面临着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其硬件设施如“生均值”等指标是评估的一个重要考核内容。此时,对于学校来说,面临两难的选择,一方面,固定资产已投入正常使用,符合入账条件了,为达到生均值指标要求,学校也理应将该类设备暂估入账;但是,在没有付款或者债务分割单没有分摊到位的情况下,财务如果作了暂估入账处理,又违背了“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原则。
5.固定资产实际价值和账面价值不符。
按照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固定资产在报废除账以前均以原值反映,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购置作为支出一笔勾销。而事实上,高校的存量资产中除了一部分仪器设备性能先进外,相当数量的设备和基础设施老化,有的已到了报废不能使用的程度。用原值记账只会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被严重高估,国有资产的存量含有“泡沫”。另外,多数高校的土地作价年代已久,账面价值已远远低于现行市场价值,这使得土地价值被严重低估。此外,由于管理不善,资产报废、丢失后未及时下账等原因,也造成了账实不符。
(三)固定资产购置、使用管理、报废方面存在问题
设备购置前缺乏充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论证,校内各部门本位主义严重,片面追求“小而全”,造成了大量重复购置。校内缺乏统筹协调,各科系之间互不沟通,设备不能共享,使用效益低下。一些人员对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漠,在未履行报废审批手续的情况下,随意处置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有账无物的局面。
(四)非经营性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过程中存在漏洞
许多高校对投入校办产业的国有资产没有严格履行有关手续,也未在“对外投资”科目进行反映,造成该部分资产在账面上属于学校,而实质上被校办产业部门无偿使用的局面。而且,校办企业采用的是企业会计制度,对无偿使用的固定资产还会提取累计折旧,造成了高校国有资产的流失。
(五)不重视学校的无形资产管理
高等学校尚未充分认识无形资产的价值,没有依法对有关的无形资产进行价值评估、使用和转让,对国家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的授权如“211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未作为无形资产进行管理;对版权、专利权、技术投资,科研成果转化,以及校名、校徽、校旗等无形资产没有给予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
二、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不仅是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也是对高校负责。我们应该增强国有资产管理意识,特别要注意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和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过程中资产流失的问题,建立完善的学校内部监控体系。此外,笔者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改革和完善高校的资产管理和核算制度
1.统一固定资产的分类,完善固定资产考核指标体系。
一方面,财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分类应与资产管理部门的分类统一,这样有利于进行资产管理,便于统计和账目核对;另一方面,应抓紧制定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各高校还可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校可操作和可具体实施的内部固定资产考核指标体系。
2.明确固定资产的合理确认标准。
修订固定资产确认标准,应从效用、使用期限、单位价值等方面来界定固定资产,相应提高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笔者认为,可考虑作如下定义:固定资产是指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及行政办公等持有的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1 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2 000元以上,家具类设备单位(或成套)价值在8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这样定义有利于提高资产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另外,笔者认为,可将网络产品等的整个项目界定为固定资产。为便于管理,建议将网络产品中单台件符合要求的仪器及家具类设备计入设备类固定资产,并建账、建卡进行管理;对线材、管网及施工费用部分,计入其他类固定资产,视同建筑物及构筑物进行管理。
3.推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对高校的固定资产,应按照其性质、类别及使用情况,按期采用适当的折旧计算方法计提折旧。具体地,房屋、建筑物、一般设备(包括各种交通工具)应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专用设备具有更新快、周期短的特点,可采用加速折旧法;图书是特殊的固定资产,一般不会贬值,相反往往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增值,故不用计提折旧,但要定期进行清理。
4.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理措施。
高等学校既要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又要结合学校实际,建立本校可操作和可具体实施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做到依法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高效管理,以维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益。具体可建立如下一系列制度:资产的购置(包括论证制度和采购制度)和验收制度、财产保存管理制度(包括赔偿制度等)、使用和维护制度(包括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制度)、出让管理制度(包括资产调拨制度、财产出租转让制度、资产评估制度等)、报废报批制度、统计报告制度、监督检查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等。
(二)对非经营性资产探索新的管理模式
1.核定配置标准,实行资产有偿使用。
高校应依据教育部门规定的生均标准,并充分考虑到专业学科特点,以及员工情况和工作实际需要等因素,着眼发展,科学地核定教学科研实验及行政办公用房、教学科研实验仪器及行政设备等的配置标准。对教学、科研、行政资源实行总量控制办法,对超标准占用资产采取有偿使用办法,推动高校存量资产跨部门流动,建立资产增减进出机制,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2.大精设备引入商业化管理模式。
用大精设备建立共享平台。通过招标确定管理公司。学校通过融资租赁方式等将大精设备租赁给管理公司,并收取租金(租金包括折旧费、使用费、利息及少量利润等),管理公司必须具有专业实验能力,拥有专业实验队伍和管理经验。由管理公司承接教学科研人员送达的实验样品,利用大精设备进行分析测试,提供测试结果。管理公司征收样品测试费,具体包含耗材费(包括测试耗材费和仪器本身消耗的耗材费)、人工费、水电费、折旧费、管理费和适量利润等因素。还可参照样本个数和样本的复杂程度征收。学校则向学院提供实验补贴费用。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广大教学科研人员可直接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果,节约了大量宝贵时间,便于他们作更深入的研究。对管理公司来说,达到了融资经营和赢利的目的。此外,管理公司还可以对外承接业务,维持经营。这样,可以保证学校大精设备获得消耗补偿资金,得到维护保养。总之,引入商业化模式进行大精设备管理,可以达到资源共享、发挥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 冯树清.关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7,(11).
[2] 曾令如.现行条件下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财务效应性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08,(1):17-18.
[3] 赵建新.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煤炭高等教育,2004,5(3):63-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721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