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软件终结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蒋德嵩

  把各种应用软件统统搬到“ 云”上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 云”已经成为各大IT、互联网公司互相厮杀争夺的对象。
  
  马克・贝尼奥夫(Marc Benioff)是个人物,他身高近2米,是“软件工业25年的老兵”。他是“世界经济论坛”评出的百名“全球明日领袖”(100名商人、政治家、艺术家)之一,与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斯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一样,贝尼奥夫也是一个我行我素的理想主义者,而他所扮演的角色,是“软件终结者”。在贝尼奥夫创建的Salesforce公司总部内,到处张贴着印有“No Software”(不要软件)的警告标志;公司电话是1-800-No- Software;就连贝尼奥夫的衣服、出席会议的每份文件,甚至会场边的蛋糕上也要带着这个标志。
  
  创造一个行业
  
  贝尼奥夫的“敌人”是微软公司。坦率而言,比尔・盖茨的微软并不是Salesforce公司的直接竞争对手,但在贝尼奥夫看来,微软的商业模式及其对桌面操作系统的垄断,“是件令人憎恶的事情”。贝尼奥夫曾在苹果电脑公司工作过,之后加入甲骨文公司(Oracle)。贝尼奥夫27岁时成为甲骨文公司历史上最年轻的副总裁,并深受公司老板拉里・埃里森赏识。1999年,贝尼奥夫辞职创立Salesforce公司,而埃里森则投给了他200万美元,并成为公司董事。“我其实没冒什么风险,拉里告诉我,如果我失败了,可以回甲骨文公司去。”贝尼奥夫说。
  Salesforce公司提供一种在线客户关系管理(CRM)服务。在传统模式中,企业内部CRM项目需要数月的时间进行安装、配置、训练和交付,企业还要为此投入大笔资金用于购买软、硬件。贝尼奥夫将传统C R M设计成一个独特的软件解决方案放在主机托管模型上。在主机托管的环境下,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定制并使用纯粹互联网架构的C R M系统。华尔街分析师指出,微软的业务模式是销售软件光盘,之后再要求用户多次升级,并从中收取不菲的升级费用。而Salesforce公司的模式正好相反,一旦拥有了它们的服务,用户就可以定期更新,不再需要一次次升级。而且服务透过网络提供,不需要安装程序,也不需要请专人维护,花在信息设备上的预算也随之减少。
  2004年,Salesforce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贝尼奥夫甚至为了选择C R M作为公司股票代码而放弃纳斯达克。Salesforce公司在当年开始盈利,2007年,Salesforce公司收入达到7.5亿美元,在全球拥有7.5万个企业客户。“我们的目标不只是统治某个市场,而是创建一个全新的行业。”贝尼奥夫说,“我们不仅将拥有我们的小众市场,而且将创建一个巨大的行业并领导这个行业的发展。”在贝尼奥夫看来,传统的软件概念――购买、安装、使用都将随着Salesforce“On Demand”(按需应用)服务的到来而结束,用户不再需要购买任何软件和硬件,只需要每年支付一定费用,就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使用自己所需要的服务。
  在计算机行业里, 贝尼奥夫的“S a l e s f o r c e.c o m模式”被称为S a a 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这是一种在近几年兴起的软件应用与销售模式,与“on-demand software”(按需软件)、A S P(应用服务提供商)、Hosted software(托管软件)具有相似含义。SaaS服务模式与传统销售软件永久许可证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SaaS不仅减少或取消了传统的软件授权费用,而且厂商将应用软件部署在统一的服务器上,免除了最终用户的服务器硬件、网络安全设备和软件升级维护的支出,客户不需要除了个人电脑和互联网连接之外的其他IT投资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所需要的软件和服务。
  AMR Research公司的调查显示,在美国各主要垂直行业和不同规模企业中,超过78%的企业使用或考虑使用SaaS服务,只有18%的企业暂时没有使用SaaS的计划。只要SaaS的品质和可信度能继续得到证实,它的魅力就不会消退。目前在欧美市场,CRM和HR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SaaS服务。
  
  交给“云”处理
  
  SaaS风头正劲要得益于一系列硬件条件与网络环境的改善,更为重要的是,一些大型IT公司的实际行动真正推动了SaaS服务的发展。Google是这个领域内最积极的倡导者与推动者。在公司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的领导下,Google正在部署与实施一项被称为“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战略,而SaaS则是“云计算”模式下的一种具体应用。
  Google的核心技术是网络搜索,通过部署在全球各地的服务器形成的庞大的计算机网络,Google可以实现对搜索需求的即时反馈。现在,Google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它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台廉价服务器形成网络集群,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这个网络集群的存储量将十分惊人,能容纳不计其数的网络数据拷贝,更快地处理浩如烟海的数据,在眨眼之间为数十亿的搜索提交答案。Google内部将这种大规模计算机集群称为“云”,而在“云”上完成的各种网络服务的过程则称为“云计算”。
  “云计算”的原理就像是人类用电的演变。现在人们不再需要自己购买发电机,而是购买大型发电企业输送在电网上的电力。在P C时代,人们处理文档、存储资料、娱乐休闲或通过U盘与他人分享信息都要在本地计算机上完成,这一过程好比每个人都要拥有一台发电机。而在“云计算”时代,这些工作都可以交给“云”来完成,人们只需要在使用的时候从网络上调用。施密特比喻说,“云计算”就仿佛银行的自动取款机,我们出门再也不用随身携带大量现钞,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取用。
  
  随着“云计算”概念影响力的扩大,Google在产业中的价值逐渐得到显现。要知道,想开展“云计算”服务就需要具备吞吐海量信息的能力并拥有相关业务资源。我们的文字、图片、点击、搜索乃至任何在P C上可以做的事情,都是“云计算”产业的原材料。今天,只有少数几家网络巨头拥有这些资源,Google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要想实现“云计算”,Google的编程工程师所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如何驾驭“云”――提高它的数据处理能力,而且相关的编程和操作应该与使用互联网一样简单。这意味着,首先要建立一种新型的网络共享基础架构,包括计算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宽带资源及相关软件等,它可以将巨大的信息系统池连接

在一起,并由软件实现自动管理,无需人为参与。要想理解这个问题,我们要首先把思绪回到几十年前互联网刚刚出现的年代,来看看网络世界究竟是如何搭建起来,而它的未来又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互联网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采用数据包交换方式和统一标准的信息传输协议,典型应用是收发电子邮件、传输文件、发布文字新闻及言论等,被称为第一代互联网。20世纪90年代,欧洲高能物理研究中心(CERN)发明了超文本格式,把分布在网上的文件链接在一起,不仅可以看到文字信息,还可以欣赏到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信息。这个阶段的互联网被称作“万维网”,它改造了第一代互联网。两代互联网使用的都是IPv4协议,其32位的地址空间只有大约40亿个地址可用。由于互联网早期缺乏规划,造成IP地址分配“贫富不均”现象。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第三代互联网技术IPv6进入实验室。IPv6的地址空间由32位扩展到128位,有助于改善端到端的安全性,提高服务质量并减轻系统管理负担。基于IPv6的第三代互联网主要有3种模式:NGI、Internet 2和NGN。
  美国政府从1996年开始启动研究NGI计划(Next Generation Internet),NGI计划的重点是事务处理安全性和网络管理等方面,服务对象主要是美国国防部、航空航天局等政府机构。Internet 2是由美国的一些科研机构和34所大学代表于1996年10月1日在芝加哥提出的新一代互联网,它的建立初衷并不是取代互联网,而是用于教育和科研。Internet 2的目的是实现远程医疗、数字图书馆、虚拟实验室等资源共享。N G N(N e x tGeneration Network)概念是美国在1997年提出的“下一代互联网行动计划”。按照预想,NGN几乎是一个无所不包的网络,包括了软交换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以及下一代移动网。就目前各种网络技术的发展情况而言,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技术的融合已成为大趋势,而这将极大地推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云”的机遇与挑战
  
  大型数据中心网络已成为这种趋势下的下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服务的基础。随着商用和科学数据量日益强大,数据计算能力变成了一种战略性资源和资本。雅虎研究主管普拉巴卡・拉加万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上不过有五台真正的计算机。”他意指Google、微软、雅虎、IBM和亚马逊。或许,只有这些公司具备相当的能力,将浩如烟海的网络数据转化为计算能力,并通过出卖数据服务获得市场利益。过去几年中,G o o g l e开发了一套有效的“云”操作系统,使得Google内部的程序能够实现较大规模的应用。Google的工程师创造出一系列支持海量计算的“云”资源、应用、硬件和网络的配置。Google Apps是一套基于Web的应用程序,在Google搜索引擎平台上,G o o g l e A p p s正在发生着强大的协同效应。例如,当用户登录到Gmail时,就可以使用Google Documents、Google Talk以及My Maps等其他几十种软件服务,用户可以完全在互联网上完成各种操作,甚至可以通过手机来实现。而在传统模式下,这些软件都要下载到PC上经过安装才可能使用,并且它们之间可能毫无联系。2007年,Google Apps的收入达到4亿美元,已占到Google总收入的2%-3%。如果按照Google Apps付费用户每人每年50美元的使用费计算,4亿美元的年收入意味着这一服务至少拥有800万付费用户,这一数字相当惊人。
  今年4月,Google宣布与Salesforce公司展开合作。Salesforce公司将开始分销Google的应用软件、网络程序,还将把Google技术整合到自己的客户关系管理应用软件。分析人士指出,双方建立合作联盟旨在对抗微软在桌面市场的统治地位。“双方技术的整合将是深入的,是微软令我们联手。”贝尼奥夫说,“希望与Google的战略合作能蚕食微软的办公软件市场,这其中包括电子表格和幻灯片播放软件。”
  G o o g l e这样的公司通过开发一个“云”操作系统把各种应用软件统统搬到互联网上,而不再需要通过P C,通过开放标准接口,人人都可以在“云”上创建工具或开发应用程序。这一点,就如同我们在博客上发表文章一样,而在过去,网页上的内容都要通过专业网络技术人员录入。事实上,如今Google在做的工作,让我们看到了20多年前的微软。那时,计算机是大学实验室的高科技产品,普通人根本无法接触并掌握它。而微软在操作系统,特别是Windows系统所倡导的即插即用等标准,使得PC硬件和软件产品能够以大众所能理解的方式进入消费市场。
  “云计算”就是这样,Google试图把互联网也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产业,而不仅仅是专业技术人员才能搞懂的东西,这样它就有机会超越微软成为计算机产业的领导者。如今,已有很多贝尼奥夫这样视微软为“敌人”的创业者加入到“云计算”产业中,通过开发诸如提供在线CRM和HR等服务,已获得了不错的市场表现。
  总部位于香港的Team and ConceptsL i m i t e d (T n C)公司就是一家积极的S a a S服务商,公司的初期投资者包括硅谷投资公司和香港政府创新科技基金。2007年6月,T n C获得了美国中经合集团首轮125万美元投资。公司创始人David Lee在2006年4月推出了一款类似于G o o g l e公司G A P E的在线电子表格处理应用服务EditGrid。EditGrid支持MS Excel、OpenDocument、Gnumeric、OpenOffice等其他应用软件的上传导入,而在其平台上编辑存储的电子表格文件可以导出下载为 Excel、HTML、PDF、CSV、OpenDocument、OpenOffice 1.x、Gnumeric、TeX source、XML(styled)、XML(simple)等各种格式。
  这种在线电子表格处理应用服务的功能到底有什么特色呢?我们来举一个用以统计公司股价、成交量等方面数据的例子。在传统的M S E x c e l中,需要人为地从专业财经网站查找数据,然后录入到M S E x c e l中,并通过调用函数最终获得想要的数据结果。而当我们需要不同时间段的数据时,则需要重复以上操作。在EditGrid中,通过简单的公式定义,就可以将数据源直接链接到专业财经网站所对应的不同公司的数据库中。当数据源的数据发生变动时,EditGrid也可以自动更新。通过点击EditGrid中我们所定

义的项目,用户则可以在一个操作平台上完成网络浏览。
  显然,相对于传统MS Excel操作,EditGrid的优势在于将数据搜集、整理、分析等工作在一个完全网络化的平台上完成,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而且,用户甚至可以忘掉发邮件等繁琐事情,只需要记住用户名和密码,在一个可以接入到互联网的终端上实时查看数据。这样的终端,可以是笔记本电脑,当然更可以是手机。
  尽管Salesforce公司这样的SaaS服务已进入盈利期,但事实上围绕“云计算”而展开的互联网技术创新浪潮或许还未真正掀起。其中的原因很简单,人们需要首先超越对技术的依赖。对于大多数企业和创业者而言,更需要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做好充足准备,并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商业化策略。就像EditGrid一样,尽管它已经看起来非常棒了,但如何融入商业社会并获得盈利却是个问题。 既然“云计算”成为事实,那么就需要想尽一切办法融入“云”的体系之内并充分应用网络集群计算的优势,调用各种数据资源丰富自身的S a a S服务。这样,S a a S才可能超越单纯的应用软件概念,而依靠服务收费。否则,说实话,就可能是本末倒置了。
  最后, 不得不提醒的是,“云计算”的最大挑战可能是微软―它以往削弱竞争对手的策略、目前依然强大的实力及它在“云”科学基础理论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还有就是,比尔・盖茨已经退休了,新微软的领导者可能改变传统而变得更加积极参与新市场的竞争。
  
  中国“云计算”的发展
  
  
  2004年6月,中国的八百客公司正式成立,同年推出国内首个即需即用托管型软件800CRM。
  2004年7月,XToolsCRM成立,结束了中国市场没有在线CRM的历史。
  2005年金蝶收购HK会计在线,推出移动商务,并聚拢了数百家SaaS典型客户,而后开始投入很大的研发力量进行SaaS产品架构的搭建。
  2006年初,来自美国微软总部的两位SaaS高级架构师先后访问了苏州国际科技园,对科技园的软硬件水准和服务水平进行考察。苏州国际科技园方面希望本地众多的中小企业能在SaaS项目中受益,同时辐射全国。
  2006年5月23日,中华网软件宣布与微软组成战略联盟,为中国用户开发、销售和提供管理、客户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应用软件。
  2006年6月,微软和苏州软件园宣布启动中国第一个SaaS软件孵化器。孵化器为企业提供各种支持服务,从而降低入孵企业的风险和成本,提高SaaS软件的成活率和成功率。
  2006年7月,金算盘推出“ERP+电子商务”的模式。
  2006年7月13日,中华网软件集团宣布将在中国内地全面推出人力资源及薪酬管理服务式软件。
  2007年4月,微软与阿里巴巴宣布战略合作,“开创性地在全球首次采取按需付费”的形式。
  2007年5月底,神州数码与日本软银株式会社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北京神州数码在线科技有限公司。新公司的定位正是以SaaS服务为核心,为中小企业打造中国第一个在线软件服务运营平台。
  2007年6月,I B M公司与雷曼兄弟注资金蝶,其中一个重要的战略就是I B M将提供技术支持,以推动金蝶在“ERP+互联网”业务上的发展更能体现SaaS的理念。
  2007年8月用友软件在SaaS大会上发布了新的在线租用服务的网站。2007年年底,金蝶旗下全程电子商务及企业S a a S服务平台“友商网”正式上线,几乎与此同时,金算盘也推出S a a S模式的金算盘全程电子商务平台。
  2008年1月,同徽科技X S a a S对外运营。X S aaS在“软件即服务”的基础上提出“网络软件化”,X S aaS揉合农业搜索引擎、电子商务以及集成的农业企业信息化软件,提供面向农业企业的综合服务。
  
  “云计算”的原理就像是人类用电的演变。现在人们不再需要自己购买发电机,而是购买大型发电企业输送在电网上的电力。在P C时代,人们处理文档、存储资料、娱乐休闲或通过U盘与他人分享信息都要在本地计算机上完成,这一过程好比每个人都要拥有一台发电机。而在“云计算”时代,这些工作都可以交给“云”来完成,人们只需要在使用的时候从网络上调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920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