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的影响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郁珍

  一、增值税转型对固定资产核算的影响
  
  (一)纳入可抵扣的固定资产范围200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下称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增值税转型只将新增固定资产纳入可抵扣范围,允许抵扣的范围与转型前增值税征税范围中的固定资产规定相同。
  (二)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和《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170号)等有关规定,准予企业(指一般纳税人)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应包括:(1)国内采购(包括接受捐赠、实物投资)固定资产,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2)进口固定资产,取得的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上注明的增值税额;(3)购进用于自制(含改扩建、安装,下同)固定资产的货物或接受用于自制固定资产的应税劳务,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4)购进或者销售固定资产以及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固定资产支付运输费用的,按照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上注明的运输费用金额和7%的扣除率计算的进项税额。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等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不得抵扣,从小规模纳税人处取得固定资产和其他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情况下发生的增值税都不能抵扣。
  (三)会计科目的设置及账务处理2009年1月1日起企业(包括原转型试点企业)新增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记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原试点企业不再设立“应交税费――应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和“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新增增值税额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等科目。
  [例1]甲企业购入机器设备一台,价款580000元,增值税98600元,运输费用5000元,货款及运费均以银行存款支付。则转型前后(转型后指2009年1月1日起增值税转型后,下同)甲企业相关账务处理如下:
  转型前:进项税额和运费全部计人固定资产的价值
  借:固定资产683600
  贷:银行存款
  683600
  转型后:运费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5000×7%=350(元)
  应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98600+350=98950(元)
  应计入的固定资产价值=580000+(5000-350)=584650(元)
  借:固定资产
  58465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98950
  贷:银行存款
  683600
  
  二、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影响
  
  (一)增值税转型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第一,对固定资产等项目的影响。增值税转型后,新增固定资产的价值中不再包含取得时所支付的增值税税额,从而引起资产负债表相关项目如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资产总计、应交税费等的变化。上例固定资产不同账务处理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如表1:
  
  从表1可见,增值税转型后计入的固定资产价值变小了,变小部分(98950元)计入了负债项目中的应交税费下的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中,转型前后的净资产没有发生变化。
  第二,增值税转型后为企业节约了货币资金。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后,固定资产投资当年,新增固定资产取得的进项税额一次性全额抵扣,企业应缴纳的增值税额明显降低,为企业节约了货币资金,货币资金节约的程度视当期进项税额的抵扣情况而定。
  (1)企业当期新增的进项税额能够完全抵扣
  [例2]沿例1。假如企业以一个月为纳税期限,转型前企业当期销项税额扣减其进项税额后余额为100000元。
  转型前:企业应交增值税为100000元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10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0
  转型后:企业应交增值税为1050元(100000-98950)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
  1050
  贷:银行存款
  1050
  转型前后增值税不同账务处理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见表2:
  从表2可见,企业当期新增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如能被全额抵扣,则增值税转型前后,购入固定资产及增值税的缴纳对企业总资产、负债的影响是相同的,不会对净资产产生影响。但转型后固定资产价值变小,银行存款支付减少,节约货币资产98950元,减轻了企业流动资金压力。
  (2)企业当期新增的进项税额不能完全抵扣
  [例3]沿例1,假如企业以一个月为纳税期限,转型前企业当期销项税额扣减其进项税额后余额为80000元。
  转型前:企业应交增值税为80000元。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80000
  贷:银行存款80000
  转型后:企业当期不需缴纳增值税,且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18950(98950-80000)元可结转下期继续抵扣。
  转型前后增值税不同账务处理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如表3:
  从表3可见,企业当期新增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如不能完全抵扣,增值税转型前后,购入固定资产以及增值税的缴纳不会对净资产产生影响,但转型后较转型前,总资产和负债均按当期未能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部分(18950元)减少。此时,企业当期节约的货币资金虽不如上一种情况明显,但同样减轻了企业流动资金压力。在消费型增值税下,企业应尽量提高当期销售业绩,销项税额越大,节约的货币资金就越多;在经济下滑时,企业可通过增大机器设备的投资额,减少企业的增值税支出。
  (二)增值税转型对利润表的影响第一,增值税转型后,在固定资产投资额度不变的前提下,企业净利润在固定资产增加的以后各期会有所提高。同定资产投资当年,新增固定资产取得的进项税额当期抵扣后不再计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从而导致企业各期计提折旧额减少,增加企业的营业利润,引起企业所得税增加。同时,增值税转型后当年应交的增值税减少,造成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减少,进而减小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减少所得税的支出。以后各年企业净利润不再受增值税及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的影响,但较转型前仍然增加。因此,增值税转型有利于推动企业盈利水平的提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第二,增值税转型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增大时,营业收入可能也会随着增加,同时固定资产的增加会导致企业折旧费用额增加,财务费用也会因为投资借款的增加而上升,从而抵消了部分由于营业收入增加、增值税抵扣所带来的利润上升的好处。可见,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额越大,折旧率越大,对利润表中的项目尤其是对净利润项目的影响越大。
  (三)增值税转型对现金流量表的影响在生产型增值税政策下,购买固定资产的所有支出均计人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下的“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项目中;而转为消费型增值税后,购买固定资产时支出的现金则需分项列示,价款应作为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在“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项目中列示,进项税额则属于经营活

动现金流出。考虑到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一般都较大,且原有现金流量表项目均不包括这一项内容,笔者认为应在现金流量表中单列项目“购建固定资产所支付的进项税额”表示。根据例2(即企业当期新增的进项税额能够完全抵扣,下称全额抵扣)和例3(即企业当期新增的进项税额不能完全抵扣,下称部分抵扣)的有关资料,增值税转型后对现金流量表的影响如表4(不考虑其他现金流量):从表4可见,如转型后全额抵扣,转型前后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不发生变化,但转型后“企业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小计”减少了98950元,“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也以同样数额增加。在转型后部分抵扣情况下,由于实际缴纳增值税税额只按抵扣数额减少,因此,“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小计”按照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数(18950元)增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则以同样数额减少;而“企业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小计”减少了98950元,“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也以同样数额增加。由此引起“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按照当期可抵扣的新确认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数80000元增加。但以后各年的现金流量不再受增值税转型的直接影响。同时,投资当年及以后各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还有可能由于新增固定资产的作用而使净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有所增加,从而使企业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数额上升,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评价指标的影响
  (一)偿债能力指标的变化从表1、表2、表3可,增值税转型后,流动负债减少,流动资产增加,短期偿债能力指标流动比率等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流动比率的变化情况见表5:
  
  从表5可见,增值税转型后,在企业当期新增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能够完全抵扣的情况下,流动资产增加,流动负债保持不变,流动比率提高;在企业当期新增的进项税额不能完全抵扣的情况下,不能抵扣部分造成流动负债减少,得以抵扣的部分使得流动资产增加,流动比率上升。
  (二)资产运营能力指标的变化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运营能力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周转率指标上。由于转型后计人固定资产的成本变小,平均固定资产净值减少,即使企业的营业收入保持不变,固定资产周转率也会提高。
  (三)获利能力指标的变化增值税转型后,企业盈利水平上升,企业获利能力指标如营业净利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发生变化,其中影响最直接的是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增值税转型后,净资产不变,净利润增加,因此,净资产收益率提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消费型增值税的实施不仅能为固定资产投资企业节约货币资金,而且能提高企业的资产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对企业财务产生良性影响。企业应抓住这次机遇,充分享受增值税转型带来的税收优惠,对固定资产投资做出财务预算,合理规划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分期分批进行固定资产更新,以实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与企业财税目标的相互配合,获得更大的财务效益。
  
  编辑 袁晓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974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