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会计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田冠军 张亚连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发展现状和原因,总结了现有经验及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对其培养模式和保障体制中的课程体系设置、改革教学方式、教材建设、师资保证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会计教育 国际化 发展现状 经验 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会计标准体系逐步实现了与国际趋同,此种背景下,会计教育的发展日益呈现出国际化的倾向(刘永泽、池国华,2008)。因为我国经济转轨时间较短,客观上存在会计教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问题,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师资配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也有一定的差距,本文旨在探索国际化视野下会计教育的发展动态和未来趋势。
  一、会计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
  ( 一 )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加强、跨国经营业务的日渐增多,客观上推动我国加快会计国际化进程,在制定会计政策、遵循会计惯例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与其他国家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趋同。会计教育国际化是会计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会计国际化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而会计国际化最重要的方面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2006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标志着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2010 年财政部发布《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进一步明确了中国下一步会计准则改革的方向和持续趋同的目标,这既是响应G20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有关倡议、顺应会计国际趋同新形势的需要,又对推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及其持续国际趋同做出了重要规划和部署。以上历次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都对会计教育国际化体系的建立产生了直接影响。
  ( 二 )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近年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在世界各国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世界上已经有包括欧盟各成员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在内的100多个国家或地区要求或允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早自2005年,欧盟、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或地区就开始采用国际准则。自2008年开始,美国、加拿大、印度、韩国、日本等国相继宣布采用国际准则或发布与之趋同的计划。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我国也在积极稳妥地推进会计准则改革,并推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持续趋同。早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制定过程中,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于2005年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委员会签署了联合声明,承认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2007年中国内地与香港签署了两地会计准则等效联合声明,宣布内地企业会计、审计准则分别与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审计准则在技术层面实现了等效。2008年中美两国也一致同意将两国会计准则等效问题列入了议事日程。2008年欧盟委员会就第三国会计准则等效问题发布规则,决定自2009年起至2011年底的过渡期内,欧盟允许中国证券发行者进入欧盟市场时采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由此可见,我国会计国际化程度在逐步提高,并将随着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继续保持与国际趋同的趋势,这必然对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和未来趋势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二、会计教育国际化的界定和现状
  ( 一 )会计教育国际化的界定会计教育国际化的界定源自对会计国际化的界定。梁珩和张兴国(2001)认为,会计国际化包括会计教育惯例国际化,会计教育惯例国际化主要指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专业层次的设置、课程体系的编排、教育管理模式等趋同国际惯例。沈志蓉等(2010)认为,会计教育国际化包括会计课程体系国际化、会计教学方法及内容国际化、会计师资国际化;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实现取决于会计教育目标的正确定位、会计国际化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的完善以及教育方法的科学化。张素云(2008)认为,高校会计教育目标上要走规范化、科学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力求从高校中培养精通会计业务、通晓会计基本理论、熟悉国际会计惯例、了解世界主要会计模式异同、懂外语和计算机、具有较广泛的商业知识的国际会计人才。可见,会计教育国际化是随着会计国际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包括教育目标、教育理念、培养方式、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保障机制等多方面的国际化,旨在培养出既通晓国际会计惯例又能解决我国实际问题、具有较高的外语和信息技术能力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国际化会计人才。
  ( 二 )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的现状 目前我国有将近40%的高校办有会计学本科专业,在开设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中排名第6,会计专业的在校本科生占所有在校本科生的10%左右,反映了会计教育近几年的发展速度。在规模发展中,我国高校会计教育的国际化途径主要是加强国际合作办学,鼓励国内大学与国外名牌大学合作办学,互派教师和互换留学生,建立国际间的校际联系,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计人才;扩大与国外会计组织(如ACCA、CGA)的合作,将其先进的教材、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引人到我们的教学方案中来,目前全国已有20多所院校办有ACCA或者CGA班;鼓励国内大学与外国政府、国际著名企业建立联合研究机构,合作培训会计人才,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科研创新水平和竞争能力。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海外上市,国外大公司也纷纷将制造基地和市场目标定位于中国,这种背景下,会计人员必须能按国际标准编制会计报告和进行财务管理,才能参与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同时,众多国际性会计师事务所相继成立,我国一些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也开始实施国际化战略,开拓海外市场,这些都促进了会计环境、会计市场和会计人员流动的国际化。多数院校反映,国际化会计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就业率可达到100%,大多数ACCA(或CGA)班的学生的就业层次和就业率均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用人单位也普遍反映,有ACCA和CGA教育背景的员工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强一些。高就业率的背后其实是培养模式,ACCA(或CGA)班的学生接受的是国际职业资格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下,学生的专业课程、作业和考试全用英语,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独立思考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都明显提高。同时,将国际化职业教育融于学历教育,还使学生能够进行职业经验的前期积累,提高职业上的竞争力,也为部分学生的进一步出国深造创造了条件。
  三、会计教育国际化的有益经验及面临的问题
  ( 一 )会计教育国际化的有益经验 为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近年来国内院校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合作中许多学校坚持特色办学,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1)教育理念国际化。通过开放办学下的教学改革、学生管理、人事创新等方式,把发达国家的办学模式和管理经验与国内教育管理范式结合起来,既坚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又强调校园文化的多样性;既坚持教育管理的制度化,又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既坚持辅导员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等。(2)培养模式国际化。在培养目标方面,致力于培养既懂国际惯例、又具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使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符合国际标准;在培养环节上,加强基本知识、实践技能和社会人文教育,提高培养人才的实用性;在教学模式上,全面引进国外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采用全英文或“双语”教学,培养既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基础、又具备较强的英语口语交流和应用能力的人才;在教学层次上,实行分层教学,目标化培养;在实践环节上,与国外学校拟定详细的计划,通过面试遴选的方式选拔一些学生到境内外企或境外企业实习,保证培养质量。(3)师资配备国际化。由于全面引进国外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单凭某一个二级学院的师资力量难以满足要求,因此很多学校本着“不一定为我所有,但可为我所用”的原则,通过国外合作院校选派、校内调配、校外选聘等方式来配备双语师资和提高专业师资配备的层次。(4)互动交流常态化。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改革新举措,需要双方经常性的互访和交流,这种交流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双向互动交流。通过老师的相互交流,如授课、开设讲座、科研合作等方式,可以了解彼此不同的国情和校情,使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国内教育情境能有机结合,从而创建适应我国实际需要的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生的互动交流,如学生出国访问、境内境外实习等方式,可以使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延伸到环境适应环节,为学生进一步的留学深造甚至是国际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 二 )会计教育国际化面临的问题 会计教育国际化目前也面临一些问题:如何深化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如何在教学体系改革上进一步与国际趋同?会计教育国际化下如何保持学校的办学特色等。在国际会计教育中,应具有全球化和开放性的战略眼光,把培养国际型会计人才作为会计教育的目标,注重培养会计人才的全球意识,调整会计人才知识结构,改变会计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和策略。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文化交流成为大学新职能,为了实现这一职能,就需要准确理解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应有之义,譬如会计教育国际化要分阶段、分步骤的推进,不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应开展改革试点;应加强我国在会计教育国际化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原则,既要引进国外先进模式,也要传播我国成功经验;在教育对象上,不仅要输送学生到国外留学,也要积极吸引海外优秀留学生来我国攻读学位,提升留学生层次,扩大留学生规模;会计国际化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包括教学改革的国际化,也包括科研管理、人事政策、后勤保障等诸多体制配套在内的国际化等。
  四、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培养模式
  ( 一 )课程体系设置 在基础课程上要使学生了解跨国公司所在国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竞争环境;熟悉WTO规则等国际惯例;具备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税收和外语、信息技术等基础知识,使所培养的会计人才在分析、解决问题时具有国际视野。因此,应增加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如金融工程、数理统计、组织行为学、国际贸易与结算、民商法学(尤其是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物权法等)、新制度经济学、风险管理、博弈论等。也应以通识教育为着眼点,要求学生选修一定的经济管理学科以外的其他人文社科类课程,如宗教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同时,为了适应未来工作环境的要求,除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外,也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数量的理工学科课程,如建筑工程、生物工程、产品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等,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其沟通和适应能力(田冠军、张志恒,2009)。特别是在理工科院校,尤其应注意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的特色化,以突破人文环境缺陷、充分凝练教育特色和发挥培养优势。在专业课程上,教学内容应进一步国际化,对各国与我国的会计准则应作比较研究;增加一些我们平时所忽视的课程,重视会计职业道德素质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前沿理论和前沿领域会计制度的建立,以从容应对会计环境动态发展的要求。传统的专业课程是以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为主线,辅之以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会计模拟实验、毕业论文等课程。我们认为,对一些课程(如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等)可以整合,内容的增加以增加课时量的方式完成。专业实践环节、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也不一定千篇一律,可以采取调研、社会实践报告、调查数据分析、实地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在课程安排上,合理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结构,给学生预留更多的选择空间,以便于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框架。针对一些补充性的专业知识,及时开设一些选修课程,或开设专题讲座,或举办学生学术论坛、讲坛,以提高学生接触新事物、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并能够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差异化的培养。
  ( 二 )会计教学方式教学改革的重点除了改革课程体系设置,还应在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甚至课外活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教学方式上,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思维能动性,提高课堂效率,也能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1)案例教学。在会计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可以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开拓性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性,对客观事实和问题提出见解并做出判断,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现场教学。会计现场教学就是把课堂从校内搬到校外,带领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习,让学生了解各种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劳务提供过程、企事业单位会计岗位的设置和职责,以及如何办理纳税申报、与银行开展业务往来等具体业务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3)启发式教学。启发式会计教学法包括“示范启发式、类推启发式、相互启发式、案例启发式、提问启发式、比较启发式、激励启发式等”(李艳,2007),这些启发式教学法的综合运用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4)交叉教学。随着经济和管理学科的迅猛发展,会计学领域逐步形成一系列分支学科;另一方面,会计学和信息科学、行为科学甚至是社会学、伦理学等的交叉研究更加普遍,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融合各学科或分支学科的知识特点,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会计人才。(5)互换教学。即由学生讲授会计课程,通过角色互换,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同样,在会计双语的教学中,角色互换也可以破除传统教学方式带来的“重读写、轻听说”的弊端,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听力、观察、反应和自我创新等综合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热点讨论、境外体验等方式。另外,课程考核方式和考题类型也应采取多样化的形式,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应强调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德育、人文素质及心理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其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使课外活动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有效载体。
  ( 三 )信息化教学手段 随着互联网与通讯科技的快速进步,必然带来会计职能的变迁,进而带来会计教育模式的变革(田冠军、张志恒,2009),信息技术也必然会成为会计教学中的必要手段。因此,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搭建专业课程教学的信息技术平台。教师可以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或进行网络互动式教学,学生根据需要灵活调整其知识结构;学生可以在多媒体课堂开展在线讨论,教师利用在线测试控制平台随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掌握其学习进度;境外实习可能受到经费等的限制,则可以通过电脑模拟情境教学,达到境外实习的效果;在合作办学中,如由于受地域的限制,那么怎样突破地域界限引进更多的国外专家学者,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路也是近来的重点(姚蕾蕾,2008),这时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国际远程教学的“异步教学”,把老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过程相分离,通过时空界限的突破,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五、会计教育国际化的保障体制
  ( 一 )专业教材建设 应结合学校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的具体情况,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和配套教材建设。目前会计教材的选用一是自编教材和参考资料;二是选用国内优秀教材;三是直接引入国外原版教材。对于采取中文教学的专业教材,建议自行开发适合学校和学生现实需要的系列教材,而以国内其他高校的优秀教材作为补充和参考;对于双语教学的教材,建议直接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因为原版教材能够反应国外教育的编写和思维方式,且语言地道,既能使学生学到国际会计专业知识,又能提高英语水平。但即便是双语教材,也存在配套教辅资料缺乏、与我国理论和实际缺乏分类比较等问题。因此,需要重视教辅资料的建设,特别要关注教辅资料编排的内容体系、难易程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附列框架图示、穿插用于开阔视野和启迪思维的“小贴士”等。
  ( 二 )师资保证 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必然需要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教师。为了适应国际化办学的总体战略,必须坚持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引进具有海外学习背景或具有国际学术影响的高素质人才,同时选派部分青年骨干教师赴海外进修留学;坚持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原则,把师资应分为侧重于理论和侧重于实务两部分,侧重于理论的教师应精通本学科理论的国际研究前沿,侧重于实务的教师应鼓励在内资或外资企业中兼职,两类教师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加强对师资力量薄弱课程的教师的引进,同时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重视现有教师的知识更新,完善其知识架构,使之具有国际会计课程的教学水准。
  ( 三 )管理保障应完善学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制度,在人事配置、经费预算上予以保障。应积极参加教育部组织的中外合作办学等相关培训,培养中外合作办学的专门管理人才,增强政策的领悟程度和合作谈判的针对性。鼓励各二级学院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鼓励教师通过论文合作和项目合作等方式加强与国外院校教师的合作研究。不仅可以加快教师的知识更新,还可促使教师对于专业问题的深入理解和思考,并将研究心得体现于学生培养和课程教学当中。
  
  *本文系财政部全国会计科研课题“会计教育改革问题研究――回顾、评价与展望”(项目编号:2008KJA35)、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1SO9000理念的一般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研究”( 项目编号:0836109)、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会计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湘教通[2009]321号)和重庆理工大学财会研究与开发中心教学改革项目“ACCA人才培养与会计教育国际化”( 项目编号:ZDJD101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永泽、池国华:《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价:成就、问题与对策》,《会计研究》2008年第8期。
  [2]沈志蓉、吴君民、王秀萍:《基于会计教育国际化目标的会计学专业建设》,《财会通讯》2010年第4期。
  [3]姚蕾蕾:《国外会计教育现状与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08年第8期。
  (编辑 聂慧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800834.htm